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方法 图书编号:22472384
 
《中国儿童情绪管理(0~6岁)》
作者:晏红 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512702332 定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理解宝宝的情绪,尊重宝宝的情绪,关注宝宝的情绪,和宝宝一起管理自己的情绪!

    智慧的父母懂得教宝宝管理情绪,会管理情绪的宝宝更智慧!

    小宝宝的情绪有时候难以琢磨,他们闹气脾气来,让家长也发愁难过;小宝宝的情绪也确实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功与幸福生活。作者在这里给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用课,告诉家长们怎样交宝宝管理自己的情绪,怎样管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从小做情绪的小主人!

    要贴心,别误解了孩子的情绪;要细心,别忽视了孩子的情绪;要用心,别压抑了孩子的情绪。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低幼儿童情绪管理的专著。它以现代情绪心理学和早期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现实生活中0~6岁宝宝情绪管理问题的各种表现,介绍了与儿童一生发展紧密相连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情绪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策略,可读性强、科学性强、实用性强,符合低幼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当代家长的教育需求,是被宝宝情绪问题困扰的家长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晏红 清华大学早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在儿童情绪管理、家庭教育咨询和亲子教师培训方面有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专业经验,在全国巡回演讲中深受广大家长和老师们的欢迎。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北京市的研究课题,多篇论文在全国获奖,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奖、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海淀区幼教改革管理创新奖、北京市海淀区早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良好情绪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一、情绪是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

    二、成功与幸福都离不开良好的情绪

    三、童年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

    四、童年的情绪影响成年的个性

    五、早期情绪体验构建孩子的潜意识

    六、别误解了孩子的情绪

    第二章 做情绪的主人or奴隶

    一、情绪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情绪管理的目标:做情绪的主人

    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需要管理

    四、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

    五、情绪管理策略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六、当心孩子虐待自己的情绪

    第三章 15种积极情绪的培养

    一、快乐

    二、乐观

    三、幽默

    四、兴趣

    五、幸福感

    六、和气

    七、同情

    八、分享

    九、谦让

    十、自尊自信

    十一、游戏玩乐

    十二、自我控制

    十三、大胆大方

    十四、沉着冷静

    十五、善解人意

    第四章 15种消极情绪的疏导

    一、哭闹

    二、胆怯

    三、任性

    四、粘人

    五、孤僻

    六、愤怒

    七、撒野

    八、无聊

    九、焦虑

    十、嫉妒

    十一、逆反

    十二、攻击

    十三、受欺负

    十四、浮躁好动

    十五、争强好胜

    第五章 14种情绪管理法

    一、接纳法

    二、共情法

    三、认知法

    四、延迟满足法

    五、自编故事法

    六、表扬鼓励法

    七、批评教育法

    八、区别强化法

    九、行为契约法

    十、系统脱敏法

    十一、隔离法

    十二、积分法

    十三、运动法

    十四、放松法

    第六章 家长管理孩子情绪的10个误区

    一、包办代替

    二、迁就溺爱

    三、过度关注

    四、过度忽视

    五、缺乏威信

    六、严厉批评

    七、家庭矛盾

    八、啰嗦唠叨

    九、父爱缺失

    十、曲解误会

    第七章 家长管理自我情绪的8个误区

    一、孕期妈妈的焦虑

    二、哺乳期妈妈的非真实性在场

    三、饱含玄机的母婴关系

    四、潜在的婆媳矛盾

    五、潜在的亲子嫉妒

    六、反复的亲子之战

    七、家长四大心理压力

    八、家长不成熟的个性

    第八章 常见的情绪问题咨询手册

    0-1岁宝宝情绪问题咨询

    1-2岁宝宝情绪问题咨询

    2-3岁宝宝情绪问题咨询

    3-4岁宝宝情绪问题咨询

    4-5岁宝宝情绪问题咨询

    5-6岁宝宝情绪问题咨询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良好情绪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三、童年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

    辉辉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平时工作很忙,就由退休在家的奶奶照顾着。这孩子在班里是比较出众的,会说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画画很好,会弹钢琴,经常为小朋友唱歌伴奏。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有一天把老师吓了一大跳。那天外面刮着风,辉辉却站在阳台上,老师让他回来,他说:“我想跳楼。”老师的心咯噔一下,但仍平静地说:“这么高的楼,跳下去,人会摔死的。”“我就想死。”“死了,爸爸妈妈多难过啊!”“我就想让他们难过。”老师想转换一下话题,就劝他:“咱们回班说话,外面太冷,别感冒生病了。”“我想生病。”“生病了,老师就该伤心了。”孩子的回答更让人吃惊:“你们伤心我才高兴呢!”老师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童年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期

    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比较重视和熟悉,而认为情感教育是简单的和不重要的,或者认为小孩子还不懂情感,所以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发育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和疏导。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戈尔曼所说,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良好的智力发展需要健康的情感来保驾护航,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会以持续阳光的心态沉浸在学习与生活中,这必然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即使智力很高的孩子,也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困难,这时他需要健康的情绪情感来调节自己,否则孩子心情郁闷、思维凝滞,他的快乐与发展将同时受阻。再者,孩子在健康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例如任性、攻击、自私、冷漠、孤僻等,都与情绪情感发育不良有很大关系,所以家长要像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一样,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情绪脑”控制着人的喜怒衷乐,对人的学习、记忆、决策以及生存和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情绪脑”比较脆弱,压力大、慢性病、不良睡眠、噪音污染等因素,都会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所以,从小呵护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非常重要。

    保护“情绪脑”的良策

    ★提高孩子识别情绪的能力

    人类有很多情感:快乐、高兴、喜悦、悲伤、害怕、恐惧、难过、伤心、气愤、厌恶……孩子多多少少都会体验各种情感,但是他说不出来,需要家长为他指点陈述出来,这样他以后才能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为他进一步的情感发育奠定认知基础。

    方法1:当孩子产生某种情绪了,家长要接纳他,并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生气了是吗?”“妈妈知道你讨厌这只小虫子。”以后,家长就可以直接询问孩子:“告诉妈妈你怎么了?”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情感。

    方法2:孩子平时阅读的图画书上有各种动物和人物的表情,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这些都是什么情绪情感状态。

    方法3:用书把照片或图片的一半遮盖起来,使孩子只看到露出来的另一半,让他猜猜其中的动物或人物是什么情感。

    ★满足孩子对家长的情感需要

    现代的年轻父母都比较忙,于是爷爷奶奶或者保姆阿姨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现象比较多,但是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是其他家长不能代替的。所以,家长在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度亲子时光是很重要的,否则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畏缩或者攻击的心理,就像案例中的辉辉一样。

    方法1:夫妻双方妥善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不要让孩子经受亲情饥渴。白天可以托付他人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但是晚上父母其中一人应该陪孩子一起活动和游戏。同时有些工作忙碌的父母遗憾和补偿心理比较突出,结果可能比较迁就孩子,过分顺应他的要求,为形成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模式埋下伏笔,这一点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方法2:让孩子学会跟父母打电话交流,这样不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还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父母实在回不了家,或者回家晚了,要向孩子“请假”,让孩子学习理解大人,同时告诉孩子可以随时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这对孩子的情感需要都具有缓解作用。

    方法3:为孩子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是培养孩子积极情感的重要因素,所以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不只是大人的事,还影响孩子情感的发育。如果家长在外面受了“窝囊气”,回来不要对孩子发“无名火”,孩子不理解父母,却会对自己全盘否定,这对孩子的情感伤害很大。

    ★培养孩子学会感恩与回报

    “我只给孩子充分的爱,根本不需要他的回报。”特别宠爱孩子的家长会有这种想法和做法。于是有的妈妈特意从职场上退出来做全职妈妈,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前来帮忙,有的家庭请来保姆或阿姨。全家人对孩子高唱“爱的奉献”固然可佳,但是缺乏“爱的教育”却会延误孩子的情感发展。孩子要学会感恩和回报,他才能长成一个人格健全、品性优良的人。

    方法1: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做事。有家人生病的时候,要告诉孩子病人不舒服,大家要照顾他,例如说话走路轻轻的,不要影响病人休息;削好一个水果,递给病人;为病人倒水;说安慰病人的好听的话。平时妈妈工作累了,回家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妈妈累了,想躺一会儿,你给妈妈拿一个靠垫吧?”家长时常这样有意地“懒”一下,有利于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

    方法2:让孩子为家长过生日。现在的孩子都知道享受家长给自己过生日,却很少想到为家长过生日,但这是培养孩子学会感恩和回报的教育机会。教育孩子为家长做个礼物,为家长做一件事情,或者说一句祝福的话语,都是对孩子积极的情感熏陶。

    ★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积极情感

    随着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弱,稍微遇到一点儿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家长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这样下去将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情绪反应习惯。

    方法1: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包办代替。挫折之事无论大小,不管是生活、学习还是交友等方面的问题,家长都注意鼓励孩子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培养他积极的心理反应模式。

    方法2: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让他感到过分自责和内疚。孩子难免出错,家长不要一味地批评、惩罚孩子了事,应该态度平静,同时又加强督导,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过分严厉的指责和体罚,会让孩子在挫折面前退缩,不利于其健康的情感发育。

    第四章 15种消极情绪的疏导

    二、胆怯

    雅琦是个女孩,宇清是个男孩,都是18个月。他们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还是好朋友。他俩都是聪明的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小肌肉运动水平发展得都不错,妈妈带他们来0~3岁亲子学校就是要锻炼孩子的胆量,因为他们看见陌生人不敢打招呼,有新玩具也不敢玩。这两个孩子的妈妈说,她们从来没有给孩子讲过鬼的故事,也没有吓过他们。而且这两个妈妈说,她们自己比较胆小,孩子是否遗传了这一特质,她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开放、勇敢的品质。

    胆小害怕对孩子有保护作用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令成人迷惑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事物或现象,孩子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害怕。但是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自然地、很快地摆脱恐惧并长大成人,这是因为孩子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调适的潜能。胆小害怕还说明幼儿对新事物的体验比较敏感,观察得比较细腻,这些虽然妨碍了他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可是,害怕和恐惧作为生儿既有的本能情绪之一,对人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提醒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调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例如观察、等待、迟疑、躲闪、回避、求助、呼叫、尝试、探索等。因此,在孩子建立安全感之前,家长要有一定的宽容之心,耐心等待孩子按照自己的进度对外界事物和环境保持适度的谨慎,而不要强迫孩子迅速适应新环境。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害怕

    胆小害怕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1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7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他们年龄偏低的时候害怕以生理、物理和物质环境为主的自然现象,渐渐地会害怕以想象、交往、自尊为主的心理和社会现象,如:

    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例如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等;

    1~2岁:单独睡眠、与父母亲人分离、受伤、医院、医生、坏蛋、丑八怪等;

    2~3岁:黑暗、孤独、父母吵架等;

    3~5岁:失败、被嘲笑、被拒绝、被惩罚、想象中的怪兽、强盗、黑影等。

    检验孩子的胆怯是否正常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①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如果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与狗相关的毛绒玩具不会引起他的惧怕。)

    ②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③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④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隐患,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影响正常的饮食、睡眠、游戏或交往,以至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度、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就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调节胆怯情绪的操作要领

    ★用肢体语言安抚孩子的害怕情绪

    如果孩子是被突如其来的事物或者现象吓着了,例如闪电打雷、陡然摔倒等,家长可以态度镇定地说:“来,宝宝,妈妈抱抱……现在没事了。”家长可以用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话语安抚孩子的紧张情绪。对于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摸摸他的头或者拉拉他的手,都可以给他传递克服恐惧的心理力量。

    ★见多识广的孩子通常勇敢而不胆怯

    孩子在1~3岁之间会有一段时间比较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包括家长自认为熟悉的朋友或同事,孩子可能也不愿意接近。这是孩子认知发生水平提高的表现,他需要一个由自己来建立安全感的过程,家长不要强迫孩子立即接受新环境和陌生人。但是家长平时要多带孩子与人交往,孩子见得多了,就不再保持高度警惕和紧张的态度了。

    ★通过提高认知克服胆怯心理

    3岁以上的孩子想象力丰富了,如果听了、看了较多吓人的故事,会因为产生联想而害怕,尤其是3~4岁的小朋友容易把想象的事物与真实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家长要经常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这是真的、那是假的,假的不用怕,从而通过提高认知的办法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消除畏惧

    4岁以上的孩子自尊心增强了,有些害怕来源因经验和技能不足导致的失败,家长既不能跟孩子一样在意得失成败,又不能让孩子感觉家长太不在意自己的失败体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倾诉,把关注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情境上,而不是责怪孩子的害羞行为上,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从中了解孩子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然后指导孩子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孩子的能力提高了,对一个具体事物的畏惧也就随之消失了。

    ★不要让孩子太依赖成人

    众所周知,包办代替会导致孩子依赖成人,结果孩子不但懒于动手,还懒于面对困难与挑战,这成为造成孩子胆小畏惧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遇到难题也不要完全帮助孩子解决,给孩子留出一定的适应空间和锻炼机会。千万不要总是迁就孩子,否则孩子年龄增加了、个子长高了,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仍然很弱小。

    ★对害羞的孩子要特别有耐心

    害羞具有一定的天性,有的孩子总是比别的孩子更害羞、胆小一些,这不是家长能“扳过来”的,应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胆怯,不要急着看见孩子采取行动克服胆怯。在希望孩子有明显改善之前,先给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修整时间。

    ★用系统脱敏法帮助孩子消解恐惧情绪(见有关章节)

    给不宜行为亮红灯

    下列行为不宜,给您亮出“红灯”

    ★常常吓唬,比如:“别哭,老虎来了!”“再闹,警察抓人!”“不要乱跑,外面有人抓小孩拿去卖!”

    ★过度保护,因为家长的保护不能帮助他摆脱所有的恐惧。

    ★心情急切,强行让孩子面对新事物、新环境,因为孩子这时在观察、在审视。

    ★过分关注,因为这样不仅迁就了孩子的胆小,还有使他更加害怕的危险。

    ★生气嘲笑,害怕已经产生而孩子不敢释放,压抑则会使情感得到更大的伤害。

    第7章 家长管理自我情绪的8个误区

    七、家长的心理压力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来源不同的压力。一方面,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每个成人都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而且社会赋予每一种角色特有的价值、规范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信息量和知识的迅速更新也让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被分割得愈发琐碎、无法兼顾,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问题,心理压力因而油然产生。

    突然的、巨大的压力固然很明显地影响人的情绪与健康,普通的、长久的压力对人的情绪与健康也产生慢性的、持续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以心境的方式存在,构成人们面对现实、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倾向。如果是放松、自在、如意的心境,那么人的心态就阳光灿烂,他通常会以积极、正面、理性的方式应对现实生活;如果是紧张、压抑、不满的心境,那么人的心态就比较阴沉,他通常会以偏见、消极、情绪化的方式应对现实生活。

    作为家长,主动反省自己存在的心理压力,并想办法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心境,是管理自我情绪以及管理孩子情绪的前提。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家长的心理压力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孩子的健康状况所带来的压力

    彤彤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身体,前阵子孩子病毒性感冒刚好没多久,又去打了麻疹疫苗,结果又发起了疹子,好不容易疹子全退了,过年回了趟老家,吃得比较杂也吃多了,居然发生了肠套叠,幸好发现及时,没有造成很大的伤害。打针的时候,看到护士手上粗粗的针管,孩子拼命地挣扎着大哭,当妈妈的心都要碎了。都说现在的孩子太娇贵了,要适当粗养,可是彤彤接二连三地出状况,妈妈不停地责怪自己平时太疏忽,让孩子遭了这么大的罪。

    减压理由:

    幼儿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生病,妈妈都会为此感到紧张焦虑,这是其初为人母都必经的心路历程,但是妈妈仍然有三大理由为此感到欣慰。首先是女性的成长。因为爱孩子而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牵挂,甚至无中生有的担忧,还有日夜兼程的操劳、舍己为子的付出,都是母性意识、情感和态度走向成熟的过程,女性的人生因此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第二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就是以打破原有的平衡并锻造新的平衡而获得的,孩子因此而迸发出破茧化蝶的生命潜能;第三是医疗的力量。现代医疗卫生技术越来越先进,家长只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送往医院,孩子一般情况下均能化险为夷、康复痊愈,因此家长的任务主要是早发现、早就医,进医院后主要就是医生的职责了。

    减压处方:

    1?思想上减压

    根据如上减压的三大理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告诉自己:“我的担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这可以提醒我密切关注宝宝的健康;但是我还是可以放松一些,因为周边的医疗系统我很了解,出现问题我很清楚该怎么做,没关系的,我没必要因此紧张兮兮的,我还要享受做母亲的快乐!”

    2?情绪上放松

    如果妈妈感觉到:“虽然在思想上我能说服自己,但我还是禁不住心跳加速、焦虑不安,我难以控制自己。”这样的话,妈妈需要学会自我放松,例如掌握呼吸放松法或肌肉放松法。

    呼吸放松法就是进行腹式呼吸,也叫深呼吸。尽可能地吸进一大口气,让腹部膨胀,屏气2~3秒,然后再慢慢、均匀地吐气,吐长气,暗示自己吐出心中的紧张、烦恼和不快乐。这样来回做若干次,就能大大减缓心慌气促的状态。

    肌肉放松法也叫神经肌肉渐进式放松,通过充分地绷紧肌肉,然后再放松肌肉,交叉体会紧张和放松的不同,最终达到放松的目的。肌肉放松法可以从手开始,也可以从手臂、眼睛、脖子、肩部或者脚开始,一般情况下,从手开始比较方便。就是先握紧拳头,握紧再握紧,紧得不能再紧了,然后慢慢伸开手掌,并体会放松的感觉。

    现代养育方式所带来的压力

    嘟嘟生下来时,妈妈的奶水不够,需要吃配方奶,开始孩子吃得少,妈妈就天天记录吃奶的时间,而且精确到分钟,不过后来没坚持下来。现在嘟嘟快2岁了,正是调皮的时候,在家不好好坐着,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出了门更是让人抓不住,好好的路不走,哪高低不平就往哪儿走,有时难免有个小磕小碰的,为此妈妈给他买了意外伤害险。妈妈觉得自己算是养孩子养得比较大意的,有个朋友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吃的都是有机食品,连喝的水都是在网上买的,朋友养育之精心让嘟嘟的妈妈自愧不如,她甚至觉得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减压理由:

    世界上有两种自然现象都是科学的,一种是精准现象,例如机械设备、建筑工程、航天技术,都需要精准无误,才有安全保障;另一种是模糊现象,例如艺术创作、情绪感觉、心理倾向,不能用一把标准的尺子去衡量是非对错,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浮动,反而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育现象就属于后者。孩子吃饭的时间精确到一分一秒、饭量精确到一两一克,从表面上看很科学,实际上对于锻炼孩子逐渐增强的耐受力和延迟满足能力存在不利影响,而这两种能力恰恰在抗挫折的情境中对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具有安全保护作用。

    减压处方:

    1?精养适度,粗养也有益

    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柔弱,但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量,这是大自然千百万年来生物进化积蓄的力量,过度精养反而干扰了生命成长的自然状态,降低孩子的自我调适与适应能力,我国有句俗语“若要儿常安,三分饿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饿了就会主动想吃,这是人的本能,家长不必过分担心;普通的摔打滚爬也是锻炼生命活力的机会。因此,科学的养育态度应该是精养适度、粗养也有益。

    2?相互交流,但不盲目攀比

    孩子的早期养育是年轻妈妈关注的焦点,况且现代社会的养育信息纷繁、婴儿产品层出不穷,家长之间有必要相互交流,但是没必要盲目攀比、追求时尚。并非最新的概念都是科学概念,也并非最贵的产品都是最好的产品,养育的心态淡定一些,养育的方式自然一些,孩子成长的本真力量会得到更好的释放。

    孩子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压力

    妈妈对妞妞充满了内疚,每晚回到家,都会一把把妞妞抱在怀里。前段时间,妈妈出差了几天,一进门问妞妞“想不想妈妈”,妞妞回答“不想”,妈妈当时连辞职的心都有了。工作时挂念孩子,陪孩子时又操心工作,妈妈也知道这样不对,但又难以克制自己。前段时间,妈妈给妞妞报了个早教亲子班,班上的小朋友年龄都差不多,妈妈明显感到妞妞说话比别的小朋友少,吐词也不清晰,而且很害羞、胆小,跟她一样大的小姑娘都可以很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介绍自己,妞妞却必须要妈妈陪着才行。现在每次在早教中心上课,妈妈很认真地做笔记,平时注意和妞妞交流、讲故事,可是一个月都过去了,效果并不显著,难道孩子真的在语言发展上有障碍?妈妈说,虽然自己并没有渴望妞妞以后成龙成凤,不过这一开始就比别的孩子差,心里还是非常着急的。

    减压理由:

    孩子的个体差异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压力。有的孩子天生就属于困难型或迟缓型气质,适应外界环境比较慢,容易发脾气,安抚难度大,家长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有的孩子与母亲是回避型或反抗型依恋关系,不是太粘妈妈,容易让妈妈感觉心酸、自责与内疚;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安静,不爱表现自己,可能让妈妈觉得孩子不够自信、自己没教育好孩子;另外,孩子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如果自己的孩子发展速度暂时不及同伴,妈妈也容易急躁焦虑。但个体差异是天生的,它们是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妈妈减压的最大理由就是孩子的个体差异需要无条件尊重。

    减压处方:

    1?自然成长

    0~3岁孩子的成长具有特殊性,他不吃“教育”这一套,只认“自身发展大纲”。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说:“3岁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是,这一年龄的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就是说,3岁前宝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学习什么,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而不是由家长的意志来决定的。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时间表,相对早点儿或晚点儿都没有关系,家长急于干预反而欲速则不达。

    2?扬长促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都是客观现实,但是家长没必要“扬长避短”,3岁前的孩子更应该“扬长促短”。因为0~3岁是宝宝脑发育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长处之后就积极地鼓励与强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孩子的人生涂上亮丽的底色,可以有效地激活孩子全面发展的潜能,起到扬长促短、厚积薄发的作用。

    家长期望目标所带来的压力

    欢欢的妈妈大学毕业于教育专业,有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为了孩子她放弃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决心尽全力做个好妈妈。平时她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为深入了解孩子而仔细观察;有时在老公、婆婆那儿受了气,也绝对不在欢欢面前表现出来;还给欢欢买了很多开发智能的游戏书,带领宝宝认真地做书上的每一个游戏。妈妈认为自己也算是个专业人士,如果带不好孩子,说不过去,孩子一出现不如别人的地方,妈妈就会觉得是自己没教好孩子。妈妈现在的苦恼是:虽然自己一心想给孩子营造一个成长的好环境,但爷爷奶奶却不认同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时为一点儿小事就出现争执,爷爷奶奶的生活状态和教育观念是不可能改变的,要是能赶紧搬出去、自己单独与孩子住在一起就好了!

    减压理由:

    期望值过高、目标过大的妈妈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非理性思维误区,这样的妈妈成就动机强烈,但是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她总在内心对自己说:“我必须做到最好!”“我的孩子应该优秀!”“我的条件优越,我没有理由让自己落后于人。”“我不可以失败,我一定得成功。”俗话说:“刚则易断。”思维绝对化、缺乏弹性和变通力,一个小小的挫折就能对人的心情造成一次打击,经常被小事打击的人难以享受生活的乐趣与从容。事实上,有些地方不如人或者偶尔几次失败并不是糟糕透顶的坏事,时时刻刻、处处超过别人让人的心理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并不利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所以,早教重在尽心尽力而不是完美无缺。

    减压处方:

    1?自我反驳

    目标过高、追求完美容易形成一种自动化的思维,这样的人不自觉地就会要求自己“必须”“应该”“绝对”,为此,家长要经常反驳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去掉这些绝对化、完美主义、以偏概全的词汇,换成可以接受的温和词汇。例如“孩子怎么能这样?我接受不了,我必须得加强教育!”这种思维会造成目标压力,可以对之加以反驳,改为:“虽然我不希望孩子这样,但是我还能接受,而且我可以试着帮助孩子慢慢产生变化。”

    2?家庭和谐

    每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目标是不同的,因为目标不同而造成家长之间的争执也是很常见的事情。不管谁对谁错,只要在孩子面前争执不下,造成“火拼”或者“冷战”的气氛,均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存在不利影响。因为“家和万事兴”,早教作为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同理,所以,家长意见不和,需要背后商量,当着孩子的面则要保持一致,以维护家长的威信与家庭的和谐。

    儿童情绪管理问题咨询

    关键词:不愿分享

    Q:宝宝2岁3个月,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吝啬,别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的时候,她不让别人玩她的玩具,连摸都不让摸,说她也不听,弄得我很尴尬,怎样教育宝宝对别人大方一点儿?

    A:宝宝不让别人玩她的玩具,说明她对物的所有权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这是她智商发展的一个表现,接着就该培养她学会分享这一情商了,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妈妈不要着急地从她手中夺走玩具送给别的小朋友,这会破坏她刚刚建立起来的所有权概念,而所有权会给她带来安全感和放松感,失去它会让她变得伤心难过。其次,宝宝的所有权概念比较刻板,尤其对陌生人比较防备,担心别人玩过之后玩具就不属于她了。宝宝一般对妈妈、阿姨等比较熟悉的人比较信任,妈妈可以渐渐地引导教育宝宝:“这个小熊是宝宝的还是妈妈的?”“宝宝的。”“那妈妈可以玩玩吗?”“可以。”“妈妈玩完以后,小熊是你的还是妈妈的?”“宝宝的。”“昨天丽丽玩你的玩具,你怎么不让呢?丽丽玩完以后,玩具也还是你的呀?以后你的玩具也让别的小朋友玩一玩,好吗?”妈妈可以经常跟宝宝讨论她的玩具可以让谁玩,渐渐地培养她的分享意识。

    关键词:洗澡洗头烦躁

    Q:宝宝2岁了,特别不爱洗澡、洗头,一洗就烦躁,怎么办?

    A:很多宝宝都会遇到洗澡洗头的烦恼,一般原因都是水淋湿了眼睛或耳朵不舒服、洗发水刺激了眼睛、水温让宝宝感觉烫、在水里坐不稳、淋浴水流太大而害怕或者家长情绪比较急躁,强迫宝宝下水,让他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宝宝不愿意洗澡洗头,家长不要用吓唬的方法他直接下水,可以先用湿毛巾给他擦擦身体,慢慢地换少量水帮他洗一小会儿,然后逐渐增加水量,给宝宝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另外,没必要每次都给宝宝用浴液和洗发水,还可以给宝宝买一个婴儿专用浴帽,只有帽沿而且顶头是空的,较大的帽沿可以防止水淋湿眼睛,空顶方便妈妈给宝宝洗头。在澡盆里放一些玩具吸引宝宝,妈妈给宝宝讲故事、说儿歌,创造轻松的气氛,都有利于安抚宝宝的情绪,使他愉快地配合洗澡洗头。

    3~4岁宝宝情绪问题咨询

    关键词:无理取闹

    Q:宝宝3岁,聪明伶俐,一件事情该怎样做她很清楚,但是有时她很听话懂事,有时她言行不一,无理取闹,大人没办法了只能强迫她服从,请问专家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对付宝宝无理取闹的情境?

    A:3岁的宝宝可塑性很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所以她的行为具有反复性,即使宝宝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一副很明白道理的样子,她还有可能说到却做不到,这对三岁的孩子来说属于正常现象。但这时候家长的教育很重要,因为孩子的不稳定性可能向良好行为倾向发展,也可能向不良行为倾向发展。首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不要朝令夕改,也不要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即使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当时暴露在孩子面前,私下再沟通。家庭成员形成教育联盟是矫正孩子无理取闹的根本办法。其次,根据情况采取“预警教育”。例如在去商场之前,先跟孩子一起列好一个购物清单,让孩子说出或画出自己想买的东西,并告诉孩子不能买清单以外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并提醒孩子,如果在商场无理取闹,买了菜清单以外的东西,下次就别想跟妈妈一起去商场了。最后,对孩子的行为及时评价。画一张表格,一栏是聪明懂事,一栏是无理取闹,如果孩子表现好了就在聪明懂事一栏画一个笑脸,表现不好就在无理取闹一栏画哭脸,“笑脸”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答应他一个小要求。及时评价将极大地促进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喧闹不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