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方法 图书编号:20460459
 
《爱,不是有求必应》
作者:王瑞琪 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4357458 定价: 25.00元
        编辑推荐

    开启全新家教方式的经典力作,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制胜宝典。

    跟所有“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一样,我对自己的孩子也常有不知道该怎么做比较好的时候;不过,幸运的是,因为学过大量的教育理论和辅导技能,总是能在困局中找出一条可行的路。

    ——王瑞琪

    据说青少年们聚在一起时常会分享他们各自的“亲职教育”,他们勤于翻阅本来是写给父母看的“兵法”,然后互相教导,钻研出更高端的招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难怪现代的青少年父母越来越觉得孩子鬼怪精灵,疲于接招,穷于应对。

    ——黄乃毓

    内容推荐

    这些年,一直维持每年出一两本书的工作量。写书成了日常的工作之一,也是我最热爱的工作。然而,您手上这本书却是我挣扎了最久、陷入深思,最犹豫不决该不该付梓的一本书。

    犹豫的原因是:虽然拥有一双十分满意的子女,但是,我实在没有把握他们是因为我的教养方式才这么“好”,还是他们本来就这么“好”。再说,只有自己的小孩、一些个案,加上亲友的孩子,“样本”好像不太够,能做这么大胆的推论:“只要您照这样教,保证孩子一定好”吗?

    况且,我家的孩子毕竟都还年轻,倘若他们日后变“坏”了,这本书岂不是成了莫大的讽刺?

    就这样,我的心一直七上八下、踌躇不安。一会儿觉得出版社盛情可感,不忍心辜负他们的殷切盼望;一会儿又觉得这些都是野人献曝,只想藏拙。终于,书稿渐渐完成了,出版合约书也签了,我的心情才慢慢宁静下来。

    也许,就把它当做是一种“分享”吧!不是金科玉律,也不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而是可以被挑战的。欢迎读者看了这本书之后,跟我分享您的收获或感动、您的挫折或困惑,我愿以最谦逊的心情在此“候教”,您千万不要客气(来信请寄交出版社代转)。

    作者简介

    王瑞琪,主修心理学与卫生教育,对两性问题与家庭教育等领域有较深的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台湾杏陵性咨商治疗中心咨商心理师,并在几所大学开设“亲职教育”、“两性关系与辅导”等课程。著有《我是怎么教孩子的》、《新恋爱时代》、《少女薇薇的烦恼》等二十余本作品,其中多

    目录

    前言

    1 我家宝贝

    你是怎么教孩子的

    老师,我不想“能者多劳

    “完成功课”不简单

    为什么总是我

    陶醉在钢琴旋律里

    老二比老大快乐

    弟弟早上又唱歌了

    向女儿致敬

    妈妈的推荐函

    发自肺腑的赞美

    女儿的新房间

    我的志愿是“吃牢饭

    盍各言尔志

    撒娇一下又何妨

    跟儿子喝喝下午茶

    问题一箩筐

    母亲节大餐

    宠物与家庭教育

    性别平等教育从家庭做起

    2 爱得有智慧

    小皇帝与独苗苗

    从一个疯狂影迷说起

    爱.绝对不是“有求必应

    别让孩子用哭声控制你

    爱得多,也要爱得有智慧

    公园里的小霸王

    需要给孩子零用钱吗

    给压岁钱的原则

    我不饿,我不要吃

    怎样让孩子愉快地进餐

    爱的管束

    那一夜,我听见有人打小孩

    不打不骂教孩子

    上床喽

    让孩子决定你可不可以靠近他

    让孩子把情绪“走”完

    知易行难——谈尊重孩子

    做家事的小孩不会变坏

    做家事。自己选

    3 快乐上学去

    谈“伴读

    老师永远是对的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

    棒头之下才有好学生吗

    是“激励”,还是“赌气

    身教重于言教

    如何与老师沟通

    学习自己做人生规划

    假如你考得不理想

    六个信念,化解“望子成龙”的压力

    “倾听”是一帖良药

    什么是真正的接纳

    当青少年有了烦恼

    做孩子的大朋友

    终结青少年暴力事件

    学校里的爱情课

    4 如何与孩子谈“性”说“爱

    男女要间隔44公分

    我家的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大“紧张

    可以和子女共浴吗

    甜美健康的“青苹果

    老爸的温柔

    我女朋友说

    “小孩开大车

    “熟女”不生“少女”生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婚前守贞宣言有效吗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恋者

    假如同学是艾滋病患者

    父母如何掌握亲子性教育的分寸

    单亲父母如何与子女谈“性

    未成年怀孕不是世界末日

    “恋童欲”并非人人都有

    5 用电影做教材

    从电影《辣妈辣妹》谈亲子关系

    在无私的付出中学习爱

    谁文明,谁野蛮——谈《野蛮入侵》

    她只是个孩子——谈《十二岁小妈妈》

    永远的女性情谊——《油炸绿番茄》

    现代夫妻的多种面貌

    追寻自我的故事

    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金赛性学教授》

    《窈窕老爸》

    做个复古的绅士

    在男人的世界里冒出头

    运动与性别

    我看《你妈妈也一样》

    我看《发情日记》

    谁正常,谁不正常

    寻找新方向

    轻声细语的神奇效果

    《他不坏,他是我爸爸》

    如何抚平丧子之痛

    世间真有永恒的爱吗——从《艾莉丝的情书》谈起

    同性恋电影一定很晦暗吗

    我看《狗脸的岁月》

    《蒙娜丽莎的微笑》

    《双面镜》

    你的心在哪里

    夕阳无限好——我看《秋天里的春光》

    《电子情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 我家宝贝

    你是怎么教孩子的

    事实上,每个月我都有几场主题是“亲职教育”的演讲。有位老师听过我的演讲之后,曾经给我这样的建议:“你在演讲的时候,最好不要以家中的先生、孩子为例。也许他们现在很优秀,但是,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嗯,说得有道理。众目睽睽,等着让人“看好戏”或“验收成果”,压力的确很大。

    可是,不演讲的时候,很多认识我、也认识我那孩子的朋友都说:“为什么你不把教孩子的秘诀写出来,跟更多的人分享呢?你好小气哟!”

    更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可以让初次认识的儿童信任我,告诉我很多事情,也很容易和儿女的朋友打成一片,他们都喜欢来我家吃喝、聊天,告诉我心里的话。

    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非常“听话”;尽管,从小就有几根“反骨”的我,很少从这个角度来要求孩子。我的孩子很少做违逆我心意的事;如果他们想做—件常规以外的事,一定会来跟我商量。事实上,因为他们爱我,所以他们会在乎我的情绪,我不必骂他们,只要稍稍表现出有点难过的样子,他们就会后悔自己所做的事。而这样的机会其实也很

    少,顶多就是几次外出迟归之类的事。

    我对这一双儿女简直满意极了!因此,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孩子,你是怎么教出来的?”

    这些“本事”,看在一些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总是被孩子拒于门外,或经常被孩子的行为激怒的父母眼里,应该是有点意义的吧? 十几年的心理谘商工作,带给我最大的礼物就是:我愈来愈了解自己以及我所服务的对象。因此,面对沉默不语的孩子,我会默默地等待,决不催促;表现出攻击性的青少年,我能看见他内心的恐惧;玩世不恭的孩子,我知道他那掩不住的深沉悲伤……啊!这些让人心疼的孩子,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们像我的儿女那样健康、快乐?

    于是,我决定不再奢谈理论,不再以“专家”的角色发言,而要开始写下—篇篇“亲职教育”的实战手册。以前怕别人盯着我或我的子女

    看,不敢以子女为例来撰写,现在我不考虑这么多了。如果有愈多的孩子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吧!

    教师,我不想“能者多劳”

    儿子在小学六年级时曾经被选为班长,别的事情都还好,不过有件事却让他很为苦恼:他几乎完全失去了下课的时间;不能跟同学去操场玩,也不能好好地休息。

    每当大家兴高采烈的享受下课时光的时候,儿子必须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跑来跑去。一会儿领通知单,一会儿送成绩卡,要不就是检查同学的美术用具是否带齐,连午休时间都要和风纪股长轮流“监督”全班的秩序,自己根本不能睡午觉呢!

    儿子曾经跟老师说,不希望每节课都这么累;可是,老师用一句“能者多劳”就把他的嘴给堵住了。儿子的美术老师更夸张,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三番两次地对他说:“你给老师当儿子好不好?哎!老师要是有你这种儿子就好了!”他要找学生跑腿,自然是找自己最钟爱又信任的学生啰!当每位老师都认为自己今天“只”叫他跑一两趟的时候,一天下来他就疲于奔命了!

    听完孩子的抱怨,虽然免不了有点心疼,不过,我认为让孩子跑跑腿、学习为大家服务,其实蛮好的;噢,等等,假如所有“大家”的事都落在一两个人身上,老是那一两个人在为大家服务,这不是不太公平吗?为什么老师们不让每个学生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呢?如果什么事

    都由“班长”来做,那么,何必选副班长和各股股长呢?再说,选干部来为全班服务、管理众人之事,也不代表每个同学都不必做了呀!

    我把这番道理讲给儿子听,希望他明白,那些事并不是他“应该”做的,而是老师处理得不太妥当,工作分配不均,儿子点头称是。于是我问儿子:“要不要我打电话跟老师谈谈?”他摇摇头。我再问:“那你自己要不要跟老师谈?”他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再做一阵子好了,真的受不了再告诉老师。”

    我尊重孩子的决定,但同时也决定把它写出来,希望给一些有类似困扰的孩子做参考。我更希望提醒特别“钟爱”某几位学生的老师们,请可冷孩子只有短短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就请别再要求他们“能者多劳”了!

    “完成功课”不简单

    儿子和女儿从小学到中学都不曾迟交过任何功课,也很少为了完成功课拖到十一二点钟还不能睡觉,我经常为此称赞他们。

    有些父母可能认为这种表现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我可是由衷地佩服孩子们有这种自律的本事!你看,那些抄抄写写的功课动辄好几页,不是极有耐心的孩子怎么写得完?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老师常要求

    “写报告”,为了一份报告可能要花好几天去图书馆收集数据,还要跟同学讨论、分工、编写……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看他们这么努力地完成一份功课,怎能不佩服孩子们的毅力?

    是的,当我“设身处地”以一个小学生的立场去体会他们面对这些功课的心情时,我就不会把“完成功课”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反而会觉得真是难能可贵!我们都知道,老师要求的每一样功课不见得都是那么合情合理,也不是每一份报告的主题都那么吸引人,孩子们愿意耐着性子去完成,真是不简单。

    不止一次,儿子一边抄写生字,一边抱怨:“好讨厌哦!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遍?写两遍我就会了呀!”我连忙附和:“对嘛!写得烦死了哦?”儿子“嗯”了一声就继续埋头苦干了。看他辛苦的样子,我也颇为心疼。

    有一回,儿子因为“连坐法”(别人吵闹,全班受罚)而被罚写两三倍的功课,我甚至鼓励他“造反”,不要完成那些不合理的作业。写到这里,忍不住想,像我这样“叛逆”的家长大概不多了吧?大部分的家长可是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呢!

    儿子接收到“我支持他”的信息,并没有打蛇随棍上地说:“好,那我不写了!”反而说:“算了啦!不要让老师又生一次气。”我当然又为他的“体贴老师”大大地称赞了一番。

    儿子女儿念完小学、中学,我从未批评过他们:“怎么写得这么潦草?”“字好丑哟!擦掉!重写!”基本上,我觉得写完功课已经尽了学生的本分,也维持了班级中的“公平性”;我深信,真正的学习并不只在那些抄抄写写的“功课”里。

    我知道不少家长会在孩子写功课时拿着橡皮擦在旁边监督,很想在此提醒家有宝贝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爸妈们:别为了孩子的“功课”太过烦心。假如孩子已经很用心地完成了,千万不要再用成人的眼光挑剔他,或责备他做得不够好;相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好让他有意愿继续学习的历程。

    更简单地说,我认为“功课”并不重要,就让我们把眼光拉回到“学习”的本身吧!

    为什么总是我

    女儿上了一所明星高中之后,每天回家总有写不完的报告,忙不完的事情。有一天,女儿在计算机前敲敲打打,写一份“地球科学”的报告,—会儿说:“奇怪,这里不太对。”一会儿又骂:“讨厌!这样的内容怎么连贯得起来呢?”最后,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真的很生气,为什么完成报告的人总是我?”

    我知道她们一向是四五个同学一组,当然要问:“那么,其他的同学做什么?”

    女儿愤愤不平地说:“她们多轻松呀!只花了半个小时,到图书馆影印了这几张资料丢给我,随便解释一下,就完成了她们的工作;而我一个人要把这些资料消化、整理,打成一份漂亮的报告,至少要花四五个小时!”

    我很关心她有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意愿,赶紧问她:“你有没有告诉过她们,你希望换个人做这些事?”

    女儿嘟着嘴说:“怎么没有,她们说我打字的速度比较陕啊,文笔又比较好,能者多劳嘛!”

    这句“能者多劳”立刻将我带回自己读大学和研究所时的光景。每次要决定由谁撰写报告时,我的同学就会说:“你文笔好,你来写嘛!”若要上台口头报告,更有人说:“你口才最好,你来报告我们才会拿高分。”当然,我也曾推辞过,可是,好像再三推辞就显得太不合群了,只好一次又一次无奈地承担下来。

    现在,看到女儿也有这种困扰,我完全能了解她的愤慨。

    畅谈了—会儿“想当年”之后,我告诉女儿:“我觉得你的同学跟我的同学都不够聪明耶!她们放弃了磨炼的机会,将来吃亏的还不是自己?!”

    女儿苦笑了一下,说:“可是,‘现在’吃亏的是我呀!”

    “那,下次她们再推给你,你打算怎么做?”

    女儿异常笃定地说:“我会说,我不是‘能者’,也不想‘多劳’,这次,也让你们有机会练练打字的速度吧!”

    陶醉在钢琴旋律里

    我听过很多人抱怨:“孩子都不喜欢练习弹琴!”在学钢琴或小提琴等乐器的孩子心中,练琴的确是件苦差事,远不及好看的电视节目或好玩的电动玩具。

    也曾听过朋友转述这样的故事:孩子开始学钢琴,老师说他很有天分,父母就认真地督促孩子,希望栽培出一个音乐小天才。孩子练琴时,妈妈一定坐在旁边听,只要弹错了音符,妈妈就骂:“怎么搞的?这里老是弹错!不专心!”爸爸有时也会一起施压:“今天弹得这么糟,再多练半个小时!”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对钢琴完全失去了兴趣,爸妈

    还怪他:“当初不是你自己要学的吗?”

    好多年前,当我的儿子也提出想要学琴时,我想起了这些悲惨的例子,便不断提醒自己:“绝对不要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因此,特别找了一位“不会逼孩子”的钢琴老师,并且明确地告诉老师:“我们不在乎他会不会成为钢琴家,只希望他能领略音乐的美。”……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