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保健/心理健康 > 中医保健 图书编号:56098
 
《气色中的生死经》
作者:甘健行,杨在纲 解读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1
ISBN:9787229009687 定价:元
     编辑推荐

    汪宏,清代著名医家。以岐黄之术为业,一生尤重诊法。所著《望诊遵经》,是后世医家必读之珍本。

    清代大医家唯一传世经典中的诊察之道。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中医的精义和灵魂仍然只存在于传统中。中医不只重视养疗之方、调治之法。中医更重视对身体的全息理解。更在乎对“自然”的亲近。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日常行为。中医甚至认为,即使疾病也具有某种健康倾向。

    切于常人日用的气色应用经典《望诊遵经》今译今解

    从面部气色断病的医家秘法 即使普通人,也能从气色中看出一个人体质的好坏和是否生病,这正是中医诊病的智慧所在。西医诊断大都是损伤性的,要么取血,要么插管,要么依赖放射影像诊断,而中医却能一望便知病在部位和病势好坏,甚至可以确切地断生测死。

    知道了四季面色的正常变化,再结合人体表现出的一般症状,即使普通人,也能推断出病在部位。

    一些细微的面色变化,也许正是脏腑受病的开始。此时发现,并在起居饮食间稍加留意,便完全可以不治而愈。

    人体各部位在面部有相应点。人体各部位受病后,气色在相应点上的变化也最明显。

    从体表形态断病的医家常法 人体形态的任何变化都是疾病引起的体表反应,或病在脏腑,或病在经络,都可以准确诊出。

    某些部位肿胀,某些部位抽搐;五官当闭不闭,当开不开;手足伸缩异常,其病根常在脏腑。而我们多数人往往误为局部微疾,并不加以重视,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面色结合切脉象断病更准 面色结合症状,再结合寸口脉的脉象,是大医的断病常法,也是中医诊病的妙境所在。

     目录

    卷上

    诊法常以平旦

    望色常宜定静

    明堂周身部位

    明堂六部提纲

    明堂图分五脏六腑

    面貌分应脏腑

    五官分应五脏

    五色分应五脏

    相气十法提纲

    望法阴阳总纲

    五色相应提纲

    五色主病提纲

    部色主病提纲

    四时望法相参

    四时气色主病

    昼夜阴晴相参

    五方望法相参

    气质望法相参

    老少望法相参

    居养望法相参

    变色望法相参

    望色先知平人

    色以润泽为本

    五色交错合参

    五色十法合参

    五色六部合参

    气色部位合参

    气色门户合参

    色病宜忌合参

    气色声音合参

    气色脉象合参

    气色病症合参

    推广望色大意

    主病条目大意

    青色主病条目

    赤色主病条目

    黄色主病条目

    白色主病条目

    黑色主病条目

    上卷附识

    卷下

    目分脏腑部位

    眼目形容提纲

    眼目气色提纲

    睑色望法提纲

    面目望法相参

    眼目形容条目

    眼目气色条目

    望舌诊法提纲

    诊舌形容条目

    诊舌气色条目

    诊舌苔垢条目

    诊舌津液条目

    诊口形容提纲

    诊口形容条目

    诊唇望法提纲

    诊唇形容条目

    诊唇气色条目

    四白望法提纲

    牙齿望法提纲

    牙齿望法条目

    诊鼻望法提纲

    诊鼻形容条目

    诊耳望法提纲

    眼眉望法提纲

    髭须望法提纲

    发髲望法提纲

    诊头望法提纲

    面形分属五脏

    面容分属五脏

    诊腹望法提纲

    诊背望法提纲

    诊手望法提纲

    诊足望法提纲

    毫毛望法提纲

    腠理望法提纲

    尺肤望法提纲

    尺部主病图示

    诊皮望法提纲

    诊肉望法提纲

    络脉望法提纲

    络脉主病提纲

    诊筋望法提纲

    诊骨望法提纲

    望骨诊病图表

    爪甲望法提纲

    诊乳望法提纲

    脐府望法提纲

    肾囊望法提纲

    阴茎望法提纲

    诊汗望法提纲

    诊血望法提纲

    诊痰望法提纲

    大便望法提纲

    诊溺望法提纲

    月经诊法提纲

    形体周身部位

    身形望法提纲

    身容望法提纲

    形容望法大纲

    行止动静提纲

    诊坐望法提纲

    诊卧望法提纲

    身容四法提纲

    意态望法提纲

    望诊遵经·文言原本 (241)

    中医名词索引

     书摘插图

    卷上

    诊法常以平旦

    《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医理十分神妙,它认为对发病的原因探本求源,应该在清晨。因为这时候时辰中平,邪气与正气都容易显现出来,根据医道规则,就能够分辨真象与假象。有病的人,声音和容貌都会有变化;而无病的人,气色与脉象必然是正常而协调的。《灵枢》和《素问》中的道理,是千秋万代所效法的典范,是医家应该永远遵循的原则。

    天还没放亮,人们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二气还处于平衡状态,人体的精、气、神也十分清灵,这时观察形体,考察人的体温,最接近正常状态;观察人的气色和动静,其方法离不开《内经》。这个时辰,人体的九候脉气还没有偏离常态,五音准确,身体有什么不正常容易发现,有什么问题也容易诊断。这时,可通过观察气色来分辨“三因”的虚实,了解五脏六腑的盛衰,看精神状态是否平和。只有如此见微知著,才能判断病势的发展趋势;溯本求源,才能预测生死之兆。要结合诊病日期来揣摩,也要结合天时来思考;再结合病情,确定正确的诊法,才可以在切脉时,手指之下感觉分明,心中有数。脉息结合形体容态相互参合,方能推究无穷;声音与气色交互参照’,才能在诊治时灵活变通。比如衡量病人的身躯是否正而直,就应观察他的俯仰运动,一点微小的差异也不放过,如同测量身体的尺寸,要精确到毫厘才能分清宽阔狭长,更何况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如此不同?

    诊脉应当在天刚亮阴气尚未扰动,阳气还未耗散时进行,因为这时的气候平和,不像中午那样热,也不像半夜那样冷。“营卫会于脉口”,是说此时人体内因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都会聚于双手的寸口,即“脉口”。

    而人的气色.这时也都显现在鼻部,如果有病,所有的症候都会表现出来,是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着的。此时全身经络也比较协调,如果用正确的诊脉方法操作,病情的变化也很容易把握。医家可以整体、长远地掌握病人的情况,并将这些都作为日后诊断的标准。医家还可以通过了解病人的病程,找到致病的原因,或可以从病症本身找到病源,或因此而发现其他的病症。寒热的多少,可以分辨出脏腑气血的盈亏状况;根据早晨与晚上症候轻重不同的特点,判断出脏腑阴阳的表里关系。所以,观察病人的情绪和把握时辰,能诊时则诊,当停时则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不能拘泥于常法。虽然提倡医家据此引中,触类旁通,却仍然难以超越《黄帝内经》的要旨。

    人体精气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傍晚时分,日光返照,深夜之时,月光明亮,病情常可因此而发生波动。正常脉象和声音在不同的时间,也可能有一定的变化。医家对病人进行诊断,如果不准确把握时辰,治疗时也就无法掌握用药的轻重,运用望、闻、问、切诊察的结果,都可能产生偏差,针灸补泻手法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圣人作了《内经》这部书说明诊治时间的重要性。早上看病,医生除了运用望、闻、问、切合参的道理外,还要结合天、地、人等多种因素进行参考。这部经书有阐发,有方法,使广大学医的人可以掌握学习;其中的论述不偏不倚,符合病理的规律。所以《内经》的功德超过了伏羲和神农,可谓直达九天,是一个值得普天下歌颂的,历经千秋仍具有意义的典范。如果不是这样,《内经》怎么能成为医学上的典范,并因它有化育天下的神妙之处而受到大家的赞誉呢?

    望色常宜定静

    医家在观察病人的气色时,首先要让病人气息调匀,心志安定。然后再注意聆听病人的声音,仔细研究其中的规律,借以衡量病人的精神状态。医家在扶持病人时要缓慢,对病人问话也不要太急迫,可先让病人坐下或躺下,使医家与病人感情和洽,病人的穿着也要寒暖适当。

    医家对病人身体进行察看时,四周要保持安静;邻里乡人来探视时,医家可以向他们广泛询问病人的情况,不管是问到什么内容,都要注意结合病情辨别真象和假象,这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也是病人生死攸关的大事。病人的脉息一定会有一些细小之处不易显露出来,声音也会出现一些相似或不同的情形,医家只有聚精会神,心志专一,才能融会贯通;只有明白了其中的规律,才能据此引申,触类旁通。

    人的脏腑所蕴涵的生理和病理状况都十分精深,怎么可以有半点粗心呢?观察病人气色的学问也十分精深,医家万不可率意而为。

    如果遇上早上或黄昏时候出诊,这时天色昏暗,光线不好,又在楼阁重叠的地方施诊;或给涂抹了脂粉的女人施诊;或女人恐损其名节即处于帷幔之中,容貌被遮挡。在这些情况下,即使无数次在寸口切脉,也难以准确推测病情,就算是一个医术全面、身怀绝技的医生,也是无法进行诊断的。麻烦的是,有时仓促出诊,天色昏晚,又是提灯看病.此时尤其担心慌忙之中看走了眼。如果遇上庸医,因为灯光昏暗,他可能会以为病人气色并不明显,没什么大问题。唉!这样看病,好像也在分辨虚实,其实小过是凭自己的想象看病罢了。

    要观察气色,先要知道鼻;要知道鼻,就要先知道全身各个部位的分布。要观察人体经络、针灸穴位,就要知道其部位。头的上部两眉之间称为阙庭,下面是鼻根部,即鼻梁正中,五脏的病色依次反映在当中,六腑的情况反映在两侧。《灵枢•五色》说:“额中央反映头面部的病;眉心之上,反映咽喉的病;眉心反映肺脏的病;两眼之间反映心脏的病:由两目之间直下鼻梁的部位,反映肝脏的病;此部位的左边,反映胆的病;鼻尖部反映脾的病;鼻尖两翼反映胃的病;面的中央,反映大肠的病;挟两颊部,反映肾脏的病;肾所属颊部的下方,反映脐部的病;鼻尖部上方的两侧,反映小肠的病;鼻尖部以下的人中穴,反映膀胱和子宫的病;颧骨处,反映肩病;颧骨的后方,反映臂部的病;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反映手的病:内眼角以上部位,反映胸乳的病;颊的外部以上,反映背的病;沿颊车穴以下,反映大腿的病;两牙床的中央,反映膝的病;膝以下的部位,反映小腿的病;小腿以下的部位,反映足的病;口角两侧的大纹处.反映大腿内侧的病;颊下的曲骨部,反映膝盖的病。”这就是脏腑肢节的病变相应于面部的情况。

    男女的病变,在各自面部的反应是不同的。对男子来说,如果病色表现在鼻尖上,就说明小腹疼痛,并向下牵引睾丸;如果病色表现在人中沟上,就说明阴茎作痛;病色显现在人中沟上半部,说明茎根痛;病色表现在人中沟的下半部,就说明茎头作痛。这些都是属于狐疝、阴囊肿大之类的疾病。对女子来说,如病色表现在鼻尖上,就说明膀胱或子宫有病;如果病色散而不聚,主疼痛;如果病色积聚不散,主积聚之病,其病色方位’和病色形态都与疾病本身的性质很相似;如病色下行到唇,就主病情严重。且多种病掺杂在一起;面色润泽如膏脂状的,多为暴食或饮食不洁所致。

    病色在左侧,那就是左侧有病;病色在右侧,那就是右侧有病。面部有病色,或聚或散而无规则的,只要根据病色所在的部位,就可以知道病变所在了。这就是鼻尖部位病色在男女体表部位的区别。

    明堂,就是指鼻子;庭,指前额部;阙,指两眉中间;面王,指鼻尖;下极,即眉间之下,两眼之中的部位;颊外称为绳;膝盖称为膑;口旁大纹称为巨分;颊下曲骨处称为巨屈。病色出现在明堂,就好比脉象出现在寸口,寸口是人体十二经脉之气总汇合处,明堂则是积聚在上焦,出于喉咙,贯通心肺而行呼吸的宗气出入的地方。寸口切脉法和观明堂诊病法,在道理上是一致的。

    明堂六部提纲

    明堂的望诊方法,既有五脏的划分,也有六部的辨析。六部的范围包括:人体中央脏腑的部位为内,四旁肢节的部位为外;横向分为上下,纵向分为左右。

    从内外讲,如果病人的病色表现在内部,痛就在内;如果病人的病色表现在外部,病就在外。病色从外部走向内部的,说明病变的趋势就是从外向内;病色从内部走向外部的,说明病变的趋势就是从内向外。病色反映在内部的,病情就较重;病色反映在外部的,病情就较轻。病色如果从内向外转移,就表示疾病由脏传至腑,再由腑传到表,这是由重转轻;病色如果从外向内转移,说明疾病由表传到腑,再由腑传到脏,是由轻转重。这就是内外的辨别方法。

    从上下讲,病色如果出现在上部的,病就在上部;病色如果出现在下部的,病就在下部。病色如果从下部走向上部的,痛变的趋势就是从下往上走;病色从上部走向下部的,病变的趋势就是从上往下走。上为阳,下为阴。阳病上行至极点就会转变为下行,阴病下行至极点就会转变为上行。一般实证、热证的阳病从上往下走的就病重,从下往上走的就病轻;如果患有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阴病,则从下往上走的病重,从上往下走的病轻。这就是上下的辨别方法。……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