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保健/心理健康 > 健康百科 图书编号:52586
 
《家庭用药指迷》
作者:梅雨霖,蔡明 编著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1
ISBN:9787506035040 定价:元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针对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慢性病、某些顽固性疾病、皮肤外伤疾病以及人们康复、养生、保健,美容等的需要,应用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较系统地介绍了药茶、药酒、药粥、药糕、药饭、药菜、药汤等疗法。这些方法既经济安全,又简单易行,可以现用现查,特别适合亿万家庭或个人操作。运用和掌握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人们认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可以帮助人们逐步消除疾病,达到自我康复、自我保健、健康长寿的目的。

     作者简介

    梅雨霖教授,江西湖口县人。先后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九江学院。系中华华佗医药研究会研究员、中卫联盟北京医药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委员,家庭保健与自我药疗的积极倡导者。中医保健是其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主编高校规划教材5种,参编研究生教材2种,出版各类专著20种。有的作品入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部分作品被介绍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

     目录

    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的食疗地位和影响

    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

    怎样理解四季食疗理论

    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

    认识维生素家族

    缺铁仅仅贫血吗

    不是缺德是缺碘

    预防孕妇缺钙的饮食原则

    全价营养数豆浆

    谈谈饮水

    食用碘盐有讲究

    阚话饮酒

    以茶代烟好

    饮食与视力

    饮食与龋齿

    饮食与聪明

    环境、饮食与癌

    儿童异常行为与营养有关

    怎样科学合理饮食

    家常便饭有学问

    素食与营养

    吃水果的学问

    忌口与发物

    常见食疗方法

    饮食中的友与敌

    哪些中药可作为食物

    了解转基因等高科技食品

    异议国人的吃俗

    疾病预防

    预防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苏薄药茶

    香兰药茶

    桑翘药茶

    姜葛药茶

    花草芩茶

    术众药茶

    芦芥药茶

    甘防药茶

    苏羌药茶

    菊芥芷茶

    预防麻疹和水痘

    甜菜汤茶

    夏枯草茶

    紫草药茶

    益母荷茶

    紫草花茶

    贯众草茶

    银花草茶

    香荸紫茶

    预防脑膜炎

    大青叶茶

    板蓝根茶

    贯众药茶

    松针草茶

    萝卜果茶

    双花药茶

    桑花柏茶

    预防白喉

    萝卜缨茶

    马兰药茶

    膝蓝药茶

    清淡盐茶

    芦根参茶

    预防猩红热

    枇杷叶茶

    银翘药茶

    预防百日咳

    浮萍草茶

    枇荷药茶

    预防传染性肝炎

    天竹青茶

    地丁柳茶

    苋草药茶

    英草药茶

    薏米茵茶

    茵陈草茶

    预防痢疾

    苋豆药茶

    藿槟药茶

    三皮药茶

    预防小儿麻痹

    滑草香茶

    花蓝翘茶

    花藤瓜茶

    预防钩虫病

    松毛涂液

    枫叶涂液

    预防肠炎

    木瓜糖茶

    糊米香茶

    贯众荆茶

    苏芥众茶

    预防高血压

    柚叶药茶

    棕榈花茶

    预防破伤风

    黄草连茶

    蚕风芥茶

    预防疖肿

    银花草茶

    苦瓜竹茶

    双花蜜茶

    预防小儿鹅口疮

    甘草药茶

    薏米连茶

    网迷饮食

    桑菊药茶

    枸杞鱼汤

    枸杞小点

    清炒红根

    痪病调治

    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生姜糖茶

    姜苏糖茶

    冬青叶茶

    鱼腥蜜饮

    金银菊饮

    姜葱米粥

    芥荷豉粥

    防风米粥

    黄芪米粥

    茶叶绿豆

    豆豉葱汤

    黄豆香羹

    清炒苦瓜

    治疗麻疹及其并发症

    糯米酒饮

    荸荠蔗饮

    柿饼草饮

    黄芪煮鱼

    瓜蒌烤梨

    治疗白喉

    马齿苋茶

    地茅蜜饮

    陈酱梨汁

    治疗咳嗽

    灵仙糖茶

    萝藕糖茶

    橄榄糖茶

    橘红糖茶

    柏叶枣茶

    柿饼果茶

    木蝶花茶

    萝卜套茶

    紫冬糖饮

    大蒜糖饮

    兰花蜜饮

    核桃梨饮

    熟萝卜泥

    冰糖梨羹

    蜜荸荠羹

    百合糖羹

    花圆糖羹

    双仁花羹

    鱼腥草肉

    侧柏炒肉

    蒜拌豆腐

    治疗哮喘

    紫蒜糖茶

    陈皮清茶

    葶苈枣茶

    杞百蜜饮

    核桃蜜饮

    加减肺汤

    猪睾丸羹

    鹿含炒肉

    双仁小点

    五味子蛋

    特制麻糖

    姜蜜西瓜

    治疗肺炎

    鱼腥草茶

    双根糖茶

    黄芩药茶

    治疗肺痈

    石苇糖茶

    凉血饮液

    薏芦米粥

    银花英粥

    及药米糕

    糖醋蒜头

    地丁鳝鱼

    芥卤花生

    治疗肺结核

    黄芪枣茶

    冬合蜜饮

    沙薏精粥

    及部肉羹

    百药合糕

    白及蒸蛋

    马齿苋肉

    治疗肺痈

    枇杷贝饮

    荠萝果点

    海蜇炒荠

    治疗吐血及咯血

    生地甘饮

    茅根藕汤

    黛煨柿饼

    清炒芥菜

    治疗传染性肝炎

    茵麦枣茶

    茵陈枣茶

    六一须茶

    茵陈米粥

    五味米粥

    薏仁米粥

    蚬仔汤煲

    榕肺汤煲

    猪骨浓汤

    茅根肉羹

    白英豆腐

    木贼田螺

    治疗肝硬化

    白英糖茶

    赤小豆鱼

    天萝瓜子

    治疗臌胀

    莱菔砂茶

    荸荠豆饮

    槟蒜甲鱼

    茅根贞豆

    治疗痢疾

    橄榄甜茶

    双汁糖茶

    旱莲蜜饮

    清茶饮液……

    后记

     书摘插图

    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的食疗地位和影响

    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在古代也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根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周代就开始把医学分为4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的“疾医”相当于今天的内科医生;“食医”则是专门管理饮食卫生的医生,相当于今天的营养科医生。

    我国也是世界上研究饮食科学最早的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厚深广的专门文化。从理论上说,我国古代医籍中的4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都非常注意饮食对健康和疾病的相关作用。唐朝以后,更是不断地涌现出以饮食保健为课题的许多专门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食治篇”;孟诜的《补养方》;张鼎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等。

    从普及面上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相当丰富的饮食知识。例如,其中的民歌《卫风•氓》中就写有“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意思就是叫斑鸠鸟不要去吃桑葚。虽然说其中的寓意,非常发人深思,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的食疗知识普及面很大,已经扩展到民间百姓中了。

    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

    根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非常丰富而且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具体可从其中的“五谷”、“五色”、“五味”、“五宜”、“五走”、“五养”,以及一些有关食养的基本原则中看出。

    五谷的解释较多。王冰在注释《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认为五谷是粳米、小豆、大豆、麦和黄黍5种。其中,黄黍即一种黄小米,小豆则有多种。

    五色和五味是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将食物的颜色(其实也不仅仅完全局限于食物)、味道与脏腑、经脉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肝经、胆经;色赤、味苦,属火,入心经、小肠经;色黄、味甘,属土,入脾经、胃经;色白、味辛,属金,入肺经、大肠经;色黑、味咸,属水,入肾经、膀胱经。

    五宜语出《内经•灵枢•五味篇》,指五谷、肉、果、菜适合于不同的五脏。如脾病宜食秫米(即高梁)、牛肉、枣、葵(锦葵科植物,如冬葵菜等);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即俗称的蕌头);肾病宜食豆芽、猪肉、栗、藿(豆类作物的叶子);肝病宜食芝麻、狗肉、李、韭菜;肺病宜食黄小米、鸡肉、桃、葱。

    五走有两种说法:一是依据《内经•灵枢•九针篇》,从气、血、骨、肉上分,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二是依据《内经•灵枢•五味篇》,从五脏上分,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这两种说法其实也是彼此相通的,因为肝主筋,肺主气,心主血,脾主肉,肾主骨。

    五养,《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酸生(即滋养,后同)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与“五养”相对的,同时又有“五伤”和“五救”,即“……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一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骨,甘胜咸。”《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得更明白:“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心气抑;味过于甘,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虽然以上说法不一定全都合理,但毕竟已经形成系统,而且较为完善,有章可循。

    也正是根据以上理论,古人又提出了几个食疗养生的原则: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②按季换口味。春季宜减酸增甘,夏季宜减苦增辛,秋季宜减辛增酸,冬季宜减咸增苦。③对应选择食物。以蔬菜为例,一般讲究春宜食花、夏宜食叶、秋宜食果、冬宜食根。祖国传统医’学中许多中药的采集和炮制,其实都依据这些原则。

    怎样理解四季食疗理论

    在3000多年前,祖国医学就分出了“食医”专科,专门用食物来治疗疾病。按照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许多食物本身就可作为药物,如枣和浮小麦。同理,许多药物也可以是食物,如茯苓、首乌和黄精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食谱,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纠治或预防某些疾病。这就是中医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

    谈到食补,首先要了解中药的四气与饮食的五味。四气又叫四性,就是寒、热、温、凉4种药性。其实“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区别,所以四气实际只有寒、热两大类。凡能治热性病症(即今之火症、炎症)的食物,就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荞麦是凉性,能润肠通便;西瓜是寒性,能解暑清热。凡能治寒性病症(即虚症、寒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例如,龙眼是温性,能温中补虚;胡椒是热性,能助阳去寒。另有一种平性食物,实际也有偏寒偏热的区别,例如,萝卜甘平偏温、苹果甘平偏凉,所以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食物则分辛、甘、酸、苦、咸5种味感。另有一种淡味,因为不显著,习惯上不予考虑。应该说,最初的五味,绝对是就食物的口感而言,后来慢慢就有了扩展。例如,鸡肉,药典称“味甘”,事实上并无甜味。味道不同,药理作用相应也就不同。一般认为,平味(辣)能散能行,如葱白发汗助阳;甘味(甜)能补能缓,如红枣补血缓中;酸味(涩)能收能敛,如金樱子止遗精;苦味能涯能燥,如苦瓜泻火;咸味能软坚润下,如海带通便等。淡味则渗湿利小便,如通草和茯苓等。现代医学已经分析出药味不同,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确实有别: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含糖类,味苦的则含生物碱、苷类或苦味质,味咸的多含钠盐类等。两种以上的药物或食物相搭配,所产生的综合化合作用又不同。中医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原因正在这里,神妙也正在这里。

    怎样理解《黄帝内经》中所标示的食疗原则呢?

    “春养脾、食凉、多甘少酸”:是说春天气候潮湿,要注意保养脾脏(脾喜燥恶湿);饮食不宜太烫,避免汗多伤阳气;多吃些补中的饮食,少吃些固表的东西,以防阻遏身中生发之气。这里的“甘”和“酸”只能从广义去理解,千万不能机械地局限于甘、酸性味的饮食或药物。以下同理。

    “夏养肺、食寒、多辛少苦”:指夏天气温高,呼吸急促,要注意保养肺脏(肺司气);饮食宜微温不烫,避免助汗伤阳气;多吃散风解表物,保持毛孔通畅,少食燥性物品,防止伤津,更畏暑热。

    “秋养肝、食温、多酸少辛”:指的是秋天气候干燥,血液浓度大,要保养肝脏(肝藏血养筋);饮食要热一点,避免折损胃气;多吃补中固表的食物,增加御寒能力,少吃辛辣发汗的食物,防止伤津助燥上火。

    “冬养心、食热,多苦少咸”:冬天气候寒冷,万物闭藏,人久居室内,精神容易郁闷,所以要保养心脏(精神);饮食不宜冷,一冷更增寒意且伤胃气;多吃温补又清火(不上火)的食物,别贪食熏腌腊货。

    “四季多咸、少甜养肾”:除了以上个别的针对性饮食原则之外,还有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注意培补肾气(肾为先天之本,咸养肾)、养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甘甜助湿生虫,使人胀满)。

    很显然,《黄帝内经》所说,纯系宏观饮食养生原则,“多甘少酸”,并非“多吃糖少喝醋”……至于究竟该吃些什么,那就只能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参照季节气候来酌定了。建议有空多翻些有关书报,多和有经验的医师交流,时问一长,相信您会成为很好的食疗师的。

    人的生命从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开始,完全是依靠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才得以慢慢长大。至2005年底,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4岁。如果按每人每天吃喝2千克计算,我们每人一生中吃掉的食物竟高达52吨。医学上一般把这些营养物质分为7大类,即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粗纤维(以前习惯上总说6大类,不算粗纤维)。

    1.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肌体细胞及各种组织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它供给能量,也促进生长发育。目前已知人体蛋白质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有些氨基酸能在体内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有些则无法在体内合成,必须依赖食物蛋白质来供应,称为“必需氨基酸”。已知的必需氨基酸有9种,即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判断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依据的就是其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及其可消化吸收的比率。在这方面,动物性蛋白的质量相对更优越一些。

    当蛋白质供应不足时,人体会出现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损伤后修复迟缓等症状。……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