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保健/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 图书编号:57124
 
《警察身心保健》
作者:宋晓明 著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ISBN:9787535944269 定价:元
     编辑推荐

    打开心扉认识你自己

    用心经营健康

    享受健康=知识+意识+方法+行动

    ★★健康是“1”,金钱、事业、地位、家庭、幸福都是“1”后面的“0”,如果有了“1”,后面的“0”才能存在;如果没有了“1”,后面再多的“0”都毫无意义!

    ★★完整意义上的身心健康:在道德上,人道善良,为己利他;在生理上,没病没痛,精神抖擞;在心理上,怡情悦性,心满意足;在社会适应上,乐天知命,克尽厥职。

     内容简介

    2001年作者主持了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警察心理卫生理论与实践”,经过作者和作者的两位同仁——董晓薇女士及周沃欢先生的共同努力,其最终成果《警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于2004年8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警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问世后,作者对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热情与日俱增。特别是在调研中,作者深切体会到,在关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同时,民警(特别是中青年民警)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等问题同样值得重视。近年来,作者在广东警官学院公安民警培训班讲授“警察心理调适”专题课;受广东省部分基层公安机关邀请,给基层公安民警做“民警身心保健”报告;且应《公安教育》杂志社等单位邀请,前往深圳、厦门、桂林、成都、乌鲁木齐等地为来自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从事民警心理服务工作的同志讲授“重视身心保健,提高生活质量”课程,而且十分荣幸地分别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罗大华教授、乐国安教授联袂授课。在这些授课中,作者始终把民警身心健康与保健、家庭和谐与幸福等内容作为重点介绍给学员们。在这些授课中,作者坚持如下三个教学目的:一是使学员树立身心保健的意识;二是让学员掌握一些现代身心保健的理念;三是让学员掌握一些身心保健方法。从自己授课的感觉和学员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深受他们的欢迎。

    民警的需要就是作者研究的动力和源泉。2005年作者又荣幸地主持了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公安民警身心保健工程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摆在读者面前的课题成果《警察身心保健》专著终于问世了。此时此刻,作者十分欣慰,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在本书的策划创作过程中,作者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公安民警工作和生活实际,内容通俗易懂,实例发人深省,道理启迪人心。能否如愿,读者自有评断。

     作者简介

    宋晓明,广东警官学院教授,人民警察三级警监。现任广东警官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犯罪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公安理论学科组长。《政法学刊》编委,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警察学会特邀研究员,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连续两届被确定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学术骨干培养对象,获学院“优秀教研室主任”、“五·四青年奖”、“科研先进个人”等奖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专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70篇,获10余项科研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 21世纪健康新观念

    一、健康是人生的核心资本

    二、健康是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三、健康新观念

    四、健商——健康的新秘密

    第二章 警察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二、心理异常的判断及其特征

    三、警察心理健康状况

    四、警察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三章 警察自我心理保健方法与技巧(一)

    一、确立自己的精神追求

    二、好人一生平安

    三、灵活、折中、乐观的处世态度

    四、发现成功,找寻快乐

    五、客观评价自己的得与失

    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七、善于倾诉

    八、宽恕自己,宽恕他人

    第四章 警察自我心理保健方法与技巧(二)

    九、学会理智发泄

    十、笑对生活,保持愉快心境

    十一、善与人处,结交知己

    十二、积极认知

    十三、超然洒脱,烦恼自消

    十四、驾驭欲望,淡泊名利

    十五、帮助他人,自己快乐

    第五章 警察自我心理保健方法与技巧(三)

    十六、把自己打磨成金子

    十七、身处逆境自得其乐

    十八、心存感恩之情

    十九、摆正心态,协调关系,成就事业

    二十、心理平衡、稳定

    二十一、心灵妙方

    二十二、身体不适,别忘了心理原因

    二十三、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第六章 警察团体心理训练

    一、团体心理训练概述

    二、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三、团体心理训练项目及操作

    第七章 让警察远离亚健康

    一、直面亚健康

    二、远离亚健康

    第八章 警察的身体健康及其保健

    一、“过劳模”与“过劳死”现象

    二、警察英年早逝令人痛心

    三、警察身体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四、“生活方式病”已成健康“头号杀手”

    五、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警察生命质量

    第九章 警察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与调适

    一、警察心身疾病概述

    二、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的心理治疗与调适

    三、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的心理治疗与调适

    四、肥胖症、糖尿病的心理治疗与调适

    五、癌症的心理治疗与调适

    六、阳痿、早泄的心理治疗与调适

    第十章 特别关注中年男性警察的健康

    一、全国“男性健康日”

    二、解读中年

    三、中年男性的健康问题

    四、中年男性健康问题多的主要原因

    五、让健康走近中年男人

    第十一章 警察家庭幸福与身心健康

    一、残酷的游戏引出的话题

    二、和睦的婚姻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

    三、营造和睦婚姻的方法与技巧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心理养生思想

    一、中国传统的心理养生观

    二、中国传统的心理养生原则

    三、中国传统的心理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21世纪健康新观念

    健康是永恒的话题,进入21世纪,健康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健康是人生的核心资本,是我们的事业与福利所必需的。追求健康也许是人类惟一没有时间与疆界藩篱的共同理想,对于无往不胜的人类来说,惟一无法征服和打败的,大概也就是健康了。一个人只有运作好自己的健康资本,才能超越个人、惠及他人、超越时空、惠及未来,使人生更加精彩和靓丽。

    一、健康是人生的核心资本

    人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最终最渴求、最需要的也是健康。《逸经·不经之书》有言:“健全的身体比金子还珍贵,强壮的体魄比享用不尽的财富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说:“在地球上没有什么别的收获比得上健康。”哲学家叔本华说:“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幸福。”健康的增值作用会像核裂变一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美化人生,造福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马勒指出:“必须让人们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人活在世界上,需要金钱、事业、名声、地位、爱情、家庭、孩子……但是,如果健康出了问题,所有这些东西都会变得毫无意义。有个形象的比喻:健康是“1”,金钱、事业、地位、家庭、幸福都是“1”后面的“0”,只有了“1”,后面的“0”才能存在;如果没有了“1”,后面再多的“0”都毫无意义。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忠告:“把金钱、权力、享受排到健康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有一句祝福的话:“要身心健康地活着;不要过早地死去;不要痛苦地死去。”

    其实,绝大多数人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会忘记健康的重要性。

    (一)健康是生命的基石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最珍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教授说,“一个人健康的一生,可以用生命质量的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

    衡量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生命的底色——健康。健康作为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不管我们是否关注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对我们的生命历程产生无时不在的干预。我们的生命,因为与健康相伴而多姿多彩,因为失去健康而愁苦不堪。没有健康,生活就不成为生活,人也就虽生犹死。一些人之所以饱尝壮志未酬的痛苦,就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良,而使生命之泉干枯。健康,不仅应当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而且也应该是一种现实的生命状态。

    (二)健康是事业的根本

    过去,我们都记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口号,现在,我们应知道健康是拼搏的本钱,健康是事业的本钱。在同等条件下,谁健康,谁的精力旺盛,付之于学习、工作的时间就多,效率就高,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一个人健康出了问题,就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时就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年来,一些社会精英正处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却出现了健康逆向发展的状况,结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可悲!可叹!因此,我们要小心的一件事就是:40岁以前,用健康换得财富、名誉地位;40岁之后,再多的财富和再高的名誉地位也换不回健康。本固枝荣,根深叶茂。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健康的支撑。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说:“未来不能交给那些未受过健康教育而又非常不健康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不珍惜身体健康、一味拼命苦干的人总是大加赞扬。被宣传的英雄人物也多半是带病坚持工作、累倒不下火线的“拼命三郎”。而那些以科学的方法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以健康的身体去迎接各种挑战的人,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诚然,那种不考虑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精神可嘉,但做法往往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比如,他本来可以为国家工作三四十年,但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损害了健康,结果只工作了一二十年甚至更短时间就不行了。对国家,对个人,得大?失大?不言自明。所以说,“少做多活是多做,多做少活是少做。”而对社会而言,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资源和财富。忽视了健康,会造成生产力和财富的巨大浪费。因此,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侯培森,最近提出了一个颇为“另类”的观点:“那些埋头苦干,最后病倒或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受到批评,而长期保持身体健康的业绩突出者应该受到奖励。”这一观点,无疑跟过去提倡的“越是拼命越革命”的理念唱了个反调,但见解独到。

    (三)健康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影响家庭幸福的因素很多,如收入、住房、婚姻和健康等,但健康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家庭是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以及抚养关系组成的人的组合体。如果家庭成员健康出了问题,疾病缠身,痛苦呻吟,甚至过早死亡,即使其收入再高、住房再宽敞、夫妻再恩爱,家庭都将无幸福可言。一个人生病,一家人不安宁。生病失去劳动报酬,还要负担巨额治疗费用,坐吃山空,家庭经济崩溃;病人长期卧床不起,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没有健康,家庭必将缺少笑容和热情,家庭关系不再和谐,这些都将断送家庭幸福。如果是配偶中年丧夫(或妻),孩子幼年丧父(或母),父母老年丧子(或女),整个家庭会遭重创,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健康不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更是对家庭的一种责任。

    (四)健康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健康需要投资,重视健康也是一种投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样的观点:投资健康是最有价值的。据我国著名的卫生专家、中山大学教授梁浩材的研究,从1952—1982年,在中国每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健康的贡献率是24%,高于同期的日本、苏联20%的比例。可见,健康居功至伟。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聘请70名世界顶级经济学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报告——《宏观经济与健康》指出:1美元的健康投资可获6美元回报。在投资领域,世界公认效益较好的项目分别是金融、房地产、艺术品投资。2004年,中国金融证券的年均投资回报率是15%,房地产为21%,艺术品为26%。据世界500强企业的抽样调查,无形产品中如培训,大约是投入1美元有3~5美元的回报。相比之下:健康投资的回报是最大的。

    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曾提供过这样一组数据:2001年,我国的卫生资源消耗为6140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4%;因病和伤残过早死亡损失了7800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2%;加起来约14000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4.6%。如果在中年时就注意养生,65岁后所花的医疗费比不注意养生的人少2/3,生命质量指数也明显好很多。如果我国有更多的人保持健康那将给国家节约多少医疗资金,又可以多创造多少财富啊。因此,健康为自己造福,为儿女造福,为社会造福。投资健康,收获财富。

    如何计算健康投资?经济学家往往用“无病天数”来表示健康,或者用有病时间内发生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来估算疾病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健康投资的回报主要是借助于疾病损失的减少来间接计算的。经济学家眼中的健康投资,是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衣物、健身时间和医疗服务等资源。

    世界银行总结全球卫生发展经验认为:“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个人的经济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投资于健康是加快发展的一种方式。”

    对于个人,亦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财富取得靠资本和劳动力质量,劳动力质量受教育和健康的影响。

    投资健康属于长线投资,短期内看不见成效,也许从30岁开始投资,到了50岁才能看见收益。健康像零存整取,而且还有利息。投资健康不是一个任务或一项工作,而是生活的需要,应该把投资健康当成吃饭、睡觉或喝水一样,成为每天必做的事情。

    “人要管理好自己的生命,要把生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依据现代健康观念,结合现代生命实际而提出的命题。健康不是依靠上帝,不是依靠别人,不是依靠吃药,而是依靠自己。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有健康。“有健康的人,便拥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拥有一切。”我们的社会应从“财富第一的社会”逐渐进入“健康第一的社会”。……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