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身体的语言(经典与书写)》 |
作者:(日)栗山茂久 著,陈信宏,张轩辞 译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3-1 |
ISBN:9787545800210 |
定价:元 |
|
编辑推荐
本书比较了古希腊与古中国身体论述及其文化根源。身体在中国医家眼中是全身孔穴、由一条条经络联系而成;西洋医家看到的却是肌肉纠结,全身充满了神经与血管。栗山从“触摸方式”、“观看方式”和“存在(being)方式”三方面加以探讨。本书是中西医学比较方面的开创性著作。
内容简介
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本书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目录
中文简体版出版说明
导读:身体感的历史
前言
第一部 触摸的方式
第一章 领会生命的语言
第二章 文字的表现性
第二部 观察的方式
第三章 肌肉与自我认知
第四章 颜色的表现性
第三部 存在的状态
第五章 血与生命
第六章 风与自我
后记
参考书目说明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领会生命的语言
为何我的心灵对于罪恶不能够像身体对于疾病一样,具有焦虑、预感、变化、抗体,以及怀疑?为何我的心灵不会在受到罪恶诱惑时而有脉搏跳动?……我身染罪恶而卧病在床,并且埋藏腐臭于罪行当中,然而我对于自己的疾病却没有预感、没有脉搏、没有知觉。
——多恩(John Donne),《初期状况的祈祷》
(Devotions“pon Emergent Occasions)
关于人的真相是难以得知的。
有许多事人们不愿意说,而他们所说的又有许多不是真的。也有许多事是人们无法说的,因为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有许多真相是无法经由内省而得知的。多恩感叹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灵状态一无所知。若将心思转向内在,则我们会发现就连身体也是难以理解的。我们生病时,可能对于病因、病状,以及严重程度都一无所知。我们甚至可能已经患病却毫不知情。
不过,多恩暗示身体的不适与心灵的疾病有所不同。我们对于后者毫无概念,无法测知;可谓全然无知。相较之下,前者则“在我们患病之前便使我们产生对于疾病的猜测及忧虑”——虽然只是模糊的预感,虽然“我们并不确定自己生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