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培育女孩 图书编号:21038047
 
《培养令你骄傲的女孩》
作者:张振华 编著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30962176 定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1、本书的文章贴近生活,让读者解开心中疑惑,获得不小的启迪。

    2、从图书的功能上看,首先以成才女孩的现身说法为家长指点迷津,而后通过几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具备的条件来分别阐述教育女孩的各个突破口。其中,既有方法的介绍,也有事例的说明,同时备有专家的“金玉良言”,供父母参考实施,让父母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最正确和最适合女孩的教育办法。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首先以成才女孩的现身说法为家长指点迷津,而后通过几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具备的条件来分别阐述教育女孩的各个突破口。其中,既有方法的介绍,也有事例的说明,同时备有专家的“金玉良言”,供父母参考实施,让父母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最正确和最适合女孩的教育办法。

    目录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瞧,这些令人羡慕的女孩

    知性美女的标杆——杨澜

    乒乓女皇——邓亚萍

    战地玫瑰——闾丘露薇

    九球天后——潘晓婷

    镭元素之母——居里夫人

    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

    落入凡间的精灵——奥黛丽?赫本

    第二章 培养令人羡慕的女孩,父母应具备的素质

    妈妈是“镜子”——做女孩生动直观的榜样

    父爱在哪里——女儿是父亲前世载下的“玫瑰”

    不要尽信“龙生龙、凤生凤”

    平等对话——用童心对待童心

    幸福美满——给女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开展“谈心”课堂——和你的女孩成为好朋友

    你的地盘你做主——允许女孩有自己的私密空间

    “女儿,你好棒”——为女孩的成功喝彩

    拒绝溺爱——为女孩独立埋下伏笔

    第三章 好品格,好习惯,为女孩成才打好基础

    自尊自爱——让女孩享有贵宾般的尊荣

    独立自主——女孩成才的重要基础

    坚忍不拔——帮助你的女孩告别懦弱

    快乐相随——让女儿永远乐观开朗

    充满自信——把女儿培养最具魅力的人

    行事果断——培养女孩良好的自我决定能力

    谦虚谨慎——让女儿离成功更近一步

    懂得感恩——让被爱的女儿更懂爱

    公德意识——彰显女孩的高尚灵魂

    温柔善良——送给女儿最有价值的人生礼物

    善于交际——为女儿的人际关系搭起桥梁

    珍惜时间——成就女孩美好未来

    第四章 巾帼不让须眉,女孩可以学得更好

    自学能力——帮女孩攀上成功的阶梯

    注重方法——培养记忆超群的女孩

    培养兴趣——增强女孩的好学心

    提前接受——让女孩尝尝预习的好

    学会观察——为女孩的成功保驾护航

    发挥想象——让女孩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逆向思维——锻炼女孩的蕙质兰心

    博览群书——相信你的女孩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加实践——拒绝做“高分低能”的女孩

    第五章 具备超凡气质,你的女孩就是优雅小公主

    魅力女生——沉鱼落雁的不光是容貌

    干净整洁——美丽女孩的起码标准

    注重打扮——正确的审美观要从小培养

    举止得体——让你的女孩拥有淑女风范

    宽容心态——成就女孩大家闺秀气质

    聆听音乐——培养女儿的灵动气质

    练习舞蹈——塑造女孩优美的形体

    尽情涂鸦——让女孩感受更丰富的美

    第六章 拥有高情商,让你的女孩赢得幸福一生

    理性思考——让女孩一生受益

    自我控制——这样的女孩才能驾驭人生

    积极暗示——让女孩认为自己定有出息

    灵活应变——让女儿的一生更从容

    学会合作——为女儿成功打好软基础

    承受挫折——帮她从失败的阴影中快点逃离

    承担责任——开启女孩成功的闸门

    谈吐幽默——播撒快乐的女孩人见人爱

    第七章 牵着女孩的手,和她一起走过青春期

    读懂女孩青春期的心理

    坦然面对女孩的“谈情说爱”

    “网瘾、网恋”巧预防

    推倒“代沟”这堵无形的墙

    让女儿理性认识生与死

    尊重女儿的隐私权

    做自己的“守护神”:女生的自护

    教青春期女孩保护好自己的性器官

    教你的女孩勇敢说“不”

    必备!一定要教女孩的安全知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瞧,这些令人羡慕的女孩

    知性美女的标杆——杨澜

    一说到中国当代第一知性美女,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杨澜。杨澜那流畅自如的主持风格,淡定自信的申奥演说,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可否认,杨澜有中国新时代知识女性迷人的魅力,她用微笑与睿智征服了荧屏前的广大观众。

    1968年,杨澜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是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杨澜从小跟着外婆在上海生活。几年后,父母回到北京,杨澜也离开外婆,来到父母身边。

    受父亲的影响,杨澜从小就很喜欢外语,这让身为外语教师的爸爸很是欣慰。看到女儿的兴趣和潜质,杨澜的父亲开始对她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杨澜回忆说,当时父亲告诉她,“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掌握好英语发音,多加练习。”于是,每天早上,杨澜都早起半个小时,读英语的音标、单词和短句,每篇英语课文她都倒背如流。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杨澜的英语成绩和发音是全班同学中最好和最标准的。

    父亲不仅在学习方面指导杨澜,而且在生活上也让女儿饱尝了童年的欢乐。他很少出去应酬,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只要在家,每天晚上父亲都会给杨澜讲故事,然后告诉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从这些故事中,杨澜知道了一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要有责任感;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做人要讲礼貌、有修养;要与人为善,等等。

    而且,杨澜的父母更重视身教。在生活中,他们处处以身作则。这样的教育让杨澜从小懂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一个人要坚强、勇敢,要有信心、有毅力。

    带着这份坚韧与执着,杨澜开始了她一步一步坚定而充满智慧的人生之旅。

    杨澜最初为大众熟识,还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正大综艺》。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

    此前,杨澜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而且还是一个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甚至曾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直到后来听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渐恢复了自信。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杨澜后来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仅大胆直率,看问题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进入央视后,杨澜终于感觉到,这次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做传媒就是她喜欢的事情。靠着自身的实力与魅力,杨澜获得了“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等。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知名度和注意力,也彻底改变了她未来的人生道路。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但渐渐地,杨澜对这种重复性工作开始有点儿厌烦了。也许是一切来得太容易了,也许觉得自己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最重要的是,她开始觉得有点虚:“一开始央视让我一下子进入一个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边的基础都不是我自己建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赋予你支持,我觉得特别不踏实,所以我得自己从下边垒砖头慢慢起来,这样才会踏实。”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的前景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这给杨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杨澜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虽然如此,但这段生活给杨澜带来的收获要远远比磨难多。她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更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1997年回国后,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两年后,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对于她而言,进军商界显然所欠缺的只是资本而已。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从凤凰卫视退出之后,杨澜曾一度沉寂。2000年3月,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壳上市,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出来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但杨澜创业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杨澜立刻感觉到了压力。她几乎天天都想着公司的经营。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杨澜将公司的成本锐减了差不多一半,并逐渐剥离了亏损严重的卫星电视与香港报纸出版业务,同时她还将自己的工资减了40%。

    杨澜的思维意识是新潮的,也是中国电视主持人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开放眼量国际视野的电视人,这样的开放思维让杨澜具有强烈的国际背景。2001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同年,她的“阳光文化”接手了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又与四通合作成立“阳光四通”,开始进军网络业和IT业。这一切都给公司所有员工带来了信心。终于,阳光文化在2004年3月31日的2003财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摆脱了近两年的亏损。之后,阳光文化正式更名为阳光体育,杨澜同时宣布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由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而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是杨澜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虽然杨澜的职业角色几次变化,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转、如何变,杨澜始终把自己定为“传媒人”,聪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这块料,所以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而她的变化就在于她制定的目标层次在从一个高点,到达另一个高点。

    诚然,人都是喜欢做梦的,电视就是杨澜的梦境。人都是喜欢在风中自言自语的,那些做过的节目就是杨澜在风中的倾诉。当你看到的时候,当你喜欢上的时候,你就会了解杨澜,你就会了解这个女人。知性魅力的杨澜,她动人、自信、优雅、阳光的微笑已成为东方现代女性的代表,对世界展示了古老而现代的东方神韵。杨澜也是一个征服世界的流行符号和沟通的密码。

    父母课堂

    人生其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和一次又一次的放弃组成的。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就意味着要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在一个又一个岔路口做出最明智的选择,除了自身个性因素外,父母对于孩子从小的培育的引导同样不可或缺。在这种指引和影响下,孩子将会为自己选择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乒乓女皇——邓亚萍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乒乓球历史上,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是中国获得奥运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之一。她就是创造乒坛传奇的中国女孩——邓亚萍。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顽强的斗志伴着艰苦的训练,为邓亚萍也为中国乒坛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邓亚萍的顽强与执着绝非偶然,她自己坦陈,自己的父亲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属于意志品质特别顽强、特别有韧劲儿的那种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母亲性格外向,很要强。她的性格融合了父母两个人的特点。

    大概也正是因此,邓亚萍在取得了如此多的荣誉之后,并没有选择“享受人生”,而是开启了乒乓球台之下的另一番拼搏。

    随着年龄的增长,邓亚萍上大学的愿望日渐强烈。“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从球台到书桌,从赛场到教室,变化的是环境,而不变的是邓亚萍身上那种拼杀的力量。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从26个英文字母喀什学起,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伏案苦读,终于在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至此,拥有18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邓亚萍在学生舞台上也站上了新的高度。在剑桥大学近800年的历史中,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种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可想而知,一个世界冠军必将付出道不尽的悬梁岁月,才能换来求学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战绩。

    邓亚萍的精神令人赞叹,邓亚萍的魅力让人折服。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乓球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萨马兰奇非常欣赏邓亚萍,在世界坛传为佳话。曾经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专门安排为邓亚萍颁奖的这位西班牙老人颁奖后,又拍拍邓亚萍的脸,这一画面将这种欣赏永远定格。萨翁表示,邓亚萍找到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父母课堂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毋宁说父母决定孩子的命运。因为父母一方面给了孩子遗传基因,其中一部分性格特质会遗传到孩子身上;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和影响,它们会为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坚韧、顽强的父母,才会有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女儿。

    战地玫瑰——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于196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两岁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由奶奶带着她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呵护,闾丘露薇从小就自立自强。小学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最好的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在校期间,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参加了上海中学生记者团,并担任了团长。1988年,闾丘露薇又以高分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活让闾丘露薇变得开朗了许多。她学会了打网球,还做了学校音乐之夜节目的主持人。

    可不久,她就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她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以减轻奶奶的负担。颇费了一番周折之后,闾丘露薇才在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钟点工。为了做到学习、打工两不误,她一边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一边分秒必争地看书,做作业。往往一天下来,她累得浑身都快散架了。

    不久,闾丘露薇又在复旦大学学生经常出入的蓝心咖啡屋找到了一份做招待员的工作。到这家咖啡屋来喝咖啡的客人中,大部分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和同学,他们都认识闾丘露薇。当他们发现闾丘露薇竟然在这里端咖啡和饮料时,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的同学甚至当面问她:“像你这样优秀的人,怎么干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呢?”

    刚开始听别人这么说时,闾丘露薇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渐渐的,她变得坦然了。她觉得自己是凭劳动挣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于是,她不顾别人的议论,坚持每周去那家咖啡屋打工。

    上大学半年之后,失去联系已经整整16年的母亲突然找到了她。当时,她的母亲已在海外定居了。为了补偿这些年来对女儿的愧疚,母亲此后开始定期给她寄钱。因此,闾丘露薇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她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听各种讲座;读北岛和海子的诗;看三毛和李敖的作品;听齐秦先生和罗大佑的歌……

    1992年7月,闾丘露薇毕业了。这时,她的母亲已从国外回到深圳,并开了一家外贸公司。闾丘来到了深圳。到深圳后,闾丘才发现,母亲公司的经营状况很不好。尽管她极力帮助母亲,但最终公司还是垮了。沮丧的母亲重新去了国外。

    这时候,闾丘露薇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靠自己,一切从头做起。当时,与她一同去深圳的还有她的一位同班男同学。两人决定继续留在深圳,共同发展。

    好不容易租到一套农民房,交了房租后,他们的身上只剩几十元钱了。当时,海南的一家汽水厂想在深圳打开市场,面向社会招汽水推销员。闾丘应聘了这份工作。

    当天下午,他们拎着汽水样品,来到街上叫卖。可是那种汽水是个新品牌,加上大热天的,他们又没有冰柜,所以根本无人问津。为了节省钱,他们每天只吃一顿饭,但工作还坚持干着。后来,有一家商店的老板好心地说:“汽水都是要冰镇的。口感不好,怎么会有人要呢。”他们赶快买来冰块放到汽水箱里,汽水果然好卖多了。

    一天,闾丘和同学用自行车驮着汽水在大街上走,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路滑,他们摔倒了几次,不仅损失了不少汽水,闾丘的胳膊也摔破了,流了很多血。看着摔伤的胳膊,闾丘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坐在雨中大哭起来。回到住处后,闾丘发起了高烧。同学说要带她去医院看病,她怕花钱,说什么也不去。第二天,同学让闾丘在家休息,自己出去推销汽水。可她仍咬着牙从床上爬起来,和同学一起出去。

    那天,他们来到一家大酒店推销,酒店的总经理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给他们一份几万瓶的进货订单。闾丘和同学一下子赚了几千元,数着来之不易的钞票,她激动得哭了。

    闾丘露薇清楚,仅凭自己所学的哲学知识一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多学一些知识。

    1992年11月,她凭着流利的英语和参加会计师培训班的经历,被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聘用。1993年,闾丘露薇和一位香港青年结了婚。之后,她就随丈夫移居到香港生活。因丈夫猜疑,以及生活上二人的隔膜,后离婚。

    到达香港的第二天,闾丘便出去找工作。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家台湾电视台招聘编辑的广告后,一直萦绕在她心里的记者梦一下子被激活了,她当即跑去应聘。招聘人员让闾丘现场翻译一份英文资料。她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那份资料翻译好了。到电视台工作不久,闾丘就发现了自己的差距。闾丘决定继续学习深造。不久,她考取香港浸会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白天,她要拼命地工作;晚上和周末,她还要去上课;甚至在怀孕、生女期间,她也没有放弃学业。1997年,这家电视台的负责人跳槽到了香港凤凰卫视。他很欣赏闾丘的能力和敬业精神,就把她带了过去。

    闾丘深知,要想在凤凰卫视站住脚,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俗的实力。她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一天发稿四五篇,为了赶稿子,她常常要熬通宵。得知台里要办一个经济类的栏目,为了弥补自己经济知识的欠缺,她又在繁忙之中抽出时间去读财经硕士研究生。读完了财经硕士研究生后,凤凰卫视刚好要开办一个财经节目《经贸周刊》。台长指令闾丘和另一位主持人一起主持这个节目。此节目一播出,立即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闾丘新颖的报道风格很受观众欢迎,她的出镜率越来越高,并获得了不少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机会。

    阿富汗战争打响后,凤凰卫视决定派记者前往阿富汗去采访。闾丘率先报了名,并成为第一个进入阿富汗的战地女记者。在伊拉克形势日益紧张之时,凤凰卫视准备派记者去伊拉克采访。闾丘露薇再次主动请缨,尽管亲朋好友纷纷劝阻她,她却异常坚定:“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作为一名记者,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职业。我热爱记者这个职业,所以,我要为它负责。”

    随后,闾丘露薇告别女儿,来到了前线,成为了伊拉克战场上一朵耀眼的“战地玫瑰”。

    父母课堂

    可以说,闾丘露薇以坚韧的毅力应对生活的考验,以专业的视角发掘社会万象,以勇敢的脚步行走于危险的战场,闾丘露薇用事实,用行动展现了一个媒体人的智慧和勇气。这份智慧和勇气和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从小养成的不服输的劲头也是分不开的。我们相信,闾丘露薇这朵怒放的“玫瑰”的风采将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

    九球天后——潘晓婷

    如果你爱好体育,那么你很可能知道一个在台球界响当当的名字;如果你爱好台球,那么你必然知道一个被称为“九球天后”的美女——潘晓婷。

    18岁以前,潘晓婷一直生活在济宁,她在兖州出生,在济宁市长大成人。1997年底,潘晓婷开练台球,当时打的是斯诺克,后改练习九球。次年,潘晓婷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女子九球公开赛,获得冠军。

    从这次获得冠军后,一直到2000年10月,潘晓婷在国内保持不败,在宁波举行的首届全国体育大会上,代表山东获得了女子九球冠军。

    为了更好地发展事业,潘晓婷全家此时迁到了上海,比赛的机会更多了。2002年11月,潘晓婷在第35届日本大阪九球公开赛上一举夺得女子组冠军,从此为球迷所关注。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潘晓婷遭遇了小小的挫折,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拿到去日本的签证,作为卫冕冠军却无法赴大阪参赛。同年5月12日,一场花式九球中美天后国际邀请赛在上海举行。参加这次对抗赛的“四大天后”,是有“黑寡妇”之称的韩裔美国人珍妮特李,中国的潘晓婷、周萌萌和陈雪,结果潘晓婷和珍妮特李杀入决赛。虽然在决赛中4:7不敌珍妮特李,但借助本次比赛,潘晓婷人气飞速提升。

    此后,潘晓婷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向世界赛冠军宝座冲击。2007年4月8日晚上8时,安丽杯女子花式撞球世界锦标赛决赛,潘晓婷以11-5的优异成绩,击败菲律宾选手艾米卢比伦,成功登上世锦赛冠军宝座。这是她首次捧起该项赛事的冠军。

    和潘晓婷的球技同样令人叫绝的,是她靓丽的外形。或许是因为太漂亮了,有人甚至怀疑潘晓婷做过美容手术,对此潘晓婷说道:“我只是做过治疗近视眼的激光手术。戴着眼镜时怎么打扮都被眼镜遮住了,摘掉眼镜后人自由了很多,可以好好打扮自己了。所以可能大家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猜测。”

    潘晓婷从来没认为自己有多美丽,但她很早就被媒体公认是台球美女。潘晓婷从小就是一个家中的乖乖女,小时候爸爸规定她每天要练球8到12个小时。

    正是父亲的严格教导,再加上潘晓婷个人的努力,使她的台球水平与日俱增,并最终摘得世界桂冠。

    目前,潘晓婷每天依然保持7、8个小时的练球时间。潘晓婷表示自己的整体实力与世界顶尖球手还有一点差距,冲球的稳定性、走位、防守和续盘能力等都还需要加强。

    带着这份对于追求的不满足和对于技艺的不松懈,潘晓婷依然在台球这方舞台上尽情展现着逐渐

    台球这一优雅的绅士运动增加了女生的原素显得多了一份妩媚和性感,更是因为潘晓婷是一位时尚美女,所以与丁俊辉一起,基本上构成了中国台球界的旗帜性人物,在赛场的英姿飒爽,在场下的时尚靓丽,让台球运动越来越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度,足足是一位吸引眼球的美女运动。

    父母课堂

    当一个人成功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包围着他的鲜花和掌声,看到的是其头上炫丽的光环。其实,凡是成功的人无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只是这种努力或许是从小就开始的。而努力的主体除了成功者本身,还有他们的父母。没有父母的良好引导,孩子可能就会缺乏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态,以至于在奔向成功的旅途上,多走一些弯路。

    镭元素之母——居里夫人

    无论老少,只要一提到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大家都不会敢到陌生。因为许多年来,她的名字就像一个标有“了不起女性”标签的符号,深深印在几代人的心里。她的全名叫做玛丽?居里?斯克洛多夫斯卡。她是世界文明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并且也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

    1867年11月7日,玛丽生于波兰华沙一个正直、爱国的教师家庭里。父亲在一所中学教授数理,母亲也是一名中学教员,两个人的收入都很微薄。玛丽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但是不幸的是,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得了非常严重的传染病,使她不得不由大姐照顾着成长。后来,母亲和大姐相继去世,那个时候玛丽还不满10岁。她的心理遭受了莫大的痛苦,生活也更加陷入艰难的境地。不过,这样的境况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无比坚强的性格。

    从小,玛丽就是个勤奋刻苦的孩子,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自从进入学校起,她就总是以各门功课第一的成绩结束每一学期的课程。15岁那年,玛丽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因为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华沙不允许女子入大学,加上家庭经济困难,玛丽只好只身来到华沙西北的乡村作家庭教师。3年的家庭教师生活中,她除了教育主人的几个孩子外,还挤出时间教当地农民子女读书,并坚持了自学。她以俭朴生活所节省下来的工资帮助姐姐去巴黎求学。

    1889年,玛丽重新回到了华沙,继续担任家庭教师的职务。与此同时,她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的是将来取得更高的学业。经过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在玛丽24岁的时候,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对于能来这所院校,玛丽是激动的,也是兴奋的。在这里,她每一堂课都全神贯注地听,因为她的心里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是,艰苦的学习,这让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玛丽的勤勉、好学和聪慧,赢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荣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后,她来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她的科研活动。就在这里,她结识了年轻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当他与玛丽相识时,他已是一位有作为的物理学家了。

    两个人志趣相投、相互敬慕,随着不断的交往和了解,玛丽和彼埃尔之间从友谊发展成爱情。1895年他们结为伉俪,组成一个志同道合、和睦相亲的幸福家庭。

    在居里夫妇结婚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强烈的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起初,她先是对自己已知的化学元素做了仔细检验,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4倍多。根据这一点,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她的丈夫彼埃尔以自己身为物理学家的经验,很快便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至关重要。于是,彼埃尔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随后,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4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他们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居里夫妇正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他们的科学研究时,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06年4月19日,彼埃尔在参加了一次科学家聚会后,步行回家横穿马路时,被一辆奔驰的载货马车撞倒,当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7岁。对于居里夫人,这一打击大沉重了,一度几乎使她成为一个毫无生气、孤独可怜的妇人。但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居里生前的嘱咐:“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使一个人成了没有灵魂的身体,他都应该照常工作。”激励着她。她勇敢地接替了彼埃尔生前的教职,成为法国巴黎大学的第一个女教授。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长期工作的劳累,尤其是放射性物质对居里夫人的身体造成的损害,使她日渐虚弱。不过,她心里始终装有的科学事业心支撑着她,使她藐视了疾病对她的侵扰,当她对病情有所确察后,她却是更狂热地投身于工作。只要身体可以动弹,她就坚持到实验室去。后来她实在感到体力不支,但依然坚持在家里写书,为了给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不放弃生命的最后一刻。

    终于,在1934年7月4日,这位雷元素之母由于长期积蓄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恶性贫血即白血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居里夫人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她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以及她的崇高品行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

    父母课堂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可以说是一个永垂不朽的响当当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不是所有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儿取得好成绩,拥有好工作,过上好生活。实现父母的这一“理想”,与女儿自身坚韧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这种精神的获得,是可以从小受父母培养的。只有具备这种顽强的性格,才不会被生活的重担给压倒,才能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共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但是,海伦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希望尽自己所能来挽救女儿。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

    莎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字,海伦不知怎么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着海伦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的手上。接著,莎利文老师又在海伦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喝的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快乐。

    不过,莎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利文老师替海伦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还是做到了。她不仅突破功能障碍学会了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除了能够说话,海伦还学会了写字。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都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学习发声的时候,她需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父母课堂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海伦?凯勒的视力和听力,但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在父母永不放弃的信念之下,在老师与专家的耐心及科学教导之下,更在海伦自己与命运抗争的强大的力量之下,她成为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了不起的女性。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她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落入凡间的精灵——奥黛丽?赫本

    她的外表远非虚夸的人工雕琢,她的着装强调了她的苗条纤柔,她具有特殊的天赋,包括了她总能以最少服装穿出最佳效果的非凡才能。

    如果给时尚届选一位女王,奥黛丽?赫本应该首先当选。从1953年的《罗马假日》起,奥黛丽?赫本几乎每演一部电影,都会带起一股新的流行浪潮。即使在今时今日重看这些老片,赫本的装扮仍然光彩夺目。

    不过,即使这样,奥黛丽本人对于自己的外表也不甚满意。平胸,清瘦,细长的手足,个头很高,这些都粉碎了她能够成为与玛戈特?芳廷齐名的芭蕾舞蹈家的梦想。但是,她苗条的体形,完美的身姿,优雅的动作以及贵族的仪容却使观众深深着迷,并且萌发了大众对于女性美的一种崭新定义。

    奥黛丽.赫本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男爵的封号。

    赫本6岁时,开始就读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但旋即遇到父母离异,父亲离开了家庭,之后赫本离开英国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外祖母家。

    二战爆发后,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占领。由于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帝国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营,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在战争的饥荒期间,赫本经常靠郁金香球茎以及由烘草做成的“绿色面包”来充饥,并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日后瘦削的身材。虽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断锻炼她最爱的芭蕾舞,即使穷到要穿上最难捱的木制舞鞋也没关系。

    1948年,赫本与母亲(赫本父母于1938年离异)带着省吃俭用存下来的100英镑迁至英国伦敦。赫本进入著名的玛莉?蓝伯特芭蕾舞学校学校学习芭蕾舞。

    但是,经过数月训练后,赫本被告知她不适合当芭蕾舞者。为了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她转而成为兼职模特儿,并参与歌舞团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国电影《天堂笑语》露脸,正式成为电影演员,并在一些电影中扮演较次要的人物。后来,赫本参加了影片《罗马假日》试镜,获得非常好的赞誉,从而得到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角色。次年,奥黛丽?赫本到美国正式参与舞台剧《金粉世界》的演出。她在其间十分出色,广受人们的欢迎,并因此获得世界戏剧大奖最佳女主角。

    1953年,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正式上映,由于成功刻画剧情,该片放映后迅速风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表现出公主高贵、优雅的气息,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尤其剪成赫本头表现出的天真无邪,使她成功赢得多数人的赞赏,“赫本头”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在出租车上,她换掉了戏装,一下车,她穿过剧场外庞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后面跟着男爵夫人。穿过门厅,那里簇拥着大批记者和倾慕者,闪光灯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她马上躲进化妆间去洗脸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记者和摄影者们等了五分钟便不耐烦了,把门拍得震天响。无奈,赫本只好先放他们进去拍上几张。赫本步入会场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远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贾莱?古柏宣读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单。赫本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接着看到古柏拆开一只信封,抽出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条,做出宣读获奖者的样子,赫本内心怦怦直跳,她紧咬指甲,紧张地期待着最后的结果。只见世纪剧场的司仪走上舞台,宣布道:“获奖者:奥黛丽?赫本。”

    赫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欢呼声中,她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跑到舞台侧翼,由于过度兴奋,本应向右,她却向左跑去,司仪赶紧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来,在抓住奖品的当儿,她差点和司仪撞个满怀。她接过金像说了一句话:“这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又说了几句官样的感激话后,她就逃离了舞台。

    1980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与多蒂的结合使赫本息影七年。1976年,不安于“贤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终于重返影坛,与因演007谍报员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时的辛?康纳利一起主演《罗宾汉和玛莉安》。该片的首映式在广播城市市音乐厅举行,赫本一到,约有6000人向她欢呼,用唱歌的声调齐唱到:“我们爱你,奥黛丽!”赫本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被人们的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看到人们并未对我感到腻味,我很感动。”赫本息影七年,感触颇深,但她最难忘的是,好莱坞没有忘记她,电影没有忘记她,广大观众没有忘记她。

    父母课堂

    无论如何,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而她所取得的成功无不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年时家庭的变故,让她经历了苦难的磨砺,但种种不幸并没有将她击倒。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奥黛丽?赫本坚忍不拔,用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成为耀眼的明星。

    第二章培养令人羡慕的女孩,父母应具备的素质

    妈妈是“镜子”——做女孩生动直观的榜样

    从妈妈那里,女孩得到的不仅仅是生命。有人说,妈妈的眼睛里闪烁的是女儿的心灵;也有人说看一个女孩怎么样,就知道她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了。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且不说遗传基因的影响,单单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妈妈的所作所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继而女儿也就自然而然地模仿着妈妈。所以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她就好像是妈妈的影子,妈妈是什么样子,女儿就有可能是什么样子。

    例如,有的妈妈喜欢唠叨,喜欢抱怨,经常对自己以及生活表现出不满情绪。但这些妈妈或许没有意识到,在自己表露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可能已经被女孩效仿。

    作为父母,应该不难理解,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而且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家庭教育对孩子,特别是对幼儿而言,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家长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思思的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行政工作,最近的人员招聘让她有些恼火。每天回到家后,全然不像以前那样有说有笑,而是不断地抱怨这抱怨那。一会说领导给的时间太短,一会又说现在的人对工作怎么这么挑剔,或者有本事的人太少了等等。这一切,女儿思思都看在眼里。一次周末,爸爸见思思无精打采的,就过去询问。

    思思说:“最近简直烦透了,期中考试我们班成绩下滑了两个名次,老师说是我这个学习委员没有做好,同学说我只顾自己学习,不帮助后进同学。”爸爸感到有些诧异,因为思思一向不抱怨的,凡事都会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懂事的思思这是怎么了。爸爸冥思苦想,终于想到可能和妈妈最近的负面情绪有关。于是爸爸把思思的情况及他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恍然大悟,后悔自己的不良言行影响了女儿,真是一时忽略。爸爸妈妈决定,以后彼此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争取在孩子面前保持乐观的情绪。之后,他们果然做的不错,在家里始终以积极的状态出现,而不再是抱怨和不满。自此之后,他们也没再听到思思的牢骚。

    不得不说,思思是幸运的,她有一对善于学习、善于观察的父母。尽管妈妈的负面情绪对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及时补救,没有对思思造成更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妈妈对于孩子的影响何其大。因此说,妈妈是女儿最生动直观的榜样。妈妈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女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他打这个比喻也是要求家长必须注意身教。家长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教育孩子外,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公德的人。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靠家长以身示范。如当你带孩子上街时,自己就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地下通道,过十字路口不要闯红灯,在公共场所爱护公共财物,不要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到公园游玩时不攀摘花木,不践踏草坪,注意保护环境。

    换句话说,家庭教育对孩子,主要不是靠“言传”而是靠“身教”。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家长。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妈妈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都会对女儿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女儿。对于女儿来讲,父母的行为就像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为女儿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让她从“这本书”中学到我们所期待的东西。

    父母课堂

    1.做女儿的塑造者

    在许多生活细节方面,女儿可以感受到母亲所传递的对于自我、女儿、男人以及生活的一般观念。由于母女之间的性别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母亲更容易理解女儿。而母亲的责任就是做女儿的塑造者,因为女孩子是天赐的艺术品。母亲教育女孩子,除了给她以精神上、学识上的指导与关怀,更要对其形体、言谈、举止进行约束和培养。

    作为母亲,要发挥温柔、善良的天性,更要懂得关心、体贴他人,要善解人意。这是社会对一个女孩子的要求,这些品质本是女孩子的特质,而在这些方面,母亲的言传身教最关键。

    2.拥有高尚的思想和恰当的行为

    好的品德是父母送给女儿一生最珍贵的礼物。在这一点上,妈妈的作用是巨大的。妈妈是否孝敬公婆、妈妈是否有同情心、妈妈是否有爱心,女儿都看在眼里,并且在模仿着妈妈的行为。

    有一则报道说,1997年1月8日早晨上班高峰时间,当一辆装载巨额美钞和食品券的装甲运钞车在美国迈阿密市一条高速公路不慎从立交桥上翻滚而下后,面对从天而降满天飞扬的纸币和冰雹般落下的硬币,附近的一些行人、居民及乘客纷纷抓起五花八门的袋子捷足先登,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一场不堪入目的抢拾美钞混战之后,大约55万美元就被抢了个一干二净。饶有趣味的是,当警方次日宣布一道特别令,要求捡到钱的人如数退还,否则将以偷窃罪论处后,只有两人共交还20.38美元,其中包括一位令人敬佩的母亲。这位抚养着6个孩子的母亲来到警察局,交出一把硬币,共计19.53美元。她虽然在当地一家百货公司上班,每小时工资仅5美元,但她却说:“我有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学到我的这个行为,我要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这位伟大的美国母亲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了一个榜样。的确,家长自身都没有达到的标准,怎么能让孩子去做到呢?这就应了中国古代的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做一个不抱怨的乐观妈妈

    无法否认,生活中存在不少爱唠叨、爱抱怨的女性,特别是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由于她们每天面对着无法琐碎的生活,所以经常流露出对孩子、对老公、对工作的不满情绪。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她们的抱怨换来的是孩子的反抗,是老公的无奈,是工作的更加不顺。有资料显示,母女关系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母亲对生活是否满意。仔细想想,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听妈妈的唠叨和抱怨,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所以,要想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女儿,要想让女儿更加喜欢自己,就要学会停止叨唠和抱怨,以一颗乐观的心对待一切,快乐地生活。

    父爱在哪里——女儿是父亲前世载下的“玫瑰”

    很多家有女孩的妈妈都会感慨: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啊!从中不难发现,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多么“不一般”。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一个在佛祖跟前守候的精灵,因为喜欢一个男子,几百年来三次投入人间都不能得到男子的爱。

    流着泪的精灵向佛祖请求,佛祖说:你已经无法脱离红尘,佛只能给你最后一样东西了,你要什么?

    精灵闪动着泪光,对佛说:我什么也不要,我只要他爱我,永远的爱我。

    佛祖没有说话,挥了挥衣袖。

    这一次,佛将精灵化作了一个女婴,那个心爱的男人把她抱入怀里,温柔地吻了吻她带泪的眼睛,她变成了那个男人的女儿,被他疼爱一生一世……

    美丽的传说其实正是父女这种人间美好情感的体现。于是就有了女儿就是父亲前世的情人,是父亲在玫瑰花园结识的美丽女子的说法。

    可是,当父亲们如此满心柔情地爱着自己的女儿,恨不得将所有的爱都给女儿时,却越来越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来疼爱你那日渐长大的宝贝。在日常生活中,“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女儿大了自然就会跟爸爸疏远”等话也让男子汉变得无所适从。

    国外曾经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女孩在早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一年或更长时间没有父亲的陪伴、呵护和教育,将会给她的人生带来诸多问题:

    1.性格孤僻、神经质、婚姻生活不容易幸福。性观念混乱,出现早恋、早孕、男朋友过多以及外遇、离婚等现象。

    2.有身体遭受暴力行为的经历,如被殴打、性侵害等。

    3.不能与同龄人和睦相处,受到孤立和排斥。

    4.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贫苦、经济收入不稳定等。

    5.有家庭施暴行为,如虐待孩子等。

    6.犯罪率和自杀率较高。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父教的缺失将会给女儿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也说明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作为父亲,要知道,自己是女儿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男性,一旦父亲在生活中缺失,将会导致女儿对异性不能产生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她形成较为极端的观念,继而影响她的交往能力。另外,父亲往往也是家庭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没有父教的女儿对这些的理解都是不明确的、模糊的,不能从男性身上学到独立、上进的品格,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作为父亲,绝不能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教。不管有什么理由,哪怕工作再忙,一定要多多陪伴女儿,在女儿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父亲形象。

    一个在钢琴比赛上得了一等奖的女演员,手捧奖杯,含着泪说:“非常感谢我的爸爸和妈妈,尤其是我的爸爸,他为我能有今天的成绩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每次我练琴练得手指麻木,妈妈心疼地说让我放弃,客爸爸却鼓励我坚持下去。正是爸爸给了我坚强的毅力让我去的了今天的成绩。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爸爸!这个奖杯也应该是他的!”

    由此可见,光是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父亲以一个男性所特有的刚毅和坚强能给女儿母亲所不能给予的影响。正如这位父亲让女儿拥有了坚强的毅力,相信这会让女儿受益终生。

    父母课堂

    1.父亲为女儿拉开异性世界的大幕

    父亲是女儿的生命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女儿最初对于男性的认知和理解都来自于父亲这个“范例”,很长时间里,父亲也是女儿心目中最具权威和最可信赖的人。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女儿需要父亲去理解和支持她们的雄心和梦想。世界的大幕布从一角敞开,她们好奇地观看着世界的原貌,而父爱为女儿提供了满足她们心灵需求的信心和榜样。

    与母亲相比,女儿会更多地渴求父亲的疼爱,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会更强,因为她希望能从伟岸的父亲那得到异性的安全感和保护心理,如果女孩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及时得到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女儿会加深对父爱的崇尚心理。

    所以,家庭内的父亲是否爱家,是否果敢、镇定,是否智慧、博学,都会影响着女儿对异性最初的评价。在人生阅历缺乏、自主判断尚未形成的女儿心目中,就会认为男人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从而直接地影响到女儿对异性的期待和判断。

    一般情况下,如果父亲给女儿留下的印象是正面的,如很顾家、责任心强、果断干练,女儿将来也会对这样的异性产生好感;反之,如果父亲为女儿留下的形象是负面的,如粗暴无礼、懒散、不负责任等,则会让女儿对异性产生排斥心理,会婚姻也会留下消极观念,甚至最初择偶时如果异性对其稍微好一点,女儿也会倾心于他。

    2.良好的父女关系有利于女儿更好地和异性相处

    家庭中父母之间如何相处,将是展示给女儿眼中男女相处的一个模板,女儿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两性相处的信息。

    如果父母之间是彼此关爱、尊重、支持,善于相互沟通双方的不同意见等,女儿将会从中获取宝贵的经验。等女儿长大后进入婚姻,也将会按照父母的婚姻中的相处方式来经营婚姻。当然,如果父母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不仅会影响女儿将来经营婚姻的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到她对婚姻的信心,有可能会婚姻产生恐惧心理。

    与此同时,如果父亲跟女儿和谐相处,父女之间能够轻松、愉快、亲昵地相处,女儿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必定会畅通无阻,对异性也会保持比较良好的心态。

    反之,如果女儿对父亲怀有疏远、恐惧等不良心理,女儿的交际能力也会受到受阻,尤其是与异性交上必定会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缺乏对异性的了解和经验,导致女儿对异性不能准确把握分寸,容易陷入轻信或排斥的极端,从而不能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3.父亲对女儿性格和气质塑造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妈妈是女儿的港湾,那么父亲则是女儿的加油站和灯塔。由于父亲相对于母亲来讲更有权威性,所以通常情况下,女儿会更在意父亲对自己的评价,更渴望来自于父亲的关注和肯定。所以,经常在家庭中得到父亲的关注和鼓励的女儿,相比来说更容易形成开朗、活泼、自信的性格,尤其是女儿举止、着装方面,如果能得到来自于异性的父亲的关注和赞赏,女儿就很容易认同和重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形成自己的女性魅力。

    不要尽信“龙生龙、凤生凤”

    俗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在对待孩子基因遗传的问题上,同样也是如此。很多父母都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老俗语说出了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父母们都认为的一个“真理”,那就是遗传基因的重要性。

    不能否认,遗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确实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在某些方面遗传基因会带给女孩一些和父母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身高、肤色、体形、相貌等。在营养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孩子的肤色更是无从选择,它一般是遵循“相乘后再平均”的自然法则,如父母肤色均偏黑,则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子女;体形的好坏有一半以上也是源于对父母的遗传;至于孩子的相貌,很多时候更被称为父母的“翻版”。

    既然遗传基因对孩子的影响有这样一些,是不是我们就可以认为“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是正确的呢?其实并非如此,尽管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有些东西无法改变,但更多的地方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赋予孩子的,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身高。虽说子的高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个子偏矮的父母孩子一定长不高,因为还有30%的可能性来自于孩子后天的努力,只要把握好孩子的成长期,将这段时间的营养和锻炼跟上,孩子的身高还是有可能得以提升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智力方面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智力也有着一定的遗传性。根据科学家的评估,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大约占到50%~60%,对女孩来说,父母聪明则生下来的孩子大多聪明。然而除了遗传因素外,更多的是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因为遗传只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则是条件,尤其是在孩子大脑发育的阶段,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哪怕只是捉迷藏等简单的游戏,都会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在著名的亚拉巴马大学中,有位名叫雷格?雷米的心理学教授做过这样的一项调查研究,他们将一批贫困家庭中的4个月婴儿分成两组,一组送入教育中心,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让老师教他们做游戏和唱歌,而另一组则不进行早期教育,只提供足够的营养。到了学龄前期,第一组孩子的智商比第二组高出了10~20分,到了15岁的时候,第一组孩子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孩子出生后,来自先天的智力因素相对固定,而这种先天的智力因素能否成为现实,还受到文化背景、周围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远比遗传基因所带来的影响深远。作为父母,只要能够把握住促进某些脑细胞发育的机会,就能够让自己的女儿变得更加聪明。

    最后,还有性格。孩子性格的形成固然有着先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后天影响。一个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独立与自信、摸索与好奇、专注与爱好等都是后天所造就的,这大多都取决于父母的引导,比如父母是安排型的家长,孩子则会显得驯服、扭捏、被动、缺乏自信;而能够给予孩子更多自由的家长,则会培养出一个胆子大、有信心、敢于尝试的孩子。

    可以这么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等,除了遗传的部分影响外,更多的是在出生后从周围环境中习得并掌握的,且能够通过环境的熏陶和教育来进行充分改造,从而达到较好效果的,如他的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总之,遗传赋予了女孩发展的潜力,而后天的环境和养育则起到催化和塑造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不要尽信“龙生龙、凤生凤”的传统说法,也不要肆意夸大遗传的力量,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到遗传的作用,抓住培养孩子的黄金时期,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早教,提高她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让自己的女儿变得更加优秀。

    父母课堂

    1.正确认识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出类拔萃,拥有高情商、高智商,比别的孩子更加优秀,然而有些家长却往往会因为对于遗传的过分夸大而耽误了孩子提高智力的最佳时期,以至于抱憾终生。

    艾米的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小学教师,祖父祖母也是知识分子,出生在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小艾米原本应该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然而艾米的爸爸因为十分相信遗传的作用,总觉得既然家庭的基因那么好,孩子不用受太多教育就能学得很好,因此从小就任由孩子玩闹,没有及时的教给他应该习得的早教知识。

    在上幼儿园之前,由于小艾米原本比较聪明,因此没有显露出和其他孩子的差异,上了幼儿园之后,爸爸妈妈才突然发现,一些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不如自家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脑子转的都比小艾米快,他们才着急起来,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也逐渐开始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发现及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训练后,小艾米终于赶上了其他孩子的进度,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这让她的家人都捏了一把冷汗,差一点就耽误了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

    我们必须要承认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但相比之下,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先天遗传的只是基础,是不可逆转的实际情况,而后天环境的好坏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还有更进一步或者更加沉沦的可能,对一个人来说,发展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先天遗传决定的是存在,后天环境则影响了未来。

    2.父母要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早教的重要性

    当女儿呱呱落地的时候,每位父母都会怀揣“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将孩子的未来憧憬一番,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早教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我国一直有着这样的古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证实,在宝宝一出生的时候,脑重量是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6个月时迅速发展为50%,1岁达到66%,3岁则达到80%,这也就意味着,在宝宝3岁的时候,他的智力、体能、个性等已经有80%以上被定型了。与此同时,3岁之前,还是宝宝运动和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如果能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力开发训练,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女儿早期教育钟需注意的细节

    不少家长也能认识到早教的重要性,但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内容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实际上早期教育并不等同于智力开发,在此其中,最重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

    (1)对女儿心智的启迪,也就是对他各感性器官的基础性训练,让他多看、多听、多模、多接触大自然,引导他在环境中观察和感受,这要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

    (2)教会女儿对基本常识的判断,比如告诉他“火会烧到人”、“电很危险”、“远离水源”等,这些基本常识,会让孩子获益匪浅,同时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3)帮助女儿建立生存模式,凡是孩子自己应该做且能够做到的事情,父母尽量让他自己去做,如起床后的穿衣、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等,都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次序执行。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女儿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如怎样和别人打交道,出现危险时应如何反应,遇到问题怎么解决等。

    平等对话——用童心对待童心

    由于孩子身高比较矮小,因此,在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就形成了视线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拉大了孩子与家长心灵的距离。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们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与孩子的想法产生碰撞的时候,家长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然后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

    家长们或许不知道,每一个女孩,天生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们非常渴望父母的爱,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希望能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来获取爱的信息。

    在女儿的眼中,获取父亲的爱更加重要,所以,她们更喜欢和爸爸交流,从爸爸那里得到认可,得到满足,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细心的父亲会不难发现,女儿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她渴望与你交流,当你长时间不搭理她,不给她一个拥抱,不和她说上几句话,她就会不断地哭闹。当你凑到她面前,笑眯眯地说:“宝贝,怎么哭了?爸爸来了,不哭了。”然后,轻轻地在她幼小的身躯上拍打,她就会立即停止哭泣,然后看着你咯咯笑。

    可是,随着女儿渐渐长大,不知从哪天开始,父亲惊奇地发现女儿好像出了什么问题:

    她不像原来那么好哄了,说上几句好话就睡着了;

    她总是在我耳边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搞的我心烦意乱,什么都做不下去了;

    说她几句,她脾气比谁都大,还动不动就搞失踪;

    我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总是和我犟嘴。

    女儿身上出现这么多的“坏毛病”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父母一听女儿犯了错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大发雷霆,或者根本就没有与女儿交流,就算交流了,也不会蹲下身耐心地和女儿交流。

    一天,王梅在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女儿悄悄地说:“妈妈,我想问您件事情。”王梅开始还很耐心地说:“问吧,什么事啊,这么神秘。”

    女儿看着妈妈说:“您小时候听老师讲课会犯困吗?”

    “有时候会啊,怎么了?”

    女儿的眼睛立马放光,说:“真的呀?原来妈妈也跟我一样,听老师讲课会犯困啊?!”

    王梅一听女儿这么说就急了,立刻甩掉女儿的手,低下头,用手指着比自己矮很多的女儿说:“你一个女孩怎么就这么爱犯困?老师上课你睡觉,怪不得成绩一直不好呢!原来你一上课就睡觉啊!爸爸妈妈为了你花了多少心血。你知道吗?你太让我失望了!”

    女儿扬着脖子,无辜地看着妈妈,眼泪流了下来,王梅一阵训斥后,气的坐在路边的板凳上,女儿抽泣着说:“妈妈,你为什么生我的气?我的话还没说完呢,我今天就是在数学课上犯困了,但是我没睡着,我还狠狠地掐了自己一下,下课后,我怕自己没听清楚老师讲的试题,还特意向老师请教了呢?难道我错了吗?”

    听完女儿的讲述,王梅真是后悔,女儿为此好几天没怎么搭理他,接女儿放学的时候,女儿也不说话了。

    交流本身就是一门不难掌握的艺术,只需要你耐心一些听孩子把话讲完,耐心地教导女儿怎么去做,让女儿知道并且接受你正确的想法。然而,很多父母就像王梅那样,对自己的女儿动不动就发火,并且“居高临下”地训斥自己的女儿。当女儿成绩不理想时,本想听听女儿解释,但是孩子说不了几句,父母就听不下去了,就开始大声呵斥:“你看你,知道自己粗心,还从来不改正!”当父母听到女儿对某件事情困惑时,总是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小孩子懂什么,一边儿做作业去。”

    对于女儿来说,她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需你耐心地听听她的话,并且给出你的意见,她就满足了,她就觉得你是爱的她的,如果你作为父母,连最起码的交流都不给女儿,她将如何才认可你,才把你当成一个好的父母呢?

    父母课堂

    1.在心理上“蹲下来”

    “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从他的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去理解包容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时作恰当的引导和处理,而不是让孩子处在被“控制”的悲哀中。

    张妈妈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当张妈妈带他们去超级市场时,四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张妈妈在车门口蹲下,用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毛毛,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毛毛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张妈妈和孩子们去公园玩,毛毛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张妈妈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蕊蕊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张妈妈教育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是值得称赞的。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着大声呵斥,这不仅体现了大人对孩子的尊重,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认真而亲切的态度。

    2.让孩子知道,凡事均可与你协商

    “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肢体语言。它告诉孩子,家长尊重你的独立人格,遇到事情愿意跟你协商,而不是施以粗暴的命令和简单的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独立感,愿意体谅家长,对事情本身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而不是要么叛逆、要么过度依赖家长。“蹲下来”和孩子讲话,不仅仅是缩短了那几十厘米的距离,更是两代人心与心之间无比宝贵的沟通与交融。

    3.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家长要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面对面、目光对视着谈话,这样做能体现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居高临下,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一天,仔仔爸爸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电话说仔仔在学校和人打架了,被扣在学校,让家长到学校领人。爸爸听完电话当即火冒三丈,决定这次一定要狠狠教训教训这个调皮鬼。

    在去学校的路上,爸爸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打仔仔一顿,难道就真的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保证仔仔以后不再打架了吗?有了这样的念头,在学校见到仔仔之后,爸爸没有发火,而是平静地将仔仔带回了家。

    回家之后,爸爸也没有发火,而是耐心地帮仔仔在伤口上贴上创可贴,并让仔仔的妈妈下厨为孙子做了可口的饭菜。当仔仔一口一口地吃着饭菜时,爸爸才开始说,自己是如何担心仔仔,自己是如何盼望孙子早点回家。听着听着,仔仔的声音哽咽了,哭着扑进爸爸怀里,说自己错了,对不起爸爸,以后再也不打架了,再也不让爸爸担心了。

    听了仔仔的承诺,爸爸妈妈会心地笑了。

    爸爸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仔仔的过失,使仔仔能感受到爸爸对他人格的尊重,感受到他与爸爸在地位上的平等。

    幸福美满——给女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有一位教授初中语文的老师,曾经无奈地感慨:现在的家庭不知道都是怎么了,那么高的离婚率背后,可都是孩子们破碎的心啊!

    原来,这位老师班里有37个学生,其中就有21个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有时候她和孩子们谈心,从中了解到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真真切切的伤害,很多孩子在那一刻都认为自己的天“塌了”。也有的孩子表示“很希望父母离婚”,原因是没了婚前,他们总是吵架,与其天天吵得鸡犬不宁,还不如分道扬镳。

    但不管是父母经常吵架,还是离婚,无疑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终生难以磨灭,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身为父母,请回想一下,你是否与爱人常常吵架呢?作为家长的你,是否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与同事、朋友打麻将或打牌呢?如果居住的地点非常喧闹的,邻居家的孩子也不是好学生,你是否考虑过为孩子而搬家呢?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在此我们再来温习一下:

    孟子名孟轲,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的农村。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家境贫寒,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子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子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孩子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子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

    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子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得益于这位母亲的教育,得益于她为孩子提供的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模仿性强,这个特点决定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为此,父母们应当向孟子的母亲学习,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无一不是由父母教会孩子的。同样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也是由父母训练的。比如教孩子数数、学儿歌等。启蒙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恶劣的成长环境,往往影响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而良好的成长环境里,则会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其次,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能帮助孩子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小小孩子映八十。”意思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孩子一生的作为。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可以看出,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所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成了千古美谈。而孩子诸多良好的习惯,如生活起居的习惯、饮食的习惯、学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等等,其养成过程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再者,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能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

    有首歌曲唱得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有的家庭的孩子因为失去父母的照顾,生活没有规律,连饮食都不及其他的孩子,结果长期的营养不良等问题往往影响了孩子身体的发育。由此可见,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父母来创造,孩子身体的健康,需要父母来照料。

    我们常说“环境塑造人”,这里的“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孩子,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甚至更强于对成人的影响。所以,为了你的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状态,形成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父母要努力把家建设成一个幸福美满的港湾,让你的女儿享受家的温暖,感受爱的幸福。

    父母课堂

    1.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

    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女儿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如关心时事形势、热爱科学、爱好音乐文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注重文化修养、语言文明等。对不文明的东西,父母要善于诱导,提高女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免疫力。在这些方面父母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女儿的表率。

    2.为女儿创设属于她自己的小天地

    给孩子设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小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和体会。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凭自己兴趣选择活动内容,积极愉快地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好伙伴共享愉快时光。

    3.为女儿提供一个和睦宽松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和睦友爱、热情温暖、舒适优美、井然有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热爱父母,关心别人;相反,如果一个家庭争吵不休、冷漠寡情、混乱不堪,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使孩子变得孤独怪僻,任性放纵,身体虚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家庭的不和对他影响不会太深。实际上,孩子的感觉是十分灵敏的,家庭不和睦,最先出现的是生活气氛异常,人际关系紧张,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使他们的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会导致感情淡漠,心情抑郁。

    因此,家长应该合理处理各种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出和睦宽松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女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开展“谈心”课堂——和你的女孩成为好朋友

    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从中可以看出,朋友的重要性堪比父母,当然,我们在此并不是讨论朋友有多重要,而要说的是,父母可否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让孩子在“没出门”前就享受到“友谊”呢?

    之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是因为朋友在人格上和我们是平等的,可以分担我们的忧愁,可以分享我们的快乐。而作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的社会细胞里,父母成了女孩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人,实际上也是最有机会成为女孩朋友的人。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在女儿面前常常以“家长”的姿态出现。他们很少过问女儿的想法和感受,谈话也多用命令式的口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女孩总处于一种屈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由发言权,更谈不上相互沟通了。这些父母不知道,其实女孩最喜欢的是父母能像朋友那样和她相处,用朋友的谈话方式和她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

    周末的一天,秦先生在整理女儿萌萌的小书桌时,无意发现了女儿的作文本。作为杂志编辑的秦先生很想“见识”一下女儿的文字水平,于是打开来翻阅。作文本的第一页,竟然是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秦先生的心头忽地一热,想看看11岁的女儿如何描绘他这个“爸爸”的。

    作文的开头,写得简洁流畅:“我的爸爸是个写书的,高高的个儿,白胖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对人总是笑眯眯的。他会拉琴,会唱歌,还会编写剧本。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好爸爸。”

    看到这里,秦先生的心里甜滋滋的,暗暗夸奖女儿懂事。可是,第二段情况就变了,开头一句写的是:“爸爸是个好爸爸,可是,他从不把我当朋友,爱在我面前摆架子,耍威风,一点也不尊重我……”

    秦先生万没想到,才上五年级的女儿,竟对自己提了这么多意见。开始,他有些气恼,认为是自己把女儿娇惯得无法无天了。在同一个家庭里生活讲什么礼貌和尊重?真是不懂父母心!可是,细细一想,难道自己的女儿就可以不尊重?而且女儿是单纯的,她渴望公平、渴望鼓励与爱心是没有错的。

    从此以后,秦先生和妻子开始改变对女儿“马马虎虎”的行为方式了。并悄悄地在家庭里实行公平性原则,譬如,女儿带同学回家聚会时,他们给女儿的同学削苹果,也给女儿削上一个;他们在表扬别的孩子时,也实事求是地对女儿的优点加以赞扬;每当家中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作出决定时,他们都征求一下女儿的意见。正是由于他们诚心待女儿为“朋友”,使女儿增强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做孩子的朋友,需要家长以朋友而不是以长者的身分居高临下同女儿交流。如果你俯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觉来看问题,你会发现女孩的世界、女孩的想法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张女士在她的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陪女儿玩,女儿竟然朝她的头发上吐了一口口水,她当时特别生气,但是当她强忍怒火问明原因时才明白,女儿原来是学着故事中的小象向妈妈的头喷水而已。

    一直以来,张女士都坚持以朋友的身份与女儿交流,给女儿平等的权利,这也使得女儿把她当成了真正的朋友,更乐于同她交流。如今,张女士的女儿养成了自尊、自信、开朗的良好性格,学习的自觉性很高,自理能力也很强。她认为,这与她多年来尊重孩子、跟孩子做朋友的做法应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的确,做女儿的朋友可以让孩子内心放松,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所以,对待女儿不要总以家长的身份自居,要试着去做她的朋友。虽然父母给了女儿生命,但是不能替代她去生活。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像朋友一样引导她,做她生命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像朋友一样帮助她,使她变得自立而坚强;像朋友一样支持她,让她知道父母永远是她坚强的后盾;像朋友一样相信她,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父母课堂

    1.放下架子,不摆家长谱儿

    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一种和睦温暖、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个人的身心得到释放,更容易显出活泼、和善、易相处、易合作的性格。相反,人在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中会紧紧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家庭是孩子唯一的避风港,他们幼稚无助,对环境缺乏自我适应能力,就更依赖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了。可惜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给孩子营造的恰恰是消极不利的气氛,大大阻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

    有的有些父母这样的家长信奉“威严式“教育,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孩子就该全听父母的。他们很少过问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谈话也多用命令式的口气。若孩子做错了事更是不分清红皂白地训一顿,就算发现错怪了孩子也不肯承认。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总处于一种屈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由发言权,更谈不上相互沟通了。

    教育专家认为,和孩子交朋友是现代家教的有效途径。和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人格。尊重孩子是家长走进孩子心灵的第一道阳光。没有尊重谈不上信任、平等,就无法进行沟通,就搭不成交友的桥梁。尊重孩子心理需求,倾听孩子意见,允许孩子保留合理的时间自由权利,从情感上接纳孩子,孩子乐于向家长敞开心扉,乐于接纳父母的教诲。

    父母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生命来尊重。彼此间多交流、少命令。教他做任何事时应让他懂得: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而不仅仅因为要听从父母。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是真为自己好,才会愿意把父母当作可靠的大朋友。

    2.建立沟通渠道,随时把握女儿的心理

    父母要想与女儿交朋友,首先必须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孩子的心理虽然不是深不可测,但很多家长常常也是琢磨不透。家长如何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呢?

    一位女孩的爸爸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

    在我们家,有一个“亲情宝盒”,俗称“意见箱”。与女儿之间出现沟通障碍时,我们都是靠它来解决问题的。

    有一次,女儿突然不开心了,我很纳闷,问她也不说,就写了个纸条丢进“亲情盒”里:“爸爸怎么惹你不高兴了,能给爸爸说吗?”

    一会儿,女儿也丢纸条进去了:“你叫我写字,说这个没写好,那个也没写好,还说我笨。”

    有时,女孩子的心理父母是很难把握的,就算是父母开口问她,她也不一定愿意说出来。这时,“亲情盒”便成了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沟通桥梁。

    当然,当女儿慢慢长大后,家长还可以用与孩子交换看日记的形式来解决,把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写在日记里,同时也要求孩子用日记来回答。这样,父母、孩子的心理、想法都白纸黑字地呈现在日记上,那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效地沟通,进而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3.创造和谐欢快的沟通环境

    有不少父母由于本身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连夫妻之间都很少沟通,这样的家庭气氛自然沉闷。而有的父母则认为跟孩子不能没大没小,“正事“说完就没话了,更谈不上和孩子有说有笑了。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孩子是难以感受到趣味的,孩子的心灵也就得不到舒展,以至于有的孩子形成孤僻、神经质的性格,即使长大后也不善与人相处、多愁善感,严重者甚至由于久久找不到可以释放的空间而形成心理障碍。

    露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父母关系一直不太好,彼此之间很少交流,更少于过问她的内心世界。在这种压抑环境中长大的露露,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后来她碰到了感情危机却无处倾吐,直到最后承受不了,出现了轻度精神分裂。她的身体在精神分裂的瞬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精神上需靠吃药来稳定病情。后来,她告诉自己的心理医生,如果当时她父母能觉察她的反常并主动关心她,或者如果她懂得向他人倾吐自己的痛苦,情况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因此,作父母的不应只关注自己的情绪,而应把对家庭的爱化为实际行动——用笑语打破沉默,用笑脸代替愁容。

    你的地盘你做主——允许女孩有自己的私密空间

    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女孩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不爱和父母交流,喜欢躲在自己的小屋里,把日记本锁紧抽屉……不习惯这种变化的家长,越来越惶恐,生怕女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于是更加迫切的想知道女儿在做什么,想什么,甚至希望成为女儿肚里的蛔虫,殊不知,这样并非好做法,非但得不到孩子的坦诚,反而让她更加排斥。

    当女孩有了隐私,很多父母总是不计代价地去窥探,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还会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戒备,导致亲子关系不断恶化。

    “五?一”后刚开学不久,正在读高三的尹丽因为一点事提前放学回家。当她打开屋门的时候,发现妈妈正从自己屋子里出来,手里还拿着几本杂志,一直三令五申不许妈妈进屋的尹丽很生气,却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