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方法 图书编号:21031148
 
《我家小孩有点倔》
作者:闻小聪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61780602 定价: 22.00元
        编辑推荐

    用正确的爱教出通情达理的孩子

    孩子的倔脾气不是孤立形成的,父母要学会反思。

    一起尝试,父母和孩子一起来改变。

    内容推荐

    倔,俗话犟。现在,这种小孩很多,大人觉得他们啥都不懂,主意比天还大,跟他们讲道理,他们道理比你还多。一些爸妈就是揍,一些爸妈就是哄,到底怎么做才更合适呢?

    目录

    第一篇与孩子的战争

    1教育的困惑

    2倔强的背后——孩子的成长

    3爱的冲突——我的家庭

    4情绪的对抗——孩子固执的催化剂

    5用正确的爱去改变孩子

    6孩子,我要让你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二篇恢复爱,恢复信任

    1改变批评的方式

    2讲道理是为了帮助你

    3耐心,再耐心

    4尊重孩子,获得信任

    5你说的也有道理

    6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

    7用行动去证明爸爸的爱

    8把爸爸当成朋友

    第三篇让倔强的孩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1孩子,你也要有一个小小的目标

    2孩子,请让我们保持一致

    3我不该压制你的好奇心

    4孩子,你很有个性,但不能太任性

    5批评你不一定是坏事

    6不要老是闹情绪

    7坏习惯是应该纠正的

    8孩子,你虽然小,也要学会反思自己

    9你要懂得理解父母

    10孩子,学会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四篇用家庭的力量去改变孩子

    1父爱,引导;母爱,包容

    2反思我们自己的性格

    3别只让爷爷奶奶带孩子

    4为了孩子,请保持家庭的和睦

    5协商着解决家庭问题

    6不要过度地苛求孩子

    7作为父亲,我要做好你的榜样

    8别忘了与孩子一起游戏

    第五篇错误的爱孩子的方式

    1我说的你就要做

    2忽视孩子的感情需要

    3过度地关爱孩子

    4带着情绪管孩子

    5责备多于表扬

    6与孩子赌气

    第六篇通过积极的沟通改变孩子的性格

    1忽视与孩子的沟通,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出现问题

    2积极的沟通可以使孩子更快乐,更宽容

    3积极的沟通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

    4交友可以帮助孩子补偿自己性格上的弱点

    5积极的交友可以帮助孩子们走出误区

    6改变倔强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7评价一下孩子的沟通能力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篇与孩子的战争

    1教育的困惑

    与许多父母一样,我也经历了孩子从一个乖巧可爱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一个倔强、任性的小淘气这样一个过程。

    我还记得在孩子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拿出画本和彩笔,高兴地对我嚷:

    “爸爸!我要画黄牛。”(这是因为我们刚从老家回来,看到了黄牛)

    然后他一边在纸上乱涂,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牛的角,牛的眼睛,牛的胡子。”

    我觉得很荒唐,就纠正他:“牛没有胡子的。”

    “有的!”

    “你说有就有啊?牛明明是没有胡子的。”

    “牛明明是有胡子的嘛!”

    我不耐烦了,生气地对他说:“没有胡子的,画上是错的。”

    他看到了我的严肃,屈服了,撅着嘴,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是答应我了。

    然后我有事离开了。

    等我回来之后,想看看这幅画的时候,到处找却没找到,我以为他觉得画得不好,自己撕了,就再没往心里去。可是过了许久,我偶然在他的书橱下面看到了这幅画。画被压在几本书的下面,我打开一看,黄牛还是被画上了胡子,长长的两撇,在嘴巴的两边,跟猫的差不多,大概是他以为黄牛与猫长一样的胡子吧。

    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黄牛的胡子,而是他在画完之后,把它小心地藏在书橱的下面,一定是怕我看到——想到他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好,不让我看到的样子,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后来我才想起,在那个时候,孩子就已经表现出许多不愿意听从我的地方。比如吃饭的时候,尽管我一再要求,他还是会一边偷偷地往电视屏幕上瞄,一边往嘴里扒饭;比如睡觉的时候,他会趁我不在家的时候,与妈妈耍赖皮,多看一会故事书,或者多玩一会玩具,一直闹到很晚;比如出去锻炼的时候,尽管我希望他养成每次都跑固定距离的习惯,他还是会想各种借口少跑一会儿,用省下的时间多玩一会他更喜欢的足球。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他还是遵从了我的要求,并没有直接违反的意思,但我还是能够感到他的不情愿。

    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些举动的含义。在我的心里,我只把他当成是我的一个小跟班,就如同《士兵突击》里面那个连长的警卫员,我心里想的是要训练他,让他成为一个出色的“战士”,严肃、守纪律、专注,这样长大以后他才能成才。他也乐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总是跟在我的后面,听我发号施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感觉在我心里滋生:这个外表看起来仍然乖巧可爱的小生命,渐渐地有了一种以前所不曾具有的东西。它是什么?虽然那时我还不能清楚地描述,但它确实发生了,因为我感到了一种矛盾和紧张,它的出现使我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一种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最终导致了我们俩的对立。

    这种情况因为我随后一整年的外派而变得更加剧烈。一年的分离,只有电话上的联系,对他的引导可以说几乎没有,对他的了解也很少。当我回来后,我突然惊讶地发现,他不知在什么时候长大了,他的小脑袋里突然之间充满了稀奇古怪的想法,让我感觉有些茫然,他不愿意再跟随着我,他觉得我约束了他的生活,他不想再这样下去。他觉得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行为也更加不可管束,与我的期望常常难以达成一致。几乎每一个试图约束管理他的行为,都会招致他的反对。

    当我试图恢复爸爸的权威时,我与他的矛盾出现了。于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变成了一场战争。

    懂道理、懂感情永远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我们希望孩子形成温和顺从的性格,能够懂得我们的感情,体谅我们的苦心;我们希望与他们之间有真诚的沟通,希望他们知道我们说的道理是有用的,希望他们按照我们说的去做,顺利地走上人生之路。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个过程很艰难,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无法理解我们的苦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我行我素,甚至还曲解我们的意思。我们要改变他们,他们则在试图挣脱我们,由此引发的争执,使我们双方都感到很苦恼。

    为了改变孩子,我尝试过很多,从最开始的宽容、无奈,到走向另一个极端——严厉的管教与约束。但是我发现,这些做法都效果甚微,它们都没有能够改变孩子,相反,在我与孩子之间造成了情绪上的对立。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过伤心失望,有过焦虑生气。但与所有的父母一样,在经历过这些失败之后,因为对孩子的爱,我重新拾起了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我最终会找到改变他的办法,找到与他的结合点。正是在这样的信念的引导之下,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我终于发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我才明白,其实孩子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不可改变的任性,只不过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他,还没有真正找到可以改变他的路径。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思考,我突然明白,正如所有事情都有规律一样,孩子也有他们自身的成长规律。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这种规律,然后按照这种规律去引导他们。这个规律就是:

    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去面对孩子成长。

    孩子长大了,他们的脑袋里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在形成更多。尽管他们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喜欢这种独立的感觉,喜欢驾驭自己,他们渴望与我们平等相处,渴望受到尊重,我们再不能把他们当成一个毫无主见的婴儿,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这种个性的成长,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总想着把自己的观念完全移植给他们。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发现、去找到正确的生活之路。如果我们实现了这一点,就可以与他们达成一致,得到和睦幸福的家庭。如果我们失败了,结果就会使我们与孩子产生分歧,双方都感到很痛苦。我曾经把教育孩子当成是一场战争,倔强任性的孩子就是我的敌人,我的目标就是要把他归并到我设计的成长道路上来。但我最终发现,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孩子并不会按照我们设定的道路去走。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最终要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规律去引导他们。或许这时仍然可以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一场战争,但目的不是为了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让孩子在我们的正确的关爱中成长。在这场战争中,不会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因为我们和孩子都是胜利者。如果真有失败者,那我们和孩子都是,因为我们孩子的性格将被扭曲,而我们的父母之心将会受到伤害。

    在与孩子的这场“战争”中,我还研究了很多其他的孩子,这既是出于一种好奇,也是一种职业的习惯。我发现孩子们的任性是有共性的,孩子的任性是家庭环境、亲子教育与孩子自身成长的一个综合性的结果。我们必须以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他们,然后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实现转变。这个过程漫长,且充满了挑战和感动。我们的家庭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温馨,感情得以拓展,我们将得到一种伟大的感情——家庭之爱!

    2倔强的背后——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怎么变得如此固执任性的呢?

    我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成长所致。

    有一次,孩子在玩拼图游戏,这是我从国外给他带回来的一幅动物图案的拼图,比一般的拼图要复杂一些,在中间有几处,无论是在形状上,还是颜色上,都非常相似,很难区分,孩子拼到这里时,总是拼不好。有一次,我看到他又在那里卡住了,一会把这个摆上,不行,又换上另一块,还是不行,试来试去。看到他很着急的样子,我仔细地看了一会,知道了正确的拼法,就走过去,告诉他:“是这样摆,把这几块放在这不就行了吗?”

    我原以为我的帮助会让他感到高兴,没想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冲我大吼:“爸爸你做什么啊?不用你!”然后他很不高兴地把我摆好的拼图推散,又尝试着自己去拼。显然是受到我的影响,他很快就拼出来了。但是他脸上流露出的不是高兴,而是对我的不满:“都怨你,没有你我早就拼出来了。”

    哦,原来还是我捣乱影响了他。

    他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意外,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家里越来越多。这使我渐渐地意识到,他变得更加独立,不希望我们处处去干涉他的生活。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妻子还给我讲了一件让她印象很深的事,那时我不在家,周末的时候,妻子用洗衣机洗一周攒下来的衣服。朋朋在一边看着她辛苦的样子,吵着也要洗。妻子觉得他好烦,但是又没办法拒绝他,就给了他两件他自己的背心短裤,又给他打满了水,让他在一边自己去洗。其实也知道他洗不了,只是为了哄他而已。可是他还挺认真的,一处一处细细地打着肥皂,然后一下一下地用手搓。原来,他们在幼儿园学过自己洗衣服,他也是在向妈妈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只是妻子用洗衣机洗,搅拌了一会,就洗得差不多了,可是朋朋还在那里连玩带洗,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玩够。

    妻子除了洗衣服还有别的事要做,她等得不耐烦了,就对他说:“好了,你也洗够了吧,洗也洗不干净。”说完就拿过那两件衣服扔到洗衣机里。本以为这下很快就可以洗完了,可是没想到,朋朋不高兴了,他用湿乎乎的小手,抱着妈妈的腿:“妈妈,我要洗,我要洗。”

    妻子不理他,只是告诉他:“到一边玩去。”

    朋朋这下子可觉得委屈了,小嘴一咧,哭开了。

    最终,妻子还是从洗衣机里拿出他没洗完的那两件衣服,让他兴致勃勃地洗完,这事才算了结。

    孩子为什么要坚持自己洗呢?或许是想向妈妈展示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许是想分担一下妈妈的忧愁,或许是为了玩和好奇。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忽略在他的举动背后所蕴藏的正在萌芽和发展的自我意识。那就是:他觉得自己要这样做,就一定要这样做完!

    的确,孩子在成长,他们渐渐地有了一个“我”的概念。他们觉得“我要怎样做”的这种想法很珍贵,很重要,他们因此觉得“我”是一个独立的,应该受到尊重的个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当成一个小孩子来呵斥。他们渴望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受到认可,得到尊重。

    许多父母可能都有同样体会,孩子在成长的某一阶段会变得特别倔强,他们突然间变得“不听话”了,对我们做出的安排不感兴趣,却总是想自己去尝试一些事情,即使我们阻止,也不会停止,甚至在背地里偷偷地做。现在我明白,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一定是他们真的变倔了,而是他们的思想又有了新的成长。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渐渐地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们想去尝试,这时,他们不想再完全听命于我们,而是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而当孩子发生这种转变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孩子的这种心理成长,仍以过去的方式,以命令、要求的方式强迫他们接受我们,以过于简单的方式对待他们,就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我们疏远,而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变得倔强任性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生活中我们虽然爱子心切,但很多时候对孩子的了解不够深。有时也是自己比较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一旦发现孩子不听我们的了,没有走上我们希望的道路,就直接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孩子,强令他们服从我们(有时也会过于纵容孩子)。孩子本意其实并不是想让我们不高兴,那只不过是他们天性的发展。于是他们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们,不爱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采取一种我行我素、对抗的态度。或者,即使表面上听从了,心里也依旧如此。

    仔细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这样呢?

    对于我自己来讲,我对朋朋的教育一直是比较单调的,基本上就是要求他听从我,对他内心的变化一直关注较少,在孩子五岁的一年,我又因公外派,这一年期间,对孩子的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妻子虽然体贴,对孩子更是有无私的爱,但是由于自身的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引导也时常有疏漏。孩子的成长在我们的疏忽中出现了问题,用妻子的话来形容,现在的儿子,犟、倔、别扭,完美主义,又脆弱敏感,不能忍受丝毫批评,任何试图改变他的举动,都可能会让他不高兴、误解。

    在我回来之后,我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变化,仍然用“高压”的手段来对待他,处处约束他,要他按照我的意志去做。结果,他感到很不适应,对我产生了敌对的心理。

    如果没有这一年的分别,或许我可以很好地引导他。妻子以母爱的温柔打动他,让他学会理解别人,而我以父爱的刚强来磨砺他,让他学会思考生活的道理,刚柔并济,他或许就成为一个懂感情、懂道理的好孩子。但是,由于这一年的分离,我与他之间突然有了一道很深的“代沟”。

    这个快六岁的小鬼头,脑子里充满着幼稚但又坚定的想法,很难理解我们成人世界所讲的那些道理。他只是凭着自己简单的认识和感觉,去尝试,去体验。他不想完全依附于我们,但他的认知,他的能力,又远远不能够满足他的探索与独立的需求。

    这就是他的状态。

    孩子的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我独立、自我探索的倾向,这决定了他们虽然暂时依附在我们身边,但是他们持续不断地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外面的世界。他们将最终形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阻止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而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对于孩子,我们既不能完全的放任,也不能完全的管制,让他们明白道理,懂得人情,永远是我们的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让孩子改变!

    所以,在考虑孩子为什么倔强时,我们必须从我们自身的培养方式与孩子自身的心理成长两方面去考虑。我们可以把孩子看成是一棵小树,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进行修剪,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长,他们就可能长得歪歪扭扭,不会成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他们自身的意愿与成长规律,完全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培养他们,他们要么被我们压制得毫无个性,只能够成为一个听话,但毫无主见和自己想法的平庸的人,要么不堪忍受我们的管制,而采取逃避、反对的态度。

    好在我及时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与这个成长中的个体一起,研讨他的生活。我与他从相互的“敌视”,到缓和,到和解,到“探讨”生活的种种问题。这种过程,不仅对于他来说,是思想与观念的一次进步,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经历。因为我这才意识到,教育孩子,绝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告诉他“你该做什么,你不该做什么”,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之中,正是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孩子的融为一体,孩子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好的生活习惯,而我们也完成了人生的传承。……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