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医学类考试 > 执业医师 图书编号:20495040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2009最新修订版)》
作者: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编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1
ISBN:9787802315907 定价: 148.00元
        内容推荐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综合笔试部分采取标准化考试方式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承担国家一级的具体考试工作。实践技能考试由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唯一推荐的考试用书。本次编写我们大量听取广大考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以前各版本的成功经验,避免了既往的不足。

    一、专家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教授或主任医师,他们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同时他们掌握医师资格考试规律,即“会考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试的重点,知道“考什么”,二是“会出题”,即所出习题较为规范。因此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能较好地贴近考试大纲,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出来。

    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完全按照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习题集按单元列出,每单元后附参考答案。习题集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题型编写,基本覆盖了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分A1、A2、B1三型。A1型题的试题形式是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问答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项,作为正确答案。A2型题的试题形式是以一个简要病例或两个相关因素作为题干,后面是与题干相关的5个备选答案(A、B、c、D、E),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81型又称配伍题,其试题结构是,每组试题由5个备选答案(A、B、C、D、E)与两个题干组成,5个备选答案(A、B、C、D、E)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隶为每个题干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选。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五脏

    第六单元六腑

    第七单元奇恒之腑

    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第九单元经络

    第十单元病因

    第十一单元发病

    第十二单元病机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问诊

    第三单元望诊

    第四单元望舌

    第五单元闻诊

    第六单元脉诊

    第七单元按诊

    第八单元八纲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第十一单元六经辨证

    第十二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三单元三焦辨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五单元解表药

    第六单元清热药

    第七单元泻下药

    第八单元祛风湿药

    第九单元化湿药

    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

    第十一单元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活血祛瘀药

    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单元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

    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

    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四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

    第三单元泻下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

    第六单元祛暑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八单元补益剂

    第九单元固涩剂

    第十单元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第二十单元涌吐剂

    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五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单元手太阴肺经、穴

    第七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穴

    第九单元足太阴脾经、穴

    第十单元手少阴心经、穴

    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

    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

    第十三单元足少阴肾经、穴

    第十四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十五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

    第十六单元足少阳胆经、穴

    第十七单元足厥阴肝经、穴

    第十八单元督脉、穴

    第十九单元任脉、穴

    第二十单元常用奇穴

    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

    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单元其他针法

    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

    第二十五单元头面躯体痛证

    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

    第二十七单元妇儿科病证

    第二十八单元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单元内科常见危重病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一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三单元无菌术

    第四单元麻醉

    第五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六单元输血

    第七单元休克

    第八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第九单元重症救治与监测

    第十单元疼痛与治疗

    第十一单元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

    第十二单元外科感染

    第十三单元损伤

    第十四单元肿瘤

    第十五单元急腹症

    第十六单元甲状腺疾病

    第十七单元乳腺疾病

    第十八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十九单元门静脉高压症

    第二十单元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第二十一单元腹外疝

    第二十二单元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第二十三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二十四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第二十五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一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四单元妊娠生理

    第五单元孕期监护及保健

    第六单元正常分娩

    第七单元正常产褥

    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第九单元诊断概要

    第十单元治法概要

    第十一单元妊娠病

    第十二单元妊娠合并疾病

    第十三单元产时病

    第十四单元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第十五单元常见产时并发症

    第十六单元产后病

    第十七单元常见产后并发症

    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

    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二十单元月经病

    第二十一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二十二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二十三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四单元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

    第二十五单元不孕症

    第二十六单元盆腔淤血综合征

    第二十七单元计划生育

    第二十八单元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第二十九单元妇产科常用手术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

    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单元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第十一单元营养性疾病

    第十二单元感染性疾病

    第十三单元寄生虫病

    第十四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第十五单元中医相关病证

    药理学

    第一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

    第三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第四单元抗胆碱药

    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

    第六单元抗肾上腺素药

    第七单元镇静催眠药

    第八单元抗癫痫药

    第九单元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单元抗帕金森病药

    第十一单元镇痛药

    第十二单元解热镇痛药

    第十三单元抗组胺药

    第十四单元利尿药及脱水药

    第十五单元抗高血压药

    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七单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

    第十九单元血液系统药

    第二十单元消化系统药

    第二十一单元呼吸系统药

    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

    第二十三单元抗甲状腺药

    第二十四单元降血糖药

    第二十五单元合成抗菌药

    第二十六单元抗生素

    第二十七单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二十八单元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第二十九单元抗结核病药

    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

    第二单元问诊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第四单元艾滋病

    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七单元伤寒

    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

    第九单元霍乱

    第十单元消毒与隔离

    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第五单元医患关系道德

    第六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道德

    第八单元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

    第九单元生命伦理学

    卫生法规

    第一单元卫生法

    第二单元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第三单元执业医师法

    第四单元药品管理法

    第五单元传染病防治法

    第六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第七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第九单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细目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细目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应掌握病与证、治的关系。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由于一种病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以临床治疗时,即可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充塞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而且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亦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始物质,而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则又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在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事物生成变化的本原论和中介说。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其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

    (一)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事物或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