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 |
作者:刘全礼 编著 |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9/1 |
ISBN:9787802037687 |
定价: 28.00元 |
|
编辑推荐
儿童表面的行为问题,实际都有深层的家庭原因,家长了解常犯的家教错误,有助于重塑孩子的行为。
内容推荐
本书从基本认识出发,从行为获得的角度,以儿童的年龄顺序为线索,就学前、小学和青春期前后几个阶段儿童发展中的主要行为问题的处理进行了介绍,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帮助。
当然,儿童的行为并非仅仅是看得见的外显行为,也包括外表看不见的内隐行为;儿童的行为塑造也并非仅仅是矫正或消退他们的不良行为,相反,更多的是培养、塑造他们的社会认可的行为。
我们做教师的常常说:学无定则,教无定法,行之有效就是方法。老师的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在对理论、对知识的把握之上的。我希望家长们也要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非仅仅想着寻找一些拿来就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家长们就会找到游刃有余的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
作者简介
刘全礼 1981年大学毕业后,先在普通中学教了6年高中数学,1987年开始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
目录
一、行为的学习或获得
(一)行为的获得
1.人的行为是怎么来的
2.行为的学习和改变
(二)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1.经典条件反射——经典学习理论
2.操作条件反射——操作学习理论
3.观察和模仿——社会学习理论
(三)行为的改变
1.行为的自我调节
2.异常行为和非异常行为
3.行为的养成和教育
二、改变行为的原理和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人文方法和环境滋养
1.身教
2.言教
3.情境教育
4.言而有信
5.夫唱妇随
6.家庭和睦与早期影响不良综合征
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8.家庭会议制度
9.家庭合同
10.长幼有序、角色固定
(二)消除不良行为产生的家庭土壤
1.溺爱
2.剥夺
3.催逼
4.家庭不和睦
5.家庭暴力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正强化原理
2.强化物
3.正强化的正用和误用
4.负强化原理
5.逃避或回避
6.消退原理
7.消退原理的正用和误用
8.惩罚原理
9.惩罚物
10.惩罚的正用和误用
三、日常行为的培养和处理
参考资料
媒体评论
这套丛书由多学科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撰写,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一套新颖、实用,对家长有帮助的好书。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奇 对小儿脑瘫和孤独症儿童的矫治,没有哪一种方法是绝对奏效的,必须采取综合矫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行为的学习或获得
(一)行为的获得
1.人的行为是怎么来的
行为是心理学、教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狭义理解时,它是指个体——主要是人——能够被人观察到的或能够测量到的外显的反应或活动,如骂人、走路、吃饭,等等。 ’
广义理解时,它是指个体能够被人观察或测量到的以及不能被人观察到的个体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反应,如攻击他人、摇头晃脑以及心算、恨某人、喜欢某人等,都属于行为范畴。
本书中的行为是广义理解的行为。
那么,行为是怎么来的呢?
从宏观上说,行为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忽略了先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在人的行为形成中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
先天素质包括了遗传素质,也包括了生命早期尤其是孕期、产程中的那些获得性的不良影响,例如,对于声音的敏感程度,包括音色、音调等,主要和遗传有关系;而难产导致的孩子的多动行为,则和产程中的获得性损伤(如窒息)有关。
后天环境包括了孩子出生后所接触的一切,包括孩子的饮食、家庭条件(如物质条件),生活的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如空气的质量、空气是否有污染等),接受的教育,同伴的影响,电视、电影、网络的影响,等等。
现在,许多人已经承认,遗传素质在人的行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遗传条件,要想具有相应的行为是困难的。如果某个儿童是色盲患者,要想使他成为一个画家就非常困难。
统计表明,人的智力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父母都是智力优秀者,所生孩子智力优秀的比例,比父母都是智力落后者所生孩子智力优秀的比例要大得多,如下表所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