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中西医结合 图书编号:21083367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作者:刘献祥 等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1
ISBN:9787030303097 定价: 35.00元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之一,共十章,系统讲述了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发展与医学模式变化的关系,骨伤科疾患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疗方法与创伤急救;各论包括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涉及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预后与调护等;附录部分为附方索引。本书以简明、实用为原则,力求内容少而精,注重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为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与科研工作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本书可供全国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与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总前言

    前言

    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三章辨证诊断

    第一节损伤的症状和体征

    第二节骨病的症状和体征

    第三节四诊

    第四节骨与关节检查法

    第五节影像学检查

    第四章治疗方法

    第一节药物

    第二节手法

    第三节固定方法

    第四节手术疗法

    第五节功能锻炼

    第五章创伤急救

    第一节急救技术

    第二节创伤性休克

    第三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第四节挤压综合征

    各论

    第六章骨折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上肢骨折

    第三节下肢骨折

    第四节躯干骨折

    第七章脱位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颞颌关节脱位

    第三节上肢脱位

    第四节下肢脱位

    第八章筋伤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躯干筋伤

    第三节上肢筋伤

    第四节下肢筋伤

    第九章内伤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头部内伤

    第三节胸部内伤

    第十章骨病

    第一节化脓性骨髓炎

    第二节化脓性关节炎

    第三节骨与关节结核

    第四节类风湿关节炎

    第五节痛风性关节炎

    第六节股骨头坏死

    第七节骨性关节炎

    第八节骨质疏松症

    第九节骨肿瘤

    附附方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总论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属中医

    骨伤科“折疡”、“金镞”等范畴,又称“正骨科”、“伤科”等。西医骨科原意是指矫正骨骼系统创伤和

    疾病引起的畸形,又称矫形外科学。中西医骨科的发展与医学模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自然哲学模式时期

    从史前期到16世纪末,人类从游牧穴居至农牧定居的时代,人们从不自觉地对待周围事物到逐

    渐形成了某种理性认识,用自然现象的哲理来解释损伤与疾患。如儒家“天人合一”观念,道家的

    “阴阳五行学说”等,均说明自然界历象、数字对中国医学的影响。西方医学沿用2000年的“四种体

    液理论”认为,世界由4种元素所构成:火、土、水与空气。在人体内,这些元素变为4种基本的体液,当四种体液不平衡时就会引发疾病。阴阳五行学说与四种体液理论均属自然哲学模式,使医学在一

    定程度上由技艺上升到理论。这一时期,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具有共性。

    (一)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概况

    1.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8万年前)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针、骨锥和其他骨制尖状器具。《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

    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解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

    2.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前2500年)

    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有史书记载了当时的外伤科名医俞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3.周代(公元前1066~前476年)

    医学形成并开始分科,《周礼·天官》记载医师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疡医相当于现在

    的外伤科医师,其记载的“祝”、“剐”、“杀”等外治法,为后世中医骨伤科医师所沿用。

    4.战国、秦汉(公元前476~公元220年)

    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形成。《黄帝内经》对人体骨脉、筋肉及气血的生理功能有精辟的论述,如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内经》阐发的肝主筋,肾主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实践。

    5.三国、晋、隋唐(公元220~960年)

    晋·葛洪是世界上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及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的医家。唐·蔺道人

    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骨伤科学专著,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6.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比1927年美国医

    生Davis提出的悬吊复位法要早近600年。

    7.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总结了一套按穴位受伤而施治的方药,指出跌打损伤的主要病机是

    “气血不流行”;王肯堂《疡医准绳》对骨折有精辟的论述,对中医骨伤科方药进行了由博而约的归纳

    整理。

    (二)西医骨科发展概况

    1.古埃及王朝(公元前6000~前1600年)

    约在公元前3500年达到其鼎盛时期,那时的医师可作截肢术和包扎伤口等,大概是已知的世界

    上最早的创伤骨科。1862年考古发现的史密斯文稿(约公元前3000~前1600年)被认为是世界上

    第一部创伤骨科专著,书中叙述了48个全身各部位创伤及其治疗案例,其中有些治疗原则沿用

    至今。

    2.古印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

    此时出现一位名叫沙斯鲁特(Sushrute)的医生,他介绍了自己和别人所用的外科器械100余种。

    3.古希腊(公元前800~前146年)

    创伤骨科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约公元前460~前377年,出现了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

    pocrate)及其学派。对于骨折与脱位,希波克拉底认为必须以正规方式使断端对合,骨折两端需以牵

    引法拉开,然后放松,使断端逐渐并拢;对肩关节脱位施行的手牵足蹬法,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4.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

    罗马人制定战场上的紧急救护制度,专门为军队设立医院,内有医疗器械、药品、敷料等装备。

    罗马帝国时代著名医师盖伦(Galen)在《骨的基本行经》、《基础肌学》著作中,对骨骼、肌肉的形态、结构作了较正确的记录,奠定了骨科的解剖学基础;其著作中记录了钻颅术、截肢术,用压迫、结扎或

    烧灼止血,主张用亚麻线缝合伤口等。

    5.中世纪(公元476~1453年)

    医学上已有不少新的进展,如医师训练走向规范化,开业医师需进行执照考试。许多医院的兴

    建和护理工作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公元11世纪,意大利成立了西方第一所非宗教

    的高等医学教育场所,以盖伦提出的相关理论进行授课,让学生以小猪取代尸体学习解剖,并实际参

    与外科手术。其医学观念遵循“四种体液理论”,即人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火)、黏液(土)、黑胆汁

    (水)与黄胆汁(空气)。这些体液处于平衡,人就健康;平衡失调,疾病发作。这种体液理论一直统

    治西方医学至19世纪魏尔啸(Rudolf Virchow)创立“细胞病理学”为止。

    6.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0~1600年)

    16世纪,法国外科医师帕雷(Ambroise Paré)对创伤骨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近代外科

    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采用了伤口包扎、切开和缝合等方法治疗火器伤伤口,使疗效大为提高;在

    截肢术中,首先应用血管结扎术以防止出血;在整复脱位时,先用滑车拉开关节,再以毛巾协助脱位

    的关节复位;在创伤骨科方面,他创用了许多器械(如冠状锯骨器、骨折脱位牵引复位器、固定器)和

    假肢。

    二、生物医学模式时期

    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这是现代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

    创伤骨科迅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独立的医学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形成,并发展成

    为完整的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体系。20世纪后,工程技术逐渐向医学渗透,使得医学在宏观和微

    观的不同层次上均有飞跃的发展,并出现了许多边缘性学科或前沿性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力

    学等。

    (一)中医骨伤科发展概况

    1.清(公元1644~1840年)

    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较系统地总结清代以前的正骨经验,对人体各部的骨度、损伤

    的治法记录周详;将手法归纳为八法,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在固定

    方面,改进了多种固定器具。钱秀昌《伤科补要》较详细的论述骨折、脱位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对髋关节后脱位采用屈髋屈膝拔伸回旋法整复。

    2.西方医学传入(公元1840~1949年)

    西方医学的传入使中国医学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西汇通思想

    及其派别的产生。中西汇通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唐容川,其代表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以西医

    的解剖、生理学去印证中医理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于医理及临床各种病证,均历述中、西

    医的认识,互相印证,中西药并用。

    3.中医骨伤科的新生(公元1949~196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骨伤科从分散的个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形式过渡。1958年

    以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中医院,开设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了专门的中医骨伤科医院、骨伤科

    研究所。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采中医之长,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总结新的正骨八

    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形成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确立了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伤科研究所采用现代科

    学方法,从骨愈合的病理生理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骨折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都是生物医学模式的

    体现。

    (二)西医骨科发展概况

    1.17世纪

    许多伟大的医学家获得不少新的发现,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英国医生哈维(Willam

    Harvey)在1628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会上展出了他的专著《血液循环论》,他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动物

    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现代生理学、心脏学与血液学都源于哈维的这部先驱作品。

    2.18世纪

    生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711年,英国发明家黑尔斯(Stephen Hales)发明了血压测量法。1741

    年,法国安德烈(NicholasAndre)出版《骨科学》(Orthopedics)。英国著名外科医生波特(Percival

    Pott)撰写了有关骨折与脊柱弯曲的著作《骨折与脱位》。

    3.19世纪

    19世纪中叶有三项发明对创伤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即:麻醉术、外

    科消毒和细胞病理学。

    1846年美国牙医莫顿(William Morton)在波士顿用乙醚麻醉患者,手术取得成功。贺梅斯

    (Holmes)把这项发现命名为“麻醉”(anesthesia)。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士德(Louis Pasteur)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发现发酵是微生物的作

    用,并采用加热灭菌(巴氏消毒法)解决了酒的变质问题,主张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生源论”,其实

    验和学术观点,构成了外科消毒的理论基础。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JosephLister)是外科消毒法的

    创始人,他根据巴士德关于细菌学的理论,于1865年8月设计了苯酚消毒器,通过苯酚溶液使伤口

    化脓显著减少,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并主张外科医师的双手应先用1∶20的苯酚溶液清洗,同时坚

    持伤口包扎应保持清洁,其外科消毒理论和程序无疑是现代无菌外科学的先驱。

    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 Virchow)创立了细胞病理学说。他于1858年出版的《细胞病理

    学》(Cellular Pathology)一书中,提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有力地批驳了占统治地位的“体液学

    说”,推动了病理解剖学的发展。细胞病理学还构成了以后发展起来的创伤病理学的基础。

    4.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1895年伍兹堡大学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发现了X线,X线能通过人体体表

    显示体内骨骼乃至某些器官组织。

    1901年奥地利的兰德斯登(Landsteiner)发现了血型,1915年美国路易逊(Lewisohn)应用枸橼酸

    使血不凝固,输血技术的发明,挽救了大量创伤出血伤员的生命。

    西医治疗骨折的重大革新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疗法。1893年莱恩(W.A.Lane)首先应用

    钢制接骨板和螺丝钉固定骨折;1907年,朗博特(Lambotte)使用钢针作骨髓内固定;1931年史密斯-

    彼得森(Smith-Peterson)首次应用三棱钉作股骨颈骨折内固定。1949年达尼斯(Danis)设计自动加

    压接骨板,1961年缪勒(Muller)又进一步加以改进,至今临床还在应用。1958年查尼依(Charnley)

    对人工关节的材料、造型结构和手术方法作出重大贡献,目前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并广泛应用临

    床中。

    这一时期,创伤骨科得到较大的发展,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对道路交通事故创伤进行系统的

    研究;手外科与显微外科技术迅速发展,1963年上海的陈中伟等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例断手再植手

    术,此后又开展断指再植、游离足趾移植、带血管蒂骨移植等手术;一些外科基本问题,如休克、感染、水电解质平衡、营养与代谢等的诊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三、生物工程——社会模式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一个短暂时期,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医学从单纯生物模式向生物工

    程—社会模式转化。骨伤科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从宏观上说,骨伤科与社会医学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注意到工作与生活环境对创伤与骨疾病

    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创伤与骨疾病好发于一定的人群中,即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规律,创伤与骨疾病

    的预防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不少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先进的创伤急救组织和体系,提出了各种创伤

    评分标准,建立了创伤急救中心,采用CT、MRI等先进设备作创伤诊断,使用心肺功能监护仪监测伤

    情变化等。

    从微观上说,微循环、自由基、激素受体、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类物质等在创伤与骨疾病发生时的

    变化和作用受到了重视;各种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基因表达和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也在研

    究之中。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多种现代工程技

    术,终于发展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生物工程学(生物工程技术)。1984年,美国科学家

    尝试用人工合成的正常基因移植到人体骨髓中,以治疗遗传疾病。1990年美国医生成功完成首例

    基因疗法。1997年英国科学家采用无性繁殖技术成功克隆羊。2001年2月12日,美、英、日、法、德、中6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这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这一伟大工程的新里程碑,也预示

    着再生医学时代的到来。生物工程技术将引发骨科一场新的技术变革,在21世纪中西医骨伤科必

    将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第一节病因

    一、外因

    外因是指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损伤或疾病,主要包括外力伤害、外感六淫及邪毒感染等。

    (一)外力伤害

    外力作用可以损伤人体的皮肉筋骨、气血脏腑,如跌仆、坠落、撞击、闪挫、压轧、负重、刀刃、劳损

    等所引起的损伤都与外力作用有关。根据外力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

    缩和持续劳损等四种。

    1.直接暴力

    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等。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可引起相应部位的骨

    折、脱位。自高处坠落,臀部先着地,身体下坠的冲击力与地面向上对脊柱的反作用力造成的挤压即

    可在胸腰椎发生压缩性骨折,甚或伴有更严重的脱位及脊髓损伤。

    3.肌肉强烈收缩

    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引起髌骨骨折,投掷手榴弹时肌肉强烈收缩致肱骨干骨折。

    4.持续劳损

    肢体某部位之筋骨受到持续或反复的慢性牵拉、摩擦等,均可使筋骨持续受外力积累损伤。如

    长期弯腰负重可造成慢性腰肌劳损。

    (二)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可引起筋骨、关节疾病,导致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曰:“损后中

    风,手足痿痹,不能举动,筋骨乖张,挛缩不伸”。说明各种损伤之后,风寒湿邪可能乘虚侵袭,阻塞

    经络,导致气机不得宣通,引起肌肉挛缩或松弛无力。

    (三)邪毒感染

    外伤后再感受毒邪,或邪毒从伤口乘虚而入,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附骨成脓,脓毒不泄,蚀筋破

    骨,则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出现各种变证。如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引起化脓性骨髓炎。

    二、内因

    内因是指由于受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或其他骨伤科疾病的因素。骨伤科疾病与各种不

    同的内在因素,如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有密切关系。《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而《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说明大部分外界致病因素只有在

    机体虚弱的情况下,才能伤害人体。因此,不仅要重视外因的作用,而且更要强调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

    要作用。但是,当外来暴力比较大,超越了人体防御力量或耐受力时,外力伤害就成为决定性因素。

    1.年龄

    年龄不同,骨伤科疾病的好发部位及发生率也不同,如跌倒时臀部着地,老年人易引起股骨颈骨

    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而青少年则较少发生。小儿因骨骼柔嫩,骨膜较厚而富有韧性,所以容易发生

    不完全性骨折。在工业生产活动、剧烈运动中各种损伤以青壮年多发,因其参与机会多。

    2.体质

    体质的强弱与骨伤科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年轻体壮、气血旺盛、肾精充足、筋骨坚固者不

    易发病;年老体弱、气血虚弱、肝肾亏虚、骨质疏松者容易发生损伤,轻微的外力也可能发生股骨颈或

    股骨粗隆间骨折。

    3.解剖结构

    损伤与其局部解剖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传达暴力作用于某一骨骼时,骨折常常发生在密质骨

    与松质骨交界处。如桡骨下端骨折好发于桡骨下端2~3cm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锁骨骨折多发

    生在无韧带肌肉保护的锁骨两个弯曲的交界处。

    4.先天因素

    骨伤科疾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也有密切关系。如第一骶椎的隐性脊柱裂,由于棘突缺如,棘上与棘间韧带失去了依附,降低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容易发生劳损。先天性脆骨病、先天性骨关

    节畸形都可造成骨组织脆弱,易产生骨折。

    5.病理因素

    内分泌代谢的障碍可影响骨的成分。骨组织的疾病,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均可破坏骨组

    织,导致局部结构的破坏。

    6.职业工种

    职业工种与骨伤科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手部损伤较多发生在缺乏必要防护设备下工作

    的机械工人,慢性腰部劳损多发于经常弯腰负重操作的工人,运动员及舞蹈、杂技、武打演员容易发

    生各种运动损伤,经常低头工作者容易患颈椎病等。

    7.七情内伤

    在骨伤科疾病中,内伤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变化的关系密切。在创伤骨折及各类

    骨关节疾病患者中,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者,有利于创伤修复和疾病的好转;意志薄弱,忧虑过度,则

    加重气血内耗,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

    人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骨伤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外因,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而同一外因作用于不同内因的个体,疾病的种类、性质与程度亦有所不同。

    第二节病机

    人体是由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

    脏腑功能的反映,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联系全

    身的皮肉筋骨等组织,构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无论在生理活动还是在病

    理变化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伤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

    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骨伤科疾病多由于皮肉、筋骨损伤而引起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津液亏损,或瘀血邪毒由表入里,而导致脏腑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明代薛己在

    《正体类要》序文中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因此,在辨证

    论治过程中既要辨治局部皮肉筋骨的外伤,又要对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功能的病理变化加以综合

    分析,才能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这种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是中医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