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保健/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 图书编号:20468792
 
《健康要懂心理学》
作者:赵建勇 编著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1
ISBN:9787530849156 定价: 32.80元
        编辑推荐

    快乐与长寿的心灵处方

    健康与疾病的心理解读

    健康是幸福的资本,心理是健康的保证

    内容推荐

    人人都希望健康,并且把健康和幸福联结在一起。因此,健康才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而健康与心理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的健康不仅仅需要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还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真正的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拥有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才能使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健康,并针对很多生理和心理疾病提出了心理处方。通过改变心态,使人们走出心理误区。达到身心的健康状态。

    目录

    序章健康与心理学——健康的人最幸福

    第一章 你有健康的心理吗——给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

    一、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对心理健康的误解

    四.心理平衡和失衡

    五、心理健康测试

    第二章 心理和健康——健康先健心

    一、心理健康重在自我调节

    二、孤僻心理的自我调节

    三、完美心理的自我调节

    四、忌妒心理的自我调节

    五、报复心理的自我调节

    六、悲观心理的自我调节

    七、空虚心理的自我调节

    八、自卑心理的自我调节

    第三章 心理因素与常见疾病——心理因素才是疾病的根源

    一、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心理因素与癌症

    三、心理因素与高血压

    四、心理因素与冠心病

    五、心理因素与糖尿病

    六、心理因素与消化性溃疡

    七、心理因素与哮喘病

    八、心理因素与失眠

    第四章 心理疾病与健康——心病还需心药医

    一、抑郁症

    二、躁狂抑郁症

    三、神经衰弱症

    四、恐惧症

    五、焦虑症

    六、强迫症

    七、疑病症

    八、自闭症

    第五章 病人心理和健康——好心情更容易康复

    一、医院里病人有什么心理需要

    二、病人的常见消极心理及其对疾病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四、危重病人的心理经历

    五、对临危病人的终极关怀

    第六章 情绪与健康——好情绪,一生健康

    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二、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

    三、不良情绪的危害

    四、不良情绪的心理调节

    五、紧张的危害及其心理调节

    六、焦虑的危害及其心理调节

    七、愤怒的危害及其心理调节

    八、疲劳的危害及其心理调节

    第七章 压力与健康——远离压力,维护健康

    一、压力从哪里来

    二、人在压力之下的身心反应

    三、压力对人的危害

    四、压力与疾病

    五、释放压力的良方

    六、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

    七、培养无压力的生活习惯

    第八章 婚恋心理与健康——幸福是健康的良药

    一、健康的恋爱心理

    二、不健康的恋爱心理

    三、善待初恋

    四、恋爱中要控制性冲动

    五、恋爱失败的心理原因

    六、失恋对身心的危害及其心理调节

    七、婚后夫妻和谐相处的原则

    八、怎样处理婚姻中的不和谐

    九、怎样化解婚姻中的危机

    十、小心婚恋中的忌妒

    第九章 性心理与健康——培养健康的性心理

    一、何谓性心理

    二、美满性生活的心理特征

    三、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四、男性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五、女性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六、性变态心理

    七、禁欲不利于身心健康

    八、性心理教育

    第十章 人际交往心理与健康——好人缘是健康的标准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

    三、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四、孤独是健康的敌人

    五、人际交往的原则

    六、怎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 儿童心理与健康——做一个健康的孩子

    一、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儿童多动症

    三、儿童恐惧症

    四、儿童孤独症

    五、儿童抑郁症

    六、儿童强迫症

    七、儿童心理保健

    第十二章 青少年心理与健康——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三、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四、青少年的失恋心理

    五、青少年的自杀心理

    六、青少年的心理保健

    第十三童 中年人心理与健康——不惑之年责任重

    一、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二、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年人的挫折心理

    四、中年人的失业心理

    五、中年人的婚姻心理

    六、中年人的心理保健

    第十四章 老年人心理与健康——幸福度过晚年生活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老年人的退休心理

    五、老年人的婚姻心理

    六、老年抑郁症

    七、更年期综合征

    八、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你有健康的心理吗

    一、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不但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从心理健康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条件,第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要求。心理健康就意味着不存在任何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现在我们来介绍两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和承认的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说

    (1)正常的智力水半

    智力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并不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它可以通过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慢慢积累而提高。智力不是纯粹的心理成分,而是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它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反应,其中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

    (2)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个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在身心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对别人、对外界事物的个性特征,又叫做个性或者个性心理。人格的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健全的人格就是指组成人格的各个要素,比如气质、理想、性格、能力、信念等都平衡而健全地发展。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就是指个人可以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身心行为,以便使自己和客观环境处于和睦相处的和谐状态:良好的社会协调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能力。

    第一,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能否正确地处理和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是衡量个体社会协调性强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二,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特别是青年人,为了某种需要,应该具有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活的能力。

    第三,良好的不同情景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在不同情景中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

    (4)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

    良好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充分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功能。激烈的情绪波动和长期的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失衡,它不但会左右个体的认识和行为,并且还会引起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身体疾病的出现。所以,保持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制订自己的理想目标,然后支配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行为和意志是一体的,行为受到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叫做“意志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看出他的意志。借助下面四种心理品质,可以判断一个人意志品质是否健全。

    第一,果断。能够迅速地明辨是非,合理地做出判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第二,自觉。能够明确认识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使之和预期目的相符合。

    第三,自制、自控。一旦做出决定就会严格执行,拒绝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冲动行为。

    第四,坚韧。能够坚持自己的决定,克服各种困难直到实现目标。

    协调的行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数情况下,行为是受理智控制而不是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

    第二,处理问题使用弹性方式,不会僵化固执。

    (6)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相互接纳和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轻视和排斥。

    第二,对别人感情真挚,心地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伤害他人。

    第三,有奉献精神,凡事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一个人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

    实际年龄就是一个人的自然年龄。

    生理年龄指的是一个人生理发育成长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年龄有所不同,比如说,一个人营养不良,生理发育非常迟缓,那么他的生理年龄就会小于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指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年龄也不完全相符。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幼儿期的心理特点为天真和顽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为自我意识加强,身心飞跃发展,心理活动非常剧烈;老年期的心理特点为稳定成熟,身心功能退化,心理容易产生抑郁。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的判断标准有以下两个。

    第一,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和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一致。

    第二,一个人在各个心理发育期应该表现出与之相符合的心理特征。

    2.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说

    (1)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惶惶不可终日,那么他很容易衰老。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引发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勉强做自己能力不及的工作,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工作压力过大,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3)生活理想和目标符合实际

    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太高,不管你怎么努力,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可能实现,这就容易产生心理挫折感,对身心健康不利。

    (4)和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和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需要和谐共存,这样才能充分地显示个性的魅力。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为了不落伍,我们必须不停地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从容面对生活和工作。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8)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人有各种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否则心理就会失衡。但也不能过分地宣泄,不然,既会妨碍自己的生活,又能引发人际矛盾,最终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满足自已的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发挥和满足,但不能影响别人的利益,更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不然,产生人际纠葛,增加烦恼,对身心健康毫无益处。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体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个人需要的满足应该合情、合理、合法,不然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批评和法律的惩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同时又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所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别。内部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外部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外在原因。内部因素是决定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原因,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现实性。比如,沉重的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员工来说,能够激励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则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个体本身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状态因素两个方面。

    1 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等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会遗传,可是,人是一个身心融合的整体,人的身体特征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体的身体、气质、智力等,它们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显著,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心理也会间接地受到遗传的影响。有调查显示,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后代患有神经性精神病或者出现心理异常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如果个体患有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那么病菌、病毒就会损坏神经组织结构,最终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者精神失常。如果幼儿患有这种传染病,则可能阻止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者痴呆。

    第三,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比如,如果患有内分泌机能障碍的人,尤其患有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等病的人,常常表现出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现象;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出现躁狂症,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容易产生抑郁症等。

    第四,脑外伤或化学中毒。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震荡、脑挫伤等脑外伤都可以造成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如果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伤害中枢神经系统,比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容易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2.心理状态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后,就会影响他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状态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认知因素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旦某种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衡,就会导致认知的矛盾和冲突,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烦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如果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衡程度非常严重,人们就期望缓解或消除失衡,恢复平衡的动机会很强烈。如果这种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就可能出现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认知的严重失衡,容易破坏人格的完整性,甚至引起人格分裂或人格变态。

    第二,情绪因素。情绪体验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