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医药卫生教材 图书编号:20621094
 
《医护伦理学基础(第二版)》
作者:潘道兰 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1
ISBN:9787030209900 定价: 18.00元
        编辑推荐

    案例教学,突出技能:独创案例版全新教材编写模式,寓实践于课堂理论教学,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之缺憾,致力于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

    “目标”开篇,“小结”呼应:围绕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习惯,章节开头设“学习目标”,使学习有的放矢,章节后有“小结”归纳,学习内容尽在掌握,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边学边练,瞄准护考:紧扣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目标检测”采用历年护考真题及高仿真模拟试题,学、考互动,直指执业证书绿色通道。

    版面新颖,“链接”未来:采用国际流行开本,版面新颖、活泼,适应学生阅读习惯。紧跟护理新技术的发展,增设内容丰富的“链接”,提升学习举,开阔学生视野,为培训未来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配套课件,教学相长:全部教材配套教学课件,全面提高教师与学生学习效果。

    内容推荐

    本书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目的是有助于明确伦理学和医护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医护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和信念,提高综合素质。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医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概况,医学道德规范体系,医学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医学人际关系伦理,临床与预防医学伦理,护理伦理,生命伦理,社会生活领域伦理共九章。每章前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本章的知识点;后有小结、目标检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书中穿插了大量拓展相关知识点的链接及与医护伦理相关的临床案例,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理解教学内容、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书后附有医护伦理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及中、外主要医德文献选编,供自学与参考。

    本书供中高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检验、药学、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社区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影像技术等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在职人员培训学习的教材及供社会爱好人士阅读。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道德及医护道德

    第2节 伦理学及医护伦理学

    第3节 医护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4节 学习医护伦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2章 医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概况

    第1节 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概况

    第2节 国外医学伦理思想简介

    第3节 社会主义医学伦理思想发展概况

    第3章 医学道德规范体系

    第1节 医学道德原则

    第2节 医学道德基本规范

    第3节 医学道德基本范畴

    第4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

    第1节 医德评价

    第2节 医德教育

    第3节 医德修养

    第5章 医学人际关系伦理

    第1节 人际关系伦理

    第2节 医患关系伦理

    第3节 其他医学人际关系伦理

    第6章 临床与预防医学伦理

    第1节 临床诊疗伦理

    第2节 预防保健和基层卫生服务伦理

    第3节 医技工作伦理

    第7章 护理伦理

    第1节 护理工作与护理道德

    第2节 基础护理与整体护理伦理

    第3节 临床护理伦理

    第4节 社区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伦理

    第8章 生命伦理

    第1节 生命伦理学简介

    第2节 生育生殖技术伦理

    第3节 死亡伦理

    第4节 现代医学高新技术伦理

    第9章 社会生活领域伦理

    第1节 社会公德

    第2节 职业道德

    第3节 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

    参考文献

    医护伦理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中、外主要医德文献选编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2章 医学伦理思想的历史概况

    第1节 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概况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简介

    中国最早在殷商时期出现了具有道德含义的“道”字。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孝”、“友”、“惠”、“爱”、“恭”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

    对中国伦理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是儒家。其代表人物孔子继承西周以来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人道理论。孟子对孔子的“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人伦关系。而荀子则发展了孔子的“礼”的思想,认为“礼”源于社会的需要,强调后天环境对人性善、恶改变的决定作用,注重学与行并重,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倡“兼爱”的伦理原则,认为应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察。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主张清静寡欲;要求人们无欲、无为和无争;认为人们的物质欲望和声色之好是道德堕落的根源。庄子则把老子的清静无为发展为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在道德修养上主张超脱一切主客观条件限制,求得精神上的超脱。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认为人性就是好利恶害;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否认道德的作用,主张以法代德,施以酷刑,重罚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