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急诊急救 图书编号:20483747
 
《基层医师急救手册》
作者:邵廻龙 等主编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2361648 定价: 39.00元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急诊急救的基层医师实用手册,分五大重要板块进行系统阐述,基本上包含了基层常见急危重症患者成功抢救技术和流程,以及操作技巧等。这五大板块分别为基层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救治、急性中毒的急救处理、紧急伤害的抢救治疗、急诊危重病症的处理、基层急诊急救操作技术。

    本书适合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医师使用,为提高急救水平和挽救患者生命,该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目录

    第一章基层常见急症的诊断和救治

    第一节皮肤黏膜出血

    第二节急性咽喉肿痛

    第三节发热

    第四节头痛

    第五节头晕

    第六节肌无力

    第七节呼吸困难

    第八节咳嗽咳痰

    第九节咯血

    第十一节心悸

    第十二节发绀

    第十三节晕厥

    第十四节呕吐

    第十五节腹泻

    第十六节血便

    第十七节少尿与无尿

    第十八节尿路刺激和血尿

    第十九节昏迷

    第二十节低钾血症

    第二十一节急性疼痛

    第二十二节急性皮疹

    第二十三节小儿热性惊厥

    第二十四节产前出血

    第二十五节产后出血

    第二十六节胎膜早破

    第二章急性中毒的急救处理

    第一节急性中毒判断和急救

    第二节有机磷类农药中毒

    第三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中毒

    第四节氨基四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第五节沙蚕毒素类杀虫剂中毒

    第六节百草枯中毒

    第七节有机氮杀虫药中毒

    第八节急性甲醇中毒

    第九节急性铅化物中毒

    第十节氰化物中毒

    第十一节刺激性气体中毒

    第十二节急性硫化氢中毒

    第十三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第十四节杀鼠灵药中毒

    第十五节毒鼠强药中毒

    第十六节氟乙酰胺中毒

    第十七节盐酸吗啡中毒

    第十八节美沙酮中毒

    第十九节哌替啶中毒

    第二十节芬太尼中毒

    第二十一节巴比妥类药中毒

    第二十二节苯二氮革类药中毒

    第二十三节解热镇痛药中毒

    第二十四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二十五节急性毒蕈中毒

    第二十六节急性四季豆中毒

    第二十七节急性白果中毒

    第二十八节急性马铃薯中毒

    第二十九节急性生木薯中毒

    第三十节急性亚硝酸盐中毒

    第三十一节急性酒精中毒

    第三十二节河豚鱼中毒

    第三十三节鱼胆中毒

    第三十四节蜂毒蜇伤

    第三十五节毒蛇咬伤

    第三十六节毒蜈蚣咬伤

    第三章紧急伤害的抢救治疗

    第四章急诊危重病症的处理

    第五章基导急诊急救损伤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附录2CRAMS评分法

    附录3常用急救药的使用方法

    附录4急诊危重性的判断依据

    附录5急救疗效的评判

    附录6急性中毒诊断的判定要点

    附录7急性中毒急救的黄金规则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基层常见急症的诊断和救治

    第一节皮肤黏膜出血

    这是指血液被瘀积在皮肤或黏膜之下形成通过指压而不易褪色的红或暗红色出血斑点,估测单个斑点表面积介于3~5mm称为紫癜,5mm称为瘀斑,甚大者即可称为皮下血肿。本病常是由于机体内止血与凝血机制障碍引起,部分病情加重还将导致颅内、呼吸道或消化道出血。此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肝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血友病或应用某些药物;以及患者由于使用了某些能导致止血与凝血机制障碍的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雌激素、苯妥英钠、噻嗪类利尿药等。

    一、发病机制和原因

    1.血小板源性出血:主要因遗传和免疫因素所致,或者继发于某些疾病,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此时,除血小板计数减少外,血小板自身功能异常仍可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等。

    2.凝血障碍源性因素:可见于血友病、纤维蛋白溶解症,并且存在续发于其他病因所导致的凝血因子损害,诸如凝血数量、质量及活性等方面的改变。此时,主要因各种凝血因子改变而发生的血液凝固障碍。

    3.血管源性出血:包括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家族性因素及非遗传因素等,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再如自体免疫异常、变态反应、感染、食品或药物过敏等,仍可以导致血液外渗,从而产生皮肤黏膜的出血斑点。此外,在此类非遗传性因素的作用下,这些斑点也可能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或脆性增加所致。

    4.复合因素性出血:此病的发生机制更为复杂多变,皮肤黏膜出血多由于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共同作用,诸如在危重病例晚期易于发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