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应试指南》 |
作者: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编写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4/1 |
ISBN:9787802315976 |
定价: 78.00元 |
|
内容推荐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对2006年《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考试部分)》(2009年版)。
实践技能考试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临床应用,因此,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这种技能的训练又是医疗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使实践技能操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复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医类别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有规定学历及师承和确有专长)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应试指南。实践技能考试应试指南完全按照《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实践技能考试部分)》(2009年版)要求的知识点编写。参与编写的专家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他们掌握医师资格考试规律,知道怎么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试的重点,知道“考什么”,二是“会出题”,因此,中医类别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有规定学历及师承和确有专长)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应试指南对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具有较大的实用性,真正起到“指南”作用。
目录
第一章 中医诊断方法
第一节问诊
第二节望诊
第三节闻诊
第四节切诊
第二章 常用针灸穴位
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
第一节毫针刺法
第二节灸法操作
第三节其他针法操作
第四节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第五节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第四章 拔罐技术
第五章 推拿技术
第六章 现代医学体格检查方法
第一节基本检查法
第二节全身状态检查
第三节皮肤检查
第四节淋巴结检查
第五节头部检查
第六节颈部检查
第七节胸壁及胸廓检查
第八节肺和胸膜检查
第九节心脏、血管检查
第十节腹部检查
第十一节肛门、直肠检查
第十二节脊柱与四肢检查
第十三节神经系统检查
第七章 现代医学常用临床操作技术
第一节外科洗手
第二节戴无菌手套
第三节手术区消毒
第四节穿脱隔离衣
第五节开放性创口的常用止血法
第六节伤口换药
第七节脊椎骨折搬运
第八节长骨骨折简易固定
第九节心肺复苏术
第十节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第八章 常用辅助检查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第二节肝脏病检查
第三节肾功能检查
第四节常用生化检查
第五节酶学检查
第六节免疫学检查
第七节尿液检查
第八节粪便检查
第九节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第十节心电图检查
第十一节X线检查
第九章 常见疾病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肺炎
第六节肺结核
第七节心律失常
第八节高血压病
第九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十节胃炎
第十一节消化性溃疡
第十二节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三节急性胰腺炎
第十四节细菌性痢疾
第十五节病毒性肝炎
第十六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七节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八节肾病综合征.
第十九节尿路感染
第二十节缺铁性贫血
第二十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二十二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二十三节糖尿病
第二十四节类风湿关节炎
第二十五节脑梗死
第二十六节脑出血
第二十七节癫痫
第二十八节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第二十九节不寐
第三十节便秘
第三十一节黄疸
第三十二节头痛
第三十三节郁证
第三十四节血证
第三十五节内伤发热
第三十六节急性阑尾炎
第三十七节急性胆道感染
第三十八节乳腺囊性增生病
第三十九节前列腺增生症
第四十节盆腔炎
第四十一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四十二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四十三节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四十四节痛经
第四十五节胎漏、胎动不安
第四十六节不孕症
第四十七节小儿肺炎
第四十八节小儿腹泻
第四十九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五十节颈椎病
第五十一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附 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样题
第一站辨证论治
第二站基本操作
第三站临床答辩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中医诊断方法
第一节 问诊
医生询问病人,了解病情时必须注意:①环境要安静适宜;②一般应直接询问患者本人,若意识不清者或小儿可询问陪诊者;③态度要严肃和蔼,可适当提示,但不能暗示患者;④不用医学术语询问,以使患者能听懂,准确回答问题。
问诊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其中主诉与现病史尤为重要。主诉即主症及其持续时间,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病变诊治过程和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以下均围绕现在症状进行重点询问。
一、问寒热
问寒热,应询问寒热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及其是否同时出现,寒热出现有无时间规律或局部特点,发热与体温的关系及其兼症等情况。
临床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种类型。
1.恶寒发热 指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外感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1)恶寒重发热轻可简称为恶寒发热,是风寒表证的特征。兼见头痛、鼻塞、喷嚏、鼻流清涕等。
(2)发热重恶寒轻 可简称为发热恶寒,是风热表证的特征。兼见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口微渴、咽喉肿痛等。
(3)发热恶风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风可缓的症状,是伤风表证的特征。兼见鼻塞、全身酸痛、微有汗出等。
2.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见于风寒表证初期。若同时兼有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吐泻、咳喘痰鸣,则为表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兼见面色(白光)白、肢冷以及其他脾、肾阳虚症状等。
3.但热不寒
(1)壮热又称高热或大热。指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兼见面赤、口渴、大汗出等。
(2)微热又称低热。体温在38°C以下,或仅有自觉发热症状。常见于某些内伤杂病。
气虚发热:常因劳累加剧,兼见疲乏少气、自汗等。
血虚发热:常见于产后等失血过多者。兼见头晕、面色淡白或面色萎黄等。
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午后或夜间低热。兼见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等。……
书摘与插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