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影像医学 图书编号:20549903
 
《肝脏疾病CT诊断》
作者:梁长虹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1
ISBN:9787117108263 定价: 139.00元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14章,包括1200余幅图像。本书既全面介绍了肝脏的组织病理、放射解剖、肝脏CT扫描技术、对比剂选择等基本问题,也系统介绍了肝脏各种常见疾病的CT诊断特点和鉴别要点,提供了大量精彩的图像资料,还收录了肝脏多种少见疾病,并附上了珍贵的病例。

    目录

    第一章 肝脏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肝脏发生与组织学

    第二节 肝脏大体解剖

    第三节 肝脏血液供应

    第四节 肝脏病理

    第五节 肝脏相关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 肝脏CT检查总论

    第一节 多层螺旋CT

    第二节 CT对比剂与多层螺旋CT

    第三节 肝脏CT检查技术

    第四节 肝脏正常与变异CT解剖

    第五节 肝脏疾病CT基本征象

    第六节 肝脏CT灌注成像

    第七节 CT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

    第三章 肝脏恶性肿瘤

    第一节 肝细胞性肝癌

    第二节 纤维板层型肝细胞性肝癌

    第三节 肝内胆管细胞癌

    第四节 肝转移性肿瘤

    第五节 肝母细胞瘤

    第六节 肝门淋巴结转移

    第七节 肝脏淋巴瘤

    第八节 肝脏原发性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第九节 肝脏其他少见恶性肿瘤

    第四章 肝脏疾病非内科治疗后CT检查与评价

    第一节 肿瘤血管插管介入治疗后CT检查与评价

    第二节 肿瘤消融术后CT检查与评价

    第三节 门腔静脉分流术后CT植与评价

    第四节 外科手术后CT检查与评价

    第五章 肝脏良性肿瘤

    第一节 肝细胞腺瘤

    第二节 胆管细胞源性良性肿瘤

    第三节 肝脏良性问叶源性肿瘤

    第四节 肝良性胚胎源性肿瘤

    第五节 肝门区神经鞘瘤

    第六章 肝脏交界性病变

    第一节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第二节 肝脏再生结节

    第七章 肝脏肿瘤样病变

    第一节 肝囊肿

    第二节 肝海绵状血管瘤

    第三节 肝婴儿型血管内皮瘤

    第四节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第五节 肝淋巴管瘤

    第六节 肝脏炎性假瘤

    第七节 肝紫癜症

    第八章 肝脏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细菌性肝脓肿

    第二节 肝结核

    第三节 阿米巴肝脓肿

    第四节 肝包虫病

    第五节 血吸虫性肝硬化

    第六节 华支睾吸虫病

    第七节 艾滋病与肝脏

    第九章 肝弥漫性病变

    第一节 肝炎

    第二节 肝硬化

    第三节 脂肪肝

    第四节 肝脏少见疾病

    第十章 肝脏先天性疾病

    第一节 先天性肝叶缺如

    第二节 先天性肝纤维化

    第三节 肝内胆管先天性扩张

    第十一章 肝内胆管疾病

    第一节 肝内胆管结石

    第二节 肝门区胆管癌

    第三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第十二章 肝脏血管性疾病

    第一节 门静脉海绵样变

    第二节 肝动脉门静脉瘘

    第三节 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

    第四节 肝脏动脉瘤

    第五节 门静脉缺如

    第六节 肝小静脉闭塞性疾病

    第七节 Budd—Chiari综合征

    第八节 循环衰竭时的肝脏

    第九节 肝脏灌注异常

    第十节 肝脏梗死

    第十三章 肝创伤

    第一节 肝创伤

    第二节 肝医源性损伤

    第十四章 肝脏移植评价

    第一节 肝移植术前评价

    第二节 肝移植术后评价

    附录一 肝脏CT增强扫描检查指引(以GE、Siemens、Toshiba为例)

    附录二 碘对比剂使用指南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肝脏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肝脏发生与组织学

    一、肝脏胚胎发生学

    人胚发育至第20天左右时,在原始消化管(primitive gut)腹侧的前肠(foregut)与中肠(midgut)的分界处,也就是前肠末端附近的卵黄囊(yolk sac)腹侧壁的内胚层细胞向外增生突出,形成一团细胞,称为肝始基(hepatoblast)。至第28天左右,发育成为一个盲管状突起,称肝憩室(hepatic diverticula),此即肝、胆囊及胆管的原基。以后肝憩室分支形成两个小突,即头突和尾突。头突将演变成肝(1iver)和肝管(ductushepaticus),尾突将演变成胆囊(gallbladder)和胆囊管(cystic gall duct),而肝憩室的基部将演变成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

    (一)肝的发育

    肝的发生较复杂,下面分别就肝实质、被膜和问质及肝内血管的形成作一简要叙述。

    1.肝实质的形成肝实质(1iver parenchyma,肝细胞和肝管)起源于脏壁内胚层,即由肝憩室头突形成的上皮性肝索(hepatic cord)演化而成。前肠末端腹侧壁的上皮增生,形成的向外突出的囊状结构即肝憩室。肝憩室生长迅速并伸入到原始横膈内,憩室末端膨大,分为头、尾两突。在肝憩室分为头、尾侧后不久,头突又分出左右二突,是形成肝的原基,这两个突起将来就演变成肝的左右叶。头突很快形成树权状分支,其近端分化为肝管及小叶间胆管,末端分支旺盛,形成肝细胞索,肝索上下叠加形成肝板(hepatic plate)。首先,左右二突在原始横膈中分支,其最初的两级大分支演变为肝管,再反复分出小的分支而成为肝小管,这些肝小管的上皮性细胞逐渐分化为体积较大的肝细胞(hepatocyte),肝小管的管腔则由于彼此相邻的肝细胞膜凹陷呈槽,进而围绕成管腔样结构,即以后的微细胆小管。肝板相互连接成网,网间隙形成肝血窦(hepatic sinus),肝板与肝血窦围绕中央静脉(central vein),共同形成肝小叶(hepatic lobule)。第2个月,肝细胞之间形成胆小管。至胚胎第4个月初期,肝细胞开始分泌胆汁(bile),并经胆小管及其逐渐汇合而成的各级管道输送出肝。肝憩室的尾突部分较小,末端膨大,形成胆囊,其柄形成胆囊管(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