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亲子关系 图书编号:20553876
 
《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彭小池 编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 出版日期:2009/5/1
ISBN:9787802228610 定价: 28.80元
        编辑推荐

    当今父母最关注孩子的十大焦点问题。

    内容推荐

    世界上没有不可理喻的孩子,只有不肯动脑筋的父母;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只有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才能真正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充满阳光,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读《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父母最为明智的选择。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只有洞察了孩子的内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本书围绕代沟、逆反、早恋、追星、网瘾、挫折、自杀、学业、不良个性、校园暴力十大焦点问题,为您剖析孩子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打开孩子青春紧锁的心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成就孩子的人生。

    目录

    第1章 代沟反应:是孩子不理解你,还是你不理解孩子?

    代沟深深深几许

    父母与孩子各自在想着什么

    多大的孩子最易与父母产生代沟

    孩子为什么会与父母“对着干”

    孩子不可能永远是父母的“附属品”

    孩子并非故意疏远父母

    父母需要反思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父母也要“与时俱进”

    怎样才能做孩子的朋友

    如何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第2章 逆反心理:为什么孩子都爱与父母唱反调?

    逆反的孩子并不是只有你家才有

    逆反因父母之间对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矛盾而起

    逆反是对关心的疲劳

    逆反是对唠叨的抵制

    逆反是对权威的反抗

    逆反是不良情绪的反映

    逆反是不良性格的体现

    逆反是孩子成长的宣言

    第3章 学习问题:什么是家长和学生心中的最痛?

    孩子为什么害怕学习——分数的压力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学习动机不足

    孩子为什么一拿起书本就想睡觉——学习倦怠心理

    孩子的成绩为什么再也提不高——高原现象

    孩子为什么会偏科——偏科现象

    你品尝过孩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滋味吗一考试焦虑

    第4章 青春信息:早恋的根源在哪里?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悄悄变化的界线

    异性向往期中的青少年们

    解读早恋的类型

    剖析早恋的特点

    关于早恋的新解读

    早恋的疏导与教育

    第5章 不良个性:是什么绊住了孩子成长的脚步?

    谎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依赖使孩子难以长大

    谁该为孩子的自私买单

    自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谁偷走了孩子的自信

    懒惰是孩子成材的大敌

    你了解孩子的孤独吗

    莫让孩子的人生路越走越窄

    第6章 网络上瘾:沉迷网络中的孩子,我该拿什么来拯救你?

    不可阻挡的“e”时代

    网络的魅力在哪里

    网络中的弄潮儿

    孩子们在网上都干什么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你的孩子上网成瘾了吗

    网络成瘾的类型

    做一名优秀的网络导航员

    第7章 偶像崇拜:孩子追星是好,还是不好?

    令人堪忧的少年“粉丝”们

    一代偶像一代人

    追星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

    孩子们在星光下成长

    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对偶像崇拜的作用

    是盲目崇拜害苦了孩子

    偶像崇拜的是非功过

    正确引导孩子的追星之路

    第8章 蛋壳效应:是什么让孩子的心如此脆弱?

    我家有个瓷娃娃

    没有谁的人生可以不经历风雨

    孩子受挫的原因和表现

    挫折教育已势在必行

    挫折教育的误区

    挫折的积极意义

    鼓励孩子战胜挫折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承受力

    培养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

    第9章 自杀行为:什么是孩子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花蕾的夭折怎能不让人心痛

    剖析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

    在矛盾重重中成长的青少年

    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如何有效预防孩子的极端行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代沟反应:是孩子不理解你,还是你不理解孩子?

    代沟深深深几许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原以为可以轻松下来的父母,发现孩子的长大,并没有让自己轻松,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焦虑和烦恼。

    你瞧,李子涵的父母觉得越来越无法与孩子交流了。李子涵今年15岁,马上要上初三了。刚放暑假不久,他就自己上街买了条用烂布条做腰带的牛仔裤,不仅如此,裤子的大腿处还有意磨了几个洞,裤脚处有意剪成了须状。妈妈见状,让他立刻把裤子脱下换一条,并对他说:“这买的是什么裤子呀,这么不着调!”李子涵听后不屑地把头一甩,说:“这叫个性,懂吗?你的眼光早已过时了!”妈妈无奈地直摇头。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李子涵又顶着一个金黄色的鸡窝头跑了回来,爸爸气得直想去拿棍子。

    董娇娇的爸爸和妈妈也遇到了同样的苦恼。这天董娇娇的妈妈想到女儿马上要过生日了,于是上街去为女儿买生日礼物。转了很久,看中一件非常漂亮大方的连衣裙,虽然价钱不便宜,但想到女儿穿上一定非常漂亮,就狠心买了下来。可回到家,董娇娇说什么都不肯穿,说衣服太小儿科,非要妈妈拿去送人。

    张明远的爸爸从上海出差回来,给儿子带回了一双仿耐克牌的球鞋,可张明远连看也不看一眼这双鞋。原来张明远的父亲出差临走时,张明远要他带一双今年最新版的耐克运动鞋,但父亲回来前,跑了好几个店,都说已经售完,没买到,为了不让儿子失望,只好买了一双样子差不多的其他牌子的球鞋,价钱也是不便宜。没想到,张明远连看也懒得看,随手把它扔到了一边。

    而王哲的父母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儿子什么事也不愿和他们多说,明明都是为他好,可儿子对他们的意见不是嗤之以鼻,就是不理不睬,但只要同学朋友们说了什么意见,他就当成大事一样,慎重得不得了……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理解,越来越不听话,长大了反而越来越不懂事了。明明是为他好,却不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他们不是对这里不满意,就是对那里看不顺眼,不是嫌你唠叨,就是对你一句话也没有。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代沟问题。所谓“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是代际之间的一条鸿沟。即两代人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上的一些不同看法造成的心理距离,它已成为当前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感情沟通的障碍。

    比如孩子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父辈都喜欢忆苦?为什么父辈们的回忆都是悲惨的?为什么父辈们不愿好好享受?为什么父辈就是看不惯年轻人?为什么父辈一开口就是“想当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怎么怎么样?”……

    父辈们也深深地困惑:一条好好的裤子为什么非要剜上几个洞?为什么好好的头发要染得五颜六色?为什么耳朵、鼻子、嘴唇甚至肚脐都要戴上铜环?……

    《尚书•无逸》中说:“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这段话大意是说:“请看一般小民,做父母的辛苦耕稼,年轻一代不知生活艰难,只知享受放荡。再不就是张口顶撞父母说:‘你们这些落伍的人,根本什么也不懂!’”活生生勾画出两代人对峙的代沟心理。

    “代沟”一词自20世纪40年代一出现,便开始风靡于世。以前常说的是“理解万岁”,现在一说却是摇头做无奈状日:“都是代沟惹的祸。”

    甚至有人戏谑“周杰伦与李双江PK,谁会赢呢?”

    “代沟”几乎每个时代、每个家庭都在上演,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沟”两旁的人都在疑惑,到底是谁错了?

    父母与孩子各自在想着什么

    2000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甘肃少女方晓琴寄来的《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河北的一位少女看到后,把报纸拿给妈妈张新爱女士看,张新爱经过一夜思考当即针锋相对地给《中国青年报》写去了《给孩子的十四条反建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两代人的代沟大讨论在《中国青年报》展开了。当时有成千上万的子女和父母参加了这场讨论,凸现了当今社会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下面就是“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和“给孩子的十四条反建议”。

    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

    1.我需要帮助,同时需要独立。

    2.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

    3.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生活。

    4.请自觉地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5.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6.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7.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8.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9.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10.请不要第一百零一次地告诉我某件事该怎样做。

    11.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学习您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坏的习惯。

    12.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13.即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也请您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

    14.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给孩子的十四条反建议:

    1.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

    2.你打了个碗,可以原谅;但是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3.而你要参考我的模式。

    4.父母、儿女都有自尊心;若谈隐私,你在18岁前的监护权属父母。

    5.你要先把父母当朋友。

    6.若有故意拿自己儿女做出气筒的人,则是天下最无知的人。

    7.能认识到是我宠坏了你,你就别坏了。

    8.犯过的错误决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犯了。

    9.我们的确应该注意方法和语气。但同样一句话,是命令?还是建议?就看你是怎么样理解的。

    10.以后最多说三次。

    11.我已给你讲清楚的、我同时也正在改的坏习惯,你决不能有同样的坏习惯。

    12.父母最需要爱。

    13.我累时,的确需要有人递杯茶。

    14.父母不是完人,该你学的,该原谅的,该摒弃的,需思考的是你;还有一句,父母是“省长”,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

    无独有偶的是,意大利《晚邮报》编辑部也曾收到一对父子的对抗信,一封是儿子抱怨父亲不关心自己;一封是父亲指责儿子不可思议。两封来信的言辞都很激烈,却都发自内心,说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有多困难。

    儿子的信

    爸爸:

    我不知道是否该叫你爸爸或父亲。如果你既不是爸爸也不是父亲,那也就算了。这几个星期,我们的家已经不再像家了,倒像监狱,像精神病医院。

    的确,我是做了件大蠢事。我再说一遍,是大蠢事!

    我并不是罪犯,不是坏得不可救药的畜生。你在突然间一下子成了父亲,成了家长,可在此之前你干什么去了?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16年了,只是到了现在你才感觉到我的存在,又是打,又是骂,歇斯底里地斥责。既然我们无法交谈,我只好写信,以表达我的所思所想。你只知道发火,可我是你的骨肉啊!你知道不知道,每天早晨你起床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你的狗,而不是我。

    这3年来,我内心一直很痛苦,你知道吗?是内心!表面上我聪明、听话、争气,我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这不正是你们所希望的吗?你们送我上学不就是为了这个吗?当然,你们给了我许多礼物让人羡慕:摩托、手机、因特网、小阁楼。

    我是我妈妈的骄傲。她把我当做家里的宝贝向别人炫耀,对我宠爱有加。可你们对我可怜的姐姐却不是这样。就因为她是正常人,你们把她当成有缺陷的人看待,把我当做超人,应该说曾经当做超人。

    现在,妈妈泪如泉涌,当然是在家里偷偷地哭,外边没人知道,没人注意到我们家的事情。

    那天晚上我只是多喝了点,喝了点啤酒,吸了几根大麻烟,吃了几片药。我的同伴们都比我疯狂得多,结果我进了监狱。

    我记得我砸了点什么东西。当时我只是要逞逞能,不想再让同伴们说我是“笨蛋”。他们都跟女孩子混在一起,可那些女孩子比我们更肆无忌惮,更有主意,是她们选择我们。

    我已经把手机扔到水坑里去了,因为我一看到手机就想到你那可憎的形象。你不是不回家就是晚回家;回到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不停地打电话。你们大人打电话真让人烦:做鬼脸,傻笑,一个劲儿地“OK”,还都是套话。

    爸爸,我简直不知道我是什么了。昨天,我还是你们的骄傲;今天,我却成了你们的“丧门星”,一个玩坏的玩具。

    夜里,我睡不着觉,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坏念头,就是写这封信。我拿起笔,心里有点害怕。我给你,给妈妈,给我自己带来了痛苦。我真想当个乞丐,谁的儿子也不是,以免让你们难受。

    你们大人总是用些荒谬的词语称呼我们,什么“流氓”、“恶少”、“垮掉的一代”。几天前,你们那些让人恶心的报纸又发明了一个新词,说我们是“少年帮”。可你知道吗?我感觉自己就像被人唾弃的东西。

    如果你不明白这些事情,你还算什么父亲?当你在我这个年龄,内心感到需要爱,需要自由,需要欢乐,而又没人理解你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当你同你的朋友在一起闹出点乱子,你就是少年犯吗?

    再也没有比我更蠢的人了!我感到一切都完了。你知道心灵的伤害意味着什么吗?我寻找欢乐,结果碰到了巡逻的警察。我扔掉面具是为了寻求你们的帮助,而不是为了听你们对着我的耳朵骂我是畜生,是少年犯。……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