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保健/心理健康 > 饮食营养 食疗 图书编号:58754
 
《药补不如食补》
作者:李洁,杨敏芹 编著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1
ISBN:9787533152017 定价:元
     编辑推荐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妙的药方是食补。

    向“补”要健康。懂药补的人,要擅于从食物中寻佳品;擅食补的人,要学会从药物中觅良方。

    本书是中医养生转角爱重点推荐图书,书中介绍了63种常见病食疗方,是广大读者热爱生活、关心自己健康的枕边书。

     内容简介

    中医有“虚则补之”一说。补虚有多种方法,药补和食补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各有不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体现了饮食是维护健康的根本。古代医着《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显示了古人对饮食疗法的重视。古代名医张景岳亦称“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本书从中医角度综述了食补的益处与遵循原则,介绍了食补对不同病症,例如五官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病、泌尿系统疾病、男性病等的食疗之道,为广大群众进行食补养生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目录

    综述药物向左,食物向右

    是药皆有三分毒,治病不能拿命赌

    传统医学告诉我们:食物能治病

    食补部分作用强于药补

    没病别乱补,当心食伤身

    中药与食物有相生,也有相克

    西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

    疗病药茶并非人人都能喝

    治病要有好心态

    病从生活中来养成好习惯才能拥

    好身体

    别让亚健康状态伤了自己

    食补需要遵循的原则

    食补用料的选取原则

    食补对症治百病

    亚健康状态

    消化不良

    食欲缺乏

    偏头痛

    神经衰弱

    干眼症

    失眠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抑郁症

    脱发

    肥胖

    五官科疾病

    结膜炎

    中耳炎

    耳嚏

    近视

    鼻出血

    牙痛

    牙龈出血

    口臭

    口腔溃疡

    咽炎

    消化系统疾病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炎

    胃炎

    胃下垂

    胰腺炎

    便秘

    腹泻

    胆结石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咳嗽

    结核

    肺炎

    哮喘

    扁桃体炎

    慢性支气管炎

    循环系统疾病

    贫血

    低血压

    高血压

    高血脂

    冠心病

    动脉硬化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肛肠科疾病

    痔疮

    脱肛

    肛瘘

    泌尿系统疾病

    肾炎

    水肿

    妇科病的食补之道

    盆腔炎

    宫颈炎

    附件炎

    阴道炎

    乳腺增生

    子宫肌瘤

    更年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

    月经不调

    男性病的食补之道

    附睾炎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炎

    遗精

    阳痿

     书摘插图

    综述 药物向左,食物向右

    是药皆有三分毒,治病不能拿命堵

    药能治病,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道理,虽然都晓得“是药皆有三分毒”,但因为期盼病痛早日消除的迫切心情,对药物的负面影响许多人不愿意深想或者说自愿忽略不计了。

    所谓药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是指药物本身或药物的相互作用,出现了治疗并不需要的有害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两种:一种与用药的量多量少有密切关系;另外一种与用量大小关系不密切,而是与病人服药后的体质有关。

    有一位病人,突发呕血住进医院,因为他过去患有乙肝,医生检查后认为,病人是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是,立即给他用“垂体后叶素”加入葡萄糖液中点滴,用来达到止血的目的。谁知病人用药1个小时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肚脐周围一阵一阵地绞痛,接着腹泻、连续便出稀血水。医生便将病人的用药量减少了一半,病人先前的症状便消失了。

    医生对这位病人的诊断及用药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还会发生病人用药后不适应的状况呢7这是因为垂体后叶素虽然有止血作用,但是它也能使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等副作用。所以,当医生减少药量后,不良反应就消失了。再比如,服用阿托品、颠茄等类药物,病人会出现口干、排尿困难;服用胃肠动力药“西沙比利”后,会出现腹鸣、大便次数增加;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过量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这些都属于这一类不良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后果并不十分严重。

    但也有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后果则严重得多。

    一位女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入院治疗,由于她过去对磺胺药过敏,做青霉素皮肤试验为阳性,于是医生给她点滴喹诺酮类抗生素“悉保康”。用药5分钟,病人突然出现咽痛难忍、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同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医生诊断为急性喉水肿,当即停用“悉保康”,迅速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10分钟后病人转危为安。

    据国外一项统计,在综合医院里,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3%~5.0%;住院病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高达0.2%~2.9%。有10%~20%的病人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不能轻视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不能因为治病心切而胡乱用药,赌上自己的性命。

    首先,自己不要乱买药、乱服药:其次,到医院看病时,要把过去自己用药后发生的异常情况,清清楚楚地告诉医生,提醒医生注意。如果自己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严重的皮肤划痕征、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等,要主动告诉医生;有较重的肝肾疾病,虽然与本病的关系不大,也要告诉医生。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反应,不论轻重都要及时告诉医生,不可麻痹大意。

    传统医学告诉我们:食物能治病

    食物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食物具有与药物一样的功能和性能,它也包括“性”、“味”、”归经”等内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阴阳、五行、脏腑、病因、病机等来辨证施食,就可以达到保健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例如我们常食用的“粳米”,在《食鉴本草》中记载,有“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泻痢”的作用,北方人最喜欢食用的“葱”,则能除风湿麻痹、通奶汁、散乳痈。从中医理论的分析与实践中可以得知,我们所食用的食物几乎均可以用来防病治病。

    什么是食物的“性”呢?食物的“性”是指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寒性或凉性的食物与具有寒、凉特性的药物一样,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作用。比方说,寒凉性质的西瓜、梨、绿豆、赤小豆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同理,热性和温性的食物,则具有温中、补虚、驱寒等作用,像具有温热性质的羊肉、狗肉等常常是冬季御寒的佳品,又是阳虚体质的人应该经常食用的最好保健品;而那些性质比较平和、寒凉温热不甚明显的食物,中医则将它们列为平性食物,如常食的牛乳、粳米、大豆、冬瓜等都属于这一类食物,它们具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

    食物的“味”有5种,即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作用与药物五味的作用完全相同。

    辛味,能宣散润燥、行气活血,用于治疗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症。例如,用葱、姜等辛味食物配制的姜糖苏叶饮,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花椒、生姜、大枣水煎服,可以治疗寒凝气滞的痛经:各种酒剂,能散行气淤、活血通络。

    甘昧,能补益、和中、缓急,可以滋补五脏、气血阴阳等任何一方的虚损,也可以缓解痉挛疼痛。例如,糯米红枣粥能治疗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等症;饴糖、蜂蜜可以缓急止痛;羊肝、牛肝等甘温之品,则能够补血养肝,治疗目涩眼花、夜盲、腰膝酸软等虚损病症。

    酸味及涩味,能收敛固涩,对于气虚阳虚所致的遗精尿频等有辅助治疗作用。例如,用乌梅来涩肠止泻,用五味子炖蜂蜜来治疗肺虚久咳。

    苦味能清泄、燥湿,治疗各种热证和湿证,如用苦瓜炒菜,可以治疗疮疡肿毒、目赤肿痛。茶叶性苦而凉,饮后可清利头目、除烦止渴、利尿解毒。

    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多用于治疗痰核瘰疬、小便不利。例如海带、紫菜味咸,可以治疗甲状腺肿;猪肾味咸,可治腰酸遗精、小便不利。

    “归经”则是指药食对于机体某些部分的选择性效用,即服用的药物或食物仅对某些经位、某些脏腑有明显效应,而对其他经位和脏腑则作用较小。例如,梨和香蕉同属清热泻火的食物,梨偏于泻肺热,而香蕉则偏于泻肠热。

    我国古代有许多提倡食疗的养生家,隋唐有陈士良、元代有忽思慧、明代有卢和等,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孟诜。

    孟诜生于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岁。他从年轻时就喜好医药,后来更精研食疗与养生术。他认为,“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根据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搜集了241种兼具医疗作用与营养价值的食品,编成了我国第一部食疗学的专著《食疗本草》,书中记载了许多常见的食疗食物。

    其实,历代中医学著作中大都有食疗的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就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没了“食治篇”,专门介绍食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他在该书中写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而爽情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也”。他还认为,医生在明确病因后,对致病的邪气,最好选用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食物来治疗;只有在食疗效果不很显著时,才应考虑用药物治疗。

    食疗作为一门学科,已成为现代医疗保健综合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病症、病位、病的性质,考虑病人的年龄、天时、地理等诸多因素,通过汤、饮、粥、饭、面、饼、膏、酒、羹及各种可口的菜肴,辨证施食,治疗疾病。

    食补部分作用强于药补

    中医治疗虚证主要靠补法或攻补兼施法,而补法又分药补与食补。相对来说,药物力猛,多主攻病,食物力缓,重于调补。

    在药店,我们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补药。许多补药确实有提高机体抗御外邪能力、预防疾病发生以及延年益寿的功效。但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药补不当则会有害于身体。部分患者身体至虚,药力虽猛,也难以奏效,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在古代,药又被称作“毒”,这里的“毒”指的就是药物的偏性。所以,古代许多医学家都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这是因为五谷杂粮、大米白面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无数食品中遴选出的性味最平和而营养最丰富的“良药,”用日常食品养生、保健,既避免了药物的偏性,又能强健身体、延长寿命,是保健最好的“药方”。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由于它作用缓和、来源广泛,又经济实惠,只要配制得法,烹调有方,还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容易长期进用。

    谷、肉、果、菜等食物本身就是人体营养的来源,它既可以作为疾病恢复期的调治手段,也可以作为配合药物治病的辅助措施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