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2009最新修订版)》 |
作者: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编写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2/1 |
ISBN:9787802315891 |
定价: 121.00元 |
|
内容推荐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综合笔试部分采取标准化考试方式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承担国家一级的具体考试工作。实践技能考试由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唯一推荐的考试用书。本次编写我们大量听取广大考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以前各版本的成功经验,避免了既往的不足。
一、专家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教授或主任医师,他们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同时他们掌握医师资格考试规律,即“会考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试的重点,知道“考什么”,二是“会出题”,即所出习题较为规范。因此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能较好地贴近考试大纲,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出来。
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完全按照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习题集按单元列出,每单元后附参考答案。习题集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题型编写,基本覆盖了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分A1、A2、B1三型。A1型题的试题形式是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问答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项,作为正确答案。A2型题的试题形式是以一个简要病例或两个相关因素作为题干,后面是与题干相关的5个备选答案(A、B、c、D、E),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B1型又称配伍题,其试题结构是,每组试题由5个备选答案(A、B、C、D、E)与两个题干组成,5个备选答案(A、B、c、D、E)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选。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五脏
第六单元六腑
第七单元奇恒之腑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
第九单元经络
第十单元病因
第十一单元发病
第十二单元病机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问诊
第三单元望诊
第四单元望舌
第五单元闻诊
第六单元脉诊
第七单元按诊
第八单元八纲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五单元解表药
第六单元清热药
第七单元泻下药
第八单元祛风湿药
第九单元化湿药
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
第十一单元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单元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
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
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
第三单元泻下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
第六单元祛暑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八单元补益剂
第九单元固涩剂
第十单元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驱虫剂
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五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六单元手太阴肺经、穴
第七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穴
第九单元足太阴脾经、穴
第十单元手少阴心经、穴
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
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
第十三单元足少阴肾经、穴
第十四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十五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
第十六单元足少阳胆经、穴
第十七单元足厥阴肝经、穴
第十八单元督脉、穴
第十九单元任脉、穴
第二十单元常用奇穴
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
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
第二十三单元其他针法
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
第二十五单元头面躯体痛证
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
第二十七单元妇儿科病证
第二十八单元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感冒
第二单元咳嗽
第三单元哮病
第四单元喘证
第五单元肺痈
第六单元心悸
第七单元胸痹
第八单元不寐
第九单元癫狂
第十单元痫病
第十一单元胃痛
第十二单元呕吐
第十三单元腹痛
第十四单元泄泻
第十五单元痢疾
第十六单元便秘
第十七单元胁痛
第十八单元黄疸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内科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联系的统一性。中国古代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整体、和谐和协调。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以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为立论基点,强调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的统一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体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体结构的统一性:人体是由脏腑系统和经络系统构成的。脏腑、经络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每一脏腑、经络都是人体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能脱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都属于整体的部分,它们形成了具有严密结构的统一体。
(2)生命物质的统一性:精、气、血、津液是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言之,则为精、为气、为血、为津、为液,实则均由一“气”所化。它们在气化过程中相互化生,相互转化,分布、运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这种生命物质的统一性,保证了各脏腑经络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3)机能活动的统一性:形体结构和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机能活动的统一性。每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如,心主神志,是心脏的重要生理功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中医学认为,五脏皆藏神,神的功能赖五脏系统的整体调节才能正常。而心主神志,只是神的五脏系统整体调节的一部分,当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谓“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反映了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又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在自然环境中,按其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也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天人一气,整个宇宙都统一于气。天与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基于此,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了生命运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的运动规律与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的运动规律是相通应的。换言之,生命运动与自然运动规律具有统一性。具体表现为:
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世界本原于气,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变化的结果。气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②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的制约。人的生命活动随着自然界季节、气候、昼夜的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谓“人之常数”亦对应于“天之常数”。地理环境包括地质和水土等。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与之相应的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中医学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这是一种朴素的社会医学思想。
(三)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脏腑、经络、气血、形神等是人体整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中,五脏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在心神的统一指挥下,人体脏腑、经络等各系统之间维持着和谐、协调、平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都是整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如神志活动、血液循环、呼吸运动、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和生长生殖等都是通过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整体调节而实现的。
2.整体病理观:中医学在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时,强调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把疾病视为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健康与疾病动态平衡失调的整体反应。在考察病理变化过程中,始终以对“证”的认识为核心,总是从全身来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病机,以及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疾病的诊断,必须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把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联系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四诊合参”、“审察内外”、“辨证”,就是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
4.整体防治观:中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都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主张治病必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以天人一体观为指导。既注意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又注意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既强调整体调节,又注意个体化施治,把整体与局部统一起来。要求医生不仅要懂得天文、地理、人事的一般道理,而且还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差异及其各种不同的特殊规律。“治病必求其本”、“异法方宜”、“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整体防治观的具体体现。而“辨证论治”则是中医学整体防治观的核心。
5.整体观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一,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纠正那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一味“征服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的错误观点,对于建立现代环境科学具有启迪意义。其二,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把认识世界同认识人的自身统一起来,对建立现代科学医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其三,中医学强调人命至重,把人作为处理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核心,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保持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这对认识和解决当代“科技理性过度膨胀”,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病,也有所裨益。
细目二:辨证论治
(一)症、证、病的概念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和体征为其基本组成要素。
1.症状:简称为症,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吐等。而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及其他检查方法,客观查得的患病机体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则称为体征,如舌苔、脉象等。病人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异常,如哭笑无常,活动不自如等,称之为社会行为异常。一般将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通称为症状,即所谓广义的症状。因此,中医学把症状作为构成临床表现的基本要素。症状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候:简称为证,原意即证据、凭证,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反映,病机决定证候。由于病机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个要素及其关系的总括,故证候的病理本质包括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病理特征,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
3.疾病,简称病。疾病是与健康、亚健康相对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而致机体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有一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这一异常生命过程表现为症状和体征,由证候而体现出来。病的全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种,因此病与证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书摘与插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