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保健/心理健康 > 常见病 图书编号:20960483
 
《别让癌症盯上你》
作者:何裕民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1
ISBN:9787214056214 定价: 29.00元
        编辑推荐

    现在,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身体放任不管或者关心过度。对自己身上的像浑身乏力、失眠、心烦易躁等症状不以为然,殊不知这就是癌症的早期信号,还有,像内心纠结,爱抱怨,过度追求完美,过于较真,抑郁、焦虑等性格特征,一般的人更不当回事,其实,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癌症性格”,还有,饮食上好吃乱喝、环境污染等原因,也在为癌变推波助澜。癌症,其实已经在你眼前。

    国内的统计分析表明,65岁以下的中国人,每4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卫生部部长陈竺说过,中国的慢性病(含癌症在内,且主要涉及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正处于“井喷”前期。国外有专家预测,70岁以下的人,大概1/3以上会生癌。到了80岁,生癌的人接近四成到一半以上,甚至,高发地区还会更高。到了90岁则难免100%都会生癌,有的身体中也许已经有几个癌。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癌症性格,都曾经“拥有”或正在“享受”致癌的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在致癌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过。因此,如何防癌抗癌是大家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书中,中国知名心身医学专家何裕民教授不仅分析了人为什么会得癌,哪些人易得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的问题。还告诉得了癌症如何调适心理如何与癌共舞的方法,比如得了癌症吃什么?怎么吃?应该如何锻炼?家属如何关怀癌症病人,癌症病人在生活上有哪些禁忌等。其中,对淋巴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胆管癌、肠癌、肺癌、乳腺癌的发病特征、调治方法、如何预防,更是做了详细的介绍。

    不仅有防范癌症的方法,还有求医求己的技巧,最关键的是能消除你对疾病特别是对癌症的错误认知,找到生活的目标和让自己、家人和朋友快乐生活的模式。

    我想,如果这本书能够早一点出版,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无知和恐惧而死于癌症了。

    这是一本让你感到心里温暖和获得生活勇气的人生智慧书。

    本书适合于三类人阅读:一是恐被癌症盯上的各层人群,开卷后细读,相信能帮助你调整生活方式,优化个性,让癌症不再盯上你,至少近年来不再盯上你;二是已经得了癌症,想要尽快康复的人,本书至少能为你指明方向;三是从事癌症防范或家属亲友中有人被癌症盯上了的,开卷后会更清楚应该怎么帮,怎么去指导他人康复,同时也让自己能拒癌魔于体外。

    1.得了癌症,不一定死于癌,你完全可以带癌生存、带癌长寿。

    2.癌细胞只是你体内的“坏孩子”,别做被“坏孩子”吓死的傻事。

    3.为什么说癌症是体内的坏孩子,对待坏孩子是一棒子打死好,还是慢慢调教好? 现在,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身体放任不管或者关心过度。对自己身上的像浑身乏力、失眠、心烦易躁等症状不以为然,殊不知这就是癌症的早期信号,还有,像内心纠结,爱抱怨,过度追求完美,过于较真,抑郁、焦虑等性格特征,一般的人更不当回事,其实,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癌症性格”,还有,饮食上好吃乱喝、环境污染等原因,也在为癌变推波助澜。癌症,其实已经在你眼前。

    国内的统计分析表明,65岁以下的中国人,每4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卫生部部长陈竺说过,中国的慢性病(含癌症在内,且主要涉及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正处于“井喷”前期。国外有专家预测,70岁以下的人,大概1/3以上会生癌。到了80岁,生癌的人接近四成到一半以上,甚至,高发地区还会更高。到了90岁则难免100%都会生癌,有的身体中也许已经有几个癌。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癌症性格,都曾经“拥有”或正在“享受”致癌的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在致癌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过。因此,如何防癌抗癌是大家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书中,中国知名心身医学专家何裕民教授不仅分析了人为什么会得癌,哪些人易得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的问题。还告诉得了癌症如何调适心理如何与癌共舞的方法,比如得了癌症吃什么?怎么吃?应该如何锻炼?家属如何关怀癌症病人,癌症病人在生活上有哪些禁忌等。其中,对淋巴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胆管癌、肠癌、肺癌、乳腺癌的发病特征、调治方法、如何预防,更是做了详细的介绍。

    不仅有防范癌症的方法,还有求医求己的技巧,最关键的是能消除你对疾病特别是对癌症的错误认知,找到生活的目标和让自己、家人和朋友快乐生活的模式。

    我想,如果这本书能够早一点出版,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无知和恐惧而死于癌症了。

    这是一本让你感到心里温暖和获得生活勇气的人生智慧书。

    本书适合于三类人阅读:一是恐被癌症盯上的各层人群,开卷后细读,相信能帮助你调整生活方式,优化个性,让癌症不再盯上你,至少近年来不再盯上你;二是已经得了癌症,想要尽快康复的人,本书至少能为你指明方向;三是从事癌症防范或家属亲友中有人被癌症盯上了的,开卷后会更清楚应该怎么帮,怎么去指导他人康复,同时也让自己能拒癌魔于体外。

    1.得了癌症,不一定死于癌,你完全可以带癌生存、带癌长寿。

    2.癌细胞只是你体内的“坏孩子”,别做被“坏孩子”吓死的傻事。

    3.为什么说癌症是体内的坏孩子,对待坏孩子是一棒子打死好,还是慢慢调教好?

    4.癌症不过是慢性病的一种,防范癌症比防范炎症容易。

    5.治疗癌症,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还是中西医结合好?

    6.癌症病人应该怎么活?是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样,还是让他快快乐乐地活过每一天?

    7.得了癌症,先想尽一切方法活下去,别过度治疗,因为人比癌重要。

    8.得了癌症,糊涂和理性的人活得长、活得更精彩;介于糊涂与理性之间的人活得最差。

    9.癌症,1/3与你的个性有关,2/3由你的生活方式“贡献”。

    10.为什么千万不能做“好女人”,不能当拼命三郎?

    11.特别容易生癌的有哪五类男人、哪三类女人?

    12.有钱有地位的,和没钱没地位的人得了癌症最麻烦。

    13.“三光”“五光”,是治疗癌症的一个巨大陷阱。

    14.癌症病人应该怎么吃、吃什么?

    15.癌症也有贫富之分?

    内容推荐

    现在,恐癌、得癌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不仅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巨大折磨,尊严丧失,最后还落得人财两空。害怕得癌症怎么办?不幸得了癌症想活下去有什么好方法?本书着重从改变人对癌症的认知入手,分别从心理、生活方式、运动饮食、中西医结合疗法等诸多方面娓娓讲述了抗击癌症的各种有效方法、自助方案。

    作者简介

    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著名肿瘤治疗专家。中西医兼通,临床诊疗病人4万例,具有3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曾获全国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等殊荣,在国际心身医学、肿瘤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领域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

    目录

    前言 拒癌于千里以外

    第1章 癌症不过是一种慢性病

    癌症,65岁以下中国人的第一死因

    得了癌症,不一定死于癌

    诱发癌症六大因,生活方式为第一

    对待癌症,人们曾犯下战略性错误

    癌症,只是你体内的“坏孩子”

    对“坏孩子”要诱导分化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防范癌症比防范炎症更方便

    癌也分贫富

    别做让癌吓死的冤枉事

    第2章 让癌症患者先活下去是第一位的

    得了癌症,别急着开刀

    关于癌症的五大错误认知

    “坏孩子”死得不多,“好孩子”却被摧残得无以为继

    该手术就手术,该放疗就放疗

    治疗癌症,绝对不是修车

    有钱有地位的,和没钱没地位的人得了癌症最麻烦

    靶向治疗虽好,但要因人而异,还要防范耐药性

    不管什么招,能治癌的就是好招

    转变观念,你就可以从容应对癌症

    活得好、活得长,才是第一要义

    第3章 低估了中医药,你可能少活很多年

    用中医药控制癌症,不容易反弹

    中医药在手术、放化疗期间,可以增效减毒

    中医药可以预防癌症的转移复发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原则

    中医治疗癌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4章 年老不可避免,癌症可以远离

    老年人体内的癌症有什么特点

    得了癌症,你要追求什么

    呵护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老年肿瘤,治疗过于积极常事与愿违

    如何关爱得了癌症的老人

    第5章 癌——内心纠结的恶果

    抑郁是肿瘤的催化剂

    胰腺癌在CEO人群中特别容易高发

    胃癌易发于压抑自我、追求完美的人

    乳腺癌喜欢盯上谁——“深圳30岁现象”

    晚期疸胆管癌和食道癌因何而生

    什么原因让你的孩子落入癌症的口中

    千万别做“好女人”

    不可过分追求完美

    第6章 癌从心治——癌症的心理调治原则

    信心也是一种抗癌大药

    两类肿瘤患者活得最好——糊涂到底,或彻底理性

    介于糊涂与理性之间的人活得最差

    如何帮助患癌的亲人稳定情绪、确立信心

    你有癌症性格特点吗

    解开心结,放下包袱

    心理抗癌的“十六字”原则

    家庭关爱,胜过价值百万的药物

    别把肿瘤患者当成大熊猫

    第7章 怎么做才可以防治癌症

    30%的事情认真一些,70%的事情放下一些

    不做无谓的错误联想

    不要较真,难得糊涂

    每天对着镜子说:我能行

    不要抱怨,好好享受每一天

    把心头的苦吐出来

    多交真朋友

    培养兴趣,转移压力

    多读佛教、易理、励志等领悟人生意义的好书

    学会慢生活

    在心理、生理处于低潮时鼓励自己

    改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要学会给别人创造“松弛”

    晒太阳,能防癌

    加强户外活动

    借音乐治病

    学会根据道家思想来评价自己现在的状况

    学习郭林功和312经络疗法

    第8章 癌从口入,先从口防

    吃对癌症的贡献率在35~40%

    控制,而不是简单地饿死癌细胞

    维他命,不一定救得了命

    肿瘤患者能吃“发”物吗

    让食品成为你的药品,别让药品成为你的食物

    肿瘤患者在饮食上的其他“禁忌”

    第9章 远离肿瘤,牢记六字——知、医、药、心、食、体

    天大地大,不如健康大

    有好的医生和好的药物,就能带给你健康吗

    癌症患者,死于心理因素的占了大半

    生命离不开“吃”和“动”

    后记 活法决定生活质量

    媒体评论

    我父亲58岁,5月中旬查出患了胰头癌,6月做了根治术。目前已经拆线,只是胃瘫,不能进食,在挂营养针。有不少热心人建议我给父亲做化疗,何教授则不建议做化疗,因为胰头癌全身化疗效果很差,对于胃瘫,他主张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先改善脾胃功能。谢谢何教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现在,65岁以下,居住在城市的人中有27%是死于癌症的,农村的则25%是死于癌症。也就是说不管是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因癌致命的人都超过了1/4。

    国外有专家做了一个预测:70岁以下的人,大概1/3以上会生癌;到了80岁,生癌的人接近四成到一半以上,甚至,高发地区还会更高;到了90岁则难免100%都会生癌,有的身体中也许已经有几个癌;到100岁体内大都会有好几个癌。当然了,体内有了癌肿不一定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更不一定会死于癌。

    一般,人们认为有六大因素诱发恶性肿瘤和癌症,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它对癌症发生的“贡献率”最大。研究表明:癌症发生过程中,生活方式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其中,饮食因素占了35%到40%的比例,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说抽烟、喝酒等也占了一定比例。

    追求完美的人容易得癌症

    个性心理因素和癌症的关系密切。在引发癌症的因素中,不良个性心理因素占到了15%到20%。

    有位女性,前一段时间找我看病,60岁刚出头,她从1992年开始起到2010的18年间,总共生了四种癌,并且都是原发癌:一个肺癌、一个肾癌、左右乳腺先后都生癌。她没有癌症家族史,她说她生癌是因为她个性特别认真、特别较真、追求完美。例如:她对部下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太不放心,都要重新再做一遍。生活当中,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因为她的过分较真而不和谐。

    城市里女性的乳腺癌、卵巢癌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好女人”。所谓“好女人”,在生活上没有一点坏习惯,工作上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这些人往往工作压力相对比较重,长期繁琐的工作特点又造就了她们较真而又比较追求完美的个性,因此极易产生身心问题。

    多数癌症与遗传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临床上“全家癌”以及“夫妻癌”也很常见,万名癌症患者当中,约有10%是夫妻癌。这主要是由所有的家庭成员或夫妻双方都生活在相近的家庭环境当中,以及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

    你有癌症性格特点吗

    易患癌症的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复杂,大致有两类情况:一是过于较真的人,一是过于抑郁、过于焦虑的人。

    别做拼命三郎,“保命”比“革命”重要

    有一些癌症患者,在工作上可以说是拼命三郎。研究提示:拼命三郎的行为特征有可能会促使癌症发展。

    比如说,胰腺癌患者很多都是拼命三郎类型的,拼命工作,不断对自已施加压力,这也许是胰腺癌的促进因素。

    肝癌患者发病前也有很多人在拼命工作。像这种类型的人,你要劝他: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仅是工作,还有其他一些有意义的事。人要学会去品味、体验生活的其他乐趣。不然,人生没有意义可言。

    总之,要让他们痛定思痛、幡然醒悟:为了革命,拼命工作,忘了生命,或者赔上性命,绝对不值得。

    我有个胰腺癌患者,是个大企业的老总。用中医药治疗,病情一直很稳定。有一次我们在餐桌上聊起他的病,他说他自己很清楚为什么会生这个癌。原来,早先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后来走上一个大公司的领导岗位。当时,该公司的经营正值困难时期,阻力重重。他天生不服输,一心扑在工作上。公司经营最困难的时候,他连续四天四夜没睡觉。白天谈判,晚上准备文件,白天继续处理公司日常工作。最困的时候,就用冷水洗洗脸,再继续工作。就是这么一个人,当公司走上正轨、经营大有起色后,却被检查出得了晚期胰腺癌。

    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癌症是拼命拼出来的,他自己康复后也是这样总结的。因此,他现在把公司交给了常务副总管理,他只是过问一下大事,多余时间就养养花、看看书,偶尔打打高尔夫球,把保命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上。

    学会减法生活,享受生命

    3月15号是“消费者维权日”,也是国际慢生活日,发达国家开始讲究“慢生活”,这也是一种“回归”。

    今天很多生活在大中城市里的人,生活节奏太快,以至于国外近来经常有媒体呼吁:中国人为什么慢不下来?因此,要适度学会慢生活。所谓慢生活,就是适度放慢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特别是那种拼命三郎的人,就应该这样提醒他:生命没有了,其他还有意义吗?

    我有太多的患者,一经指点以后常常很后悔:“我当时就是想不通。就是知道拼命,拼到后来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还有很多人生了病才觉得:“我怎么这么糊涂,把命都赔上了。”

    所以对那种拼命三郎类型的人,你要告诉他:除了工作、赚钱以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包括享受生活、体验快乐。

    2008年底,一个大学的办公室主任来找我治疗,她生的是晚期卵巢癌。她是复员军人,原本身体非常好,她也没有什么坏习惯,就是有时候身不由已,陪同时常常要喝点酒,但是从来不醉。她丈夫是这个大学里的艺术系系主任,在旁边说:“我夫人每天一睁开眼,就要考虑一大堆事情,回家来还有做不完的事情,天天风风火火的。”

    我就帮她分析,我说:“你这个办公室主任,天天事务一大堆,压力很重。这些事你只能做好,不能做坏。而且,许多情况下主动权又不在你手中,评价权也在他人手中。所以,你从事的就是典型的低回报率、低成就感、低控制率的工作。”

    我建议她换一种活法,首先换一个工作,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慢生活。由于她是看了我的《癌症只是慢性病》以后才来找我看病的,已经研究过我的理论,所以十分信服。最后,学校安排她到图书馆工作。她自己也开始努力学会悠闲地生活,只上半天班,其他时间则做一些有趣的事。

    两年多了,总体情况还不错。不久前复诊还悄悄告诉我,她刚刚去海外休假了,自我感觉好多了。

    癌从心生,应从心治

    许多患者,我们追踪他的生癌或复发历程,可以发现他内心往往有一个死结,始终在起负面作用。对此,我们要给他们做些心理疏导工作:其实你追求的、在意的很多东西,并不像你想像得那样好,并且,你也不是只为了这些才活着。

    临床观察表明: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是在反复遭受挫折以后,纠缠于过去某个人和某件事才生癌的。例如,被人背叛了、单位某个领导不让我评上职称,之后就一直纠缠在这些事情中,做什么事都不顺,后来就生癌了。对此,可以借助道家的一些理论方法,帮助他纠正这种错误想法。有的患者通过劝说后,常常会反问:“我为了这个,犯得着吗?”

    上海附近的吴江县,我有一个老患者,她是医生,1996年生的肠癌,在我这儿治疗后,恢复得很好。2000年她带了一个患者来,介绍说这个患者是她的小妹,当时是40岁出外,人长得挺漂亮,就是一句话也不说,一直哭。原来,她和她的丈夫一起打拼多年,创办了一个企业。就在企业发展得非常不错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她的丈夫和别的年轻女人好上了,要跟她闹离婚,为了怄气,她当然不同意。

    这样折腾了三四年后,她生乳腺癌了。她真是绝望到了极点,多次想自杀,但是因为心疼子女,她不忍心自杀。最后,她终于开口了,说:“这个女人(第三者)毁了我一辈子。”我说:“你的婚姻肯定没法维持下去了,你还不如自己想明白一点。”好一番劝说后,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愿意进行治疗了。

    我首先建议她:“不要死顶着。否则,你看见你丈夫就会怒火丛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对你的康复不利。为了子女,也为了自己,你必须走出来。”

    她接受了我的建议,把婚离了,在子女的支持下,控制了家中的绝大部分财产。一方面积极治疗,一方面继续打点产业。大概半年以后,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气色很好。到现在,一切都维持得很好。她把这件事情彻底放下后,就接手管理企业。由于她丈夫是个喜欢挥霍的人,很快就没有多少钱了,那个女人也就离开他了。

    三五年以后,她跟我说:“我现在活得比我先生好得多。”一晃,10年过去了,她另有一番天地了。来复诊时,她经常说:“想想过去,我真傻。我犯得着为这些小事计较吗?我现在比他活得更好。”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女人应有的态度。

    我有个患者,得了胃癌。他的妻子来自农村,他的妈妈是宁波人,特别较真、干净,又很讲究门当户对。所以他妈妈就对他妻子看不上眼。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他到外地去工作。他妈就对他妻子百般刁难,她妻子实在忍受不了,就不辞而别了。他回来发现妻子走了,就很郁闷。

    四五年后生胃癌了。在治疗过程中,他反复念叨:“我们感情这么好,她为什么不辞而别?”我们认为,就因为这个死结促使他生癌了。

    我们有个癌症俱乐部,是个癌症患者的自救组织。通过患友的努力,我们了解到她老婆到了郊区,尽管已经离开他七八年了,但还没再嫁。

    当初她老婆不辞而别,是因为受不了婆婆的虐待,也没法跟他解释,因为他是个孝子。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因为伤心,他的胃癌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就派人把她妻子找回来,她妻子当面告诉他:“我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你妈才离开的。”他的情结也就解开了,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其实,癌症患者有很多情结是可以解开的。当然,有很多情结本身并不重要,比如说某些挫折,人生总会有挫折,所以,对过去有死结的患者,可以帮助他分析原因、加以开解。

    有一位姓胡的肠癌转肝癌患者,找我诊疗。我第一时间就猜出他是工程师。原来,他给我看的病史和看他自己总结的检查指标变化,都用柱状图、曲线图清晰地标明了。当时,我就批评了他这种过于较真的态度。他初期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搞了一辈子桥梁,事事认真负责是很好的性格,做事情必须要弄明白才可。

    由于他是早期癌症,化疗了6次,一切都很好,就是指标一直不稳定。“这是为什么呢?”他反复问我。看来,他用工科的眼光看待生物学问题,指标已经成为了他的心理负担。

    对于这么一个把职业特点异化为生活禀性的人,我能理解,且表同情,但我不能认可。我明确地告诉他,这种生活态度不利于疾病康复,并和他讲道理。其一,生物学(医学)本身是门不确定的科学,与工程学截然不同,建议他可参考相关的著作。其二,生活中万事不放松、不简单化,凡事要问个明白,人的精神心理一定处于很累、没有松弛的状态。而这从心身医学角度而言,又不利于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可干扰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的功能状态。因此,常常得不偿失,无助于康复。

    我同时随手从手机中摘出了一段经典的话送给他:“佛说:若要活得随意些,只能活得平凡些;若要活得辉煌些,只能活得痛苦些;若要活得长久些,只能活得简单些。”并嘱咐他,有空不妨练练有助于癌症康复的心身锻炼功——新郭林功,同时,常读些佛学或禅宗的书。

    他是工程师,且是知识分子,听得进,也愿意学。我们经常予以开导,他也逐渐改变了较真的态度,心态平和稳定多了。此后,只是认真地用中医药治疗,也不再半月一查指标,而是改为3~4月一查,也不太计较指标高低了。约半年后,指标开始稳定,一直康复得很好。

    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癌症引起的恐怖、悲哀

    希望治疗癌症像治疗炎症一样,去控制、杀灭,甚至彻底治好,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误。

    简单说,以前人们治疗癌症的方法,就是希望借助“三光政策”彻底解决癌症问题。尽管这种治疗方法令人感到恐惧,可是因为对癌症的高度恐惧,人们还是前仆后继、没有选择,可是结果还是“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

    癌症的防治,不只是需要药物,更需要正确的观念。否则,生了癌,还能健康快乐地活着,在中国,只能是天方夜谭。

    当然了,我们客观承认,癌症的发病率还会上升。每个人生癌的概率还在提高,但是生了癌活下来的更多,它就是一种慢性病。

    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癌症这个生物学危害因素,而是死于心理因素,死于癌症引起的恐怖,或者癌症引起的悲哀。我们说“哀莫大于心死”,这是千真万确的。因此,中国的肿瘤患者50%是被吓死的传言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残忍事实的一种揭示,这个吓死是多么冤枉的啊?

    癌症只是你体内的坏孩子

    癌症只是你体内的坏孩子,这些“孩子”再坏,它们也还是人体的“孩子”。除十恶不赦者当诛杀外,也许有很大一部分更应该通过调教,使其改邪归正。更何况格杀毋论的化、放疗手段,并无法区分出“好孩子”和“坏孩子”(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因为它们都是自体的孙代、重孙代“孩子”(指子代细胞),有着同种同源性。

    杀死“坏孩子”八千,也许伤及“好孩子”一万。再加上坏孩子形成黑社会,自其有错综复杂的根源,可以说,癌症是种典型的“内乱”,而不是侵略战争。

    行医者和家属们都应该永远记住:“人”比“病”重要。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应优先于征服疾病,控制指标、活下去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