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医学 > 中医学 图书编号:61306
 
《中医各家学说创新教材》
作者:秦玉龙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1
ISBN:9787802316171 定价:元
     内容简介

    《中医各家学说》是高等中医专业教育的一门后期综合性提高课程,通过学习中医的主要学派及历代著名医学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使学生们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得到系统提高。综观我国历代著名医学专家的学医及行医的规律,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他们共同的“通向名医”之路。

    《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不仅能很好地担负起提高学生中医水平的任务,而且能为学生们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他们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打开“伟大宝库”的大门,并引导学生继续钻研中医学的途径。《中医各家学说》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提高。

    本教材是在经历了近30年《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在总论中不仅论及学派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而且更涉及不同学派间的学术渗透、学术交叉及学术融合,其与学术争鸣相辅相成,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中医药学。在各论中除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按师承授受的关系进行介绍之外,坚持了任应秋教授对医经学派、经方学派和汇通学派的主张。尤应指出医经学派与经方学派不可或缺。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古代医药学的变迁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第二章 中医学术流派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

    第二节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

    第三章 学派争鸣与学术融合对中医学的贡献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医经学派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校订疏证诸家

    一、校勘研究诸家

    (一)林亿的“新校正”

    (二)胡澍的《素问校义》

    二、注释疏证诸家

    (一)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二)吴崑的《内经素问吴注》

    (三)马莳的“发微”

    (四)张志聪的“集注”

    第三节 分类研究诸家

    一、全面分类诸家

    (一)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

    (二)张介宾的《类经》

    二、选择性分类诸家

    (一)滑寿的《读素问钞》

    (二)李中梓的《内经知要》

    (三)沈又彭的《医经读》

    第四节 专题发挥诸家

    一、秦越人与《难经》——脉学的发挥

    二、张仲景与《伤寒论》——伤寒病的发挥

    三、华佗与《中藏经》——脏腑辨证的发挥

    四、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的发挥

    五、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痛源证候学的发挥

    六、杂病证治的发挥

    (一)刘完素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二)骆龙吉与《内经拾遗方论》

    (三)陈无咎与《明教方》

    七、七篇大论与五运六气

    第五章 经方学派

    第一节 经验方的搜集

    一、历代编撰的经验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两宋时期

    二、名亡实存的经验方

    三、现存经验方书述评

    第二节 经论方的突起

    第三节 经方与时方之辨

    第四节 近代著名经方家

    一、郑寿全

    二、莫枚士

    三、曹家达

    第六章 河间学派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刘完素

    第三节 张从正

    第四节 朱震亨

    第五节 戴思恭

    第六节 王履

    第七节 虞抟

    第八节 汪机

    第九节 王纶

    第十节 孙一奎

    第七章 易水学派

    第八章 寒温学派

    第九章 汇通学派

    第十章 其他其名医家

     书摘插图

    上篇 总论

    中医各家学说即指在中医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医家、各个学派自成系统的学术主张及理论,其研究的重点则是各个学派及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巨著的相继问世,开始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各家学说则是这一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与发展。因此,学习中医各家学说首先要弄清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各个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概况及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发展,这样才能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估价各个学派以及各个医家的学术成就和经验。

    第一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结果,人们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知识,《黄帝内经》的成书是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节 古代医药学的变迁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发展演变的轨迹,近人谢观先生总结为:“吾国医学之兴,遐哉尚矣。《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日《黄帝针灸》,二日《神农本草》,三日《素女脉诀》,又云《天子脉诀》’。此盖中医学最古之派别也。其书之传于后世者,若《灵枢经》则《黄帝针灸》一派也,若《本经》则《神农本草》一派也,若《难经》则《素女脉诀》一派也。其笔之于书,盖亦在周秦之际,皆专门学者所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