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方法 图书编号:20541959
 
《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口才》
作者:欣悦 编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1
ISBN:9787506427043 定价: 29.00元
        编辑推荐

    孔子、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丘吉尔、马丁·路德·金,这些人都有一个共通之处,能言善道,他们用口才激励人心,改变世界。

    内容推荐

    口才与人的生长发育的成熟度紧密相关。在孩子发育的过程中,家长要重视孩子内心因素的作用。口才始于交流,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支持孩子说话以及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等,是培养孩子口才的有效方法。

    口才是人的思想的流露。要培养孩子的口才,首先要丰富孩子的思想,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和孩子一起讲故事,听故事,读书等,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境界和知识积累。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良好口才的形成也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期间,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作为家长要加以引导和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障碍。

    目录

    第一章 了不起的交流者

    交流

    孩子的“第一个词”

    语言的伟大作用

    有一张语言发展的时间表吗

    支持小表达者

    第二章 孩子的发育与内心作用

    孩子的发育过程

    孩子内心的构造与功能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第三章 游戏和语言

    语言游戏

    在玩耍中学会读写和拼音

    和孩子做语言游戏吧

    第四前 从前

    故事是什么

    讲故事

    和孩子一起读适合他们的书

    培养我们的小故事家、小听众

    第五章 语言环境的营造

    孩子语言发展依赖家庭环境

    孩子智慧的摇篮

    新取向:家庭环境关注什么

    犹太民族的教育方式

    做孩子的伯乐

    音乐使孩子语言能力增强

    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

    学会与孩子交流

    一个语言交流的环境

    背诵的好处

    记忆力游戏

    见多识广学词汇

    亲子共读

    走出语言环境的误区

    第六章两个国外早期教育机构

    汉普登路保育学校的教育

    斯登那·沃尔德夫的教育

    两个个案告诉我们什么

    第七章开始学外语

    孩子学外语的优势

    素质与外语

    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参加什么形式的培训

    母语是基础

    Mary的方法

    我5岁,我的英文比你行

    第八章培养孩子能说会道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给孩子愉快的谈话经验

    当个好听众

    丰富孩子的知识

    勤于动脑,勤学苦练

    克服害羞怯场心理

    掌握说话方法

    第九章培养良好口才的方法

    培养孩子良好口才的50种方法

    即兴说话的艺术

    即兴交谈之技

    第十章语言障碍的类型与家庭指导

    口吃

    构音障碍

    腭裂

    语言发展迟缓

    脑性麻痹

    重听

    自闭症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了不起的交流者

    人们通常认为:应该从孩子对词产生兴趣并使用这些词开始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长久以来,很多父母和学者都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耐心地等待婴儿说出第一个词。有个故事还说,曾经有一位爱好研究语言的国王进行了一个试验,把一些婴儿隔离起来,想看看这些与外界隔离的孩子说出的第一个词是不是拉丁语。现代记录孩子发展状况的婴儿册,则通常专门留出记录婴儿说出的第一批词的一页。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对语言作深入了解,并从此推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我们就得开始得更早些:我们应当关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小时、最初几天的一些反应,因为孩子之所以能说出一些词绝不是突然间发生的奇迹,而是源于亲子(或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早期交流。

    交流

    一般说来,父母和孩子的照料者都会觉得新生儿对人很“殷勤”一喜欢和人玩,现在的研究也明确验证了人们的这种感觉。事实上,婴儿从出生起就是一个出色的交流者,他们具备一些先天的能力(本能),能与照料他们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例如,婴儿更喜欢看人的脸和眼睛,非常注意人的说话声。实际上,婴儿能盯着照看者的眼睛看相当长时间,受此殊荣的父母或照料者通常会喜不自禁地朝着婴儿笑,对他(她)点头,跟他(她)说话,抚摸他(她)的脸庞,尤其是他(她)的脸颊、下巴和嘴唇。对一位观察者来说,这种行为就是真正的“对话”。因为这些行为通常是间隙进行的,这使得婴儿有时间对它们作“评论”。成人把这些行为当做一次对话,婴儿轻轻地眨眨眼睛,发出尖叫声或蠕动一下身体,都可视为一种涵义丰富的交流。可见,婴儿对成人的各种交流行为有识别能力,会给予有分别的反应,虽然他们也只能以此吸引成人的注意。对婴儿来说,虽然移动着的物体也会吸引他的目光,但他只对自己亲近的人才会露出笑脸,翕动着嘴唇“说话”,或挥动手臂。意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呢,婴儿还会调整交流的节奏!当有什么事引起他(她)的警觉或他(她)想与人交往时,就会寻求视线接触。如果不想玩这种“语言”游戏时,会把眼光收回。

    对婴儿与人交往能力和交流技巧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几分钟之内就能模仿成人某些有趣的行为。如,张嘴、伸舌头、眨眼、皱眉,表露出高兴或悲伤的表隋,还有的把手张开再收拢。也许这些表现对于一个一生将加入群体生活,得用声音、表情、手势进行直接交流的社会性个体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们也不能把它们当做无意义的偶然事件不予理睬。很明显,这些行为是天生的,存于基因之中,是人类的宝贵特性。照看婴儿的成人会亦步亦趋地模仿婴儿的这些交往行为。近年来,这一切不仅被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等专业人士发现,而且观察婴儿这项妙趣横生的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许多人都开始认识到,婴儿与其照料者之间的早期交流是一种非言语的交往,它对儿童今后的语言发展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力和同情心、社交与协作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通过与成人的早期交流,婴儿也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如何看待他。当婴儿盯着照料他们的人的眼睛时,他看到了对方眼睛中自己的样子,同时,从成人的应答中了解到自己在成人心目中是多么独特、可爱。这种“照镜子”的经验如果非常愉快,就会成为婴儿形成自我估价、爱和激情的基础。而且它也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用语言也可进行交流的阶段非常有意义。

    善于交流的婴儿和他们的照料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因此,文化和社会习俗决定着他们在表达时所用的姿势、表情、动作、措辞及所唱的歌曲。可以说,婴儿从一出生起,在进入一种语言的同时,也进入了某个特定的文化。语言发展的基本模式和阶段是一定的,但表达时所用的姿势、语言和歌曲以及传统对婴儿的态度、观念都不相同,这就好比在不同文化中,儿童需要学习的语言各不相同一样。这表明儿童的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受照料者、家庭及文化传统相当大的影响。孩子们学习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婴儿的上述活动被语言学家称为非言语交流:它为婴儿开口说话做准备,并将为在今后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打下基础。不仅如此,非言语交流还能发展成为聋哑人使用的复杂的表达系统,以及舞蹈、手语和飞行器着陆控制等专业的信号系统。

    婴儿期的非言语交流有这样一些特征:

    •面对面的亲密交流。

    •情绪强烈(从温和到盛怒、沮丧)。

    •夸张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睛、眉毛、嘴唇和舌头的运用。

    •全身运动(如手舞足蹈)、点头、摇头、手和上肢动作。

    •用嘴发出一些声音,如“啊”声、口哨声、闭唇的低哼声、咂嘴声和响亮的“不”声。

    上述最后一点似乎有点怪。其实成人平时说话也用“啧啧”声、咕哝声、“晦”声,甚至谈话时带有口哨声。特别是在打电话的时候,因为看不见谈话对象,不自觉地会发出这些声音。在和婴儿进行交流的最初时期,模仿这些夸张的咿呀声或许有助于婴儿练习他(她)要学习的语言中包含的全部声音(音素)。这些声音可能会显得滑稽可笑或蛮横粗鲁,使婴儿的交流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强烈的嬉戏、逗弄的趋向,而婴儿在这方面的本事与成人不相上下,它表现为撒个小谎或开玩笑式的“欺骗”。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促使人类语言产生的原因之一。在群体生活中,能够猜测别人的想法,甚至改变别人的想法,即对他人产生影响,曾经而且现在也相当重要。我们的动物界近亲特别是黑猩猩就有相当高明的骗术,不过它们行骗纯粹为了获取食物,我们人类却能根据情景选择善意的谎言而不是伤人的诚实。事实上,我们还能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说谎变成玩游戏,非常艺术地讲个子虚乌有的故事。

    孩子的“第一个词”

    在几个月的沉寂之后,婴儿冒出了第一句组织得并不怎么好的话,这种有意义的声音是从牙牙学语发展而来,往往受婴儿身边的成人使用的某种语言或某几种语言的影响。一些可以被理解的常用的指称人、物、事、情感的词,均可追溯到出生不久运用的非言语交流上,这时候的婴儿会用可辨识的声音来称呼一些重要的人、玩具,或者能发出巨响、给他深刻印象的东西,如大卡车、飞机等。这些婴儿个人的语言标志,最初是用含糊不清的“啊”“巴”声,但逐渐就会接近家庭或所处地区人们常用的标准词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婴儿通常会“扩大”词汇的含义,运用它们来表达与该词意义相近的事件或想法。如,他们用“车”这个词表示卡车、购物车和电梯;最早用于称呼重要的男性照料者或父亲的词,也会被婴儿用来称呼在街上或公共汽车上见到的任何一位男性。

    养育者与婴儿交流或和婴儿玩一些涉及特殊声音和词汇的有针对性的游戏,会对婴儿逐渐建立重要词义库有极大帮助。如,取走东西时对他(她)说“谢谢”,摆手说“再见”,指着家中、街上、杂志上、图画书或电视屏幕上的东西说“这是……”。正是这些重要的语言游戏帮助儿童积累词汇。这些词不是以前那些随意发出的声音,况且幼小说话者的首批词并不容易识别(毕竟,婴幼儿阶段有好几年的时间,处于这阶段的孩子要发出稳定的声音是有困难的)。因此,现代的语言学家不可能像骄傲的父母或看护者那样,轻易地对婴儿发出的任何连续的声音兴奋不已。

    语言学家有一套识别婴儿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词”的标准:

    •儿童自发地使用。

    •反复在同一活动或情景中使用。

    •能被养育者识别。

    强调自发使用很重要,因为我们想通过儿童说出的首批词来考察儿童辨识的能力以及通过运用词汇理解含义的尝试。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是具有高超模仿技巧的学舌鹦鹉,能表明孩子会刻意运用词汇的最好证明是他(她)能在适当和相似的情景下重复使用某个词。养育者应该被视为听见并识别孩子第一批词的专家。因为只有他们与孩子最亲密,最了解孩子,也最清楚孩子早期语言出现的具体情景。

    养育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孩子运用首批词语的情景是早期语言学习引人注目的特征。从不少对儿童首批词的研究及发表的成果可以看到,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就是他们自己的子女或孙辈,这恐怕是因为养育者是理解儿童及其所处环境的最佳人选。这一“内幕”表明,孩子发出的首批词是一些个人化又有着高度一贯性的发音。这些词生动展现了婴儿的家庭生活、社会文化背景和他的成长经历。而且孩子开始学步后,会继续进行语言练习,往往会在入睡之前自行练习——特别是新的发音、节奏和词的练习。

    孩子发出的首批词表明他们如何划分和感知他们特殊的世界,还引导我们了解,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什么。收集孩子的首批词并作分析,并将这些词可以分成几类:表示家庭成员的,表示日常惯例的,表示食品、交通工具、玩具及孩子的宠物的。显然,对婴儿来说,身边的人、食品、动物和个人所有物非常重要。正是这些东西的吸引促使婴儿寻找标记来称呼它们。只有能正确地指称人和事物,才能请别人帮他拿到或接近他想得到的好东西。……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