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保健/心理健康 > 中医保健 图书编号:58608
 
《中医养生保健百科》
作者:黄明峰 编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6453530 定价:元
     编辑推荐

    传统中医学的思想,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而有效的养生法,教您如何从衣食住行进行养生,您会发现健康长寿原来很简单!

     内容简介

    本书从传统中医学角度,以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中医学在养生方面的理论与具体方法,并着重论述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运用。阅读本书,让简单有效的中医养生之道走进您的生活,您会发现健康长寿原来如此简单!

     目录

    上篇 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养生文化

    (一)何为养生

    (二)中国历史悠久的养生文化

    二、中医养生学思想

    (一)何为中医养生

    (二)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疗法与养生保健

    三、生命的规律

    (一)何为天年

    (二)影响寿命的因素

    (三)生命的过程和衰老

    中篇 中医思想与现代养生

    (一)饮食养生的作用

    (二)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三)饮食养生的主要方法

    (四)吃的学问

    (五)药膳养生

    (六)喝的学问

    (七)食后养生

    (八)食忌

    (九)日常不宜多吃的食物

    二、中医运动养生

    (一)运动养生的意义

    (二)中医运动养生的特点

    (三)中医运动养生的原则

    (四)中医运动养生的方法

    (五)老年人锻炼中的禁忌

    (六)运动后的“五不宜”

    三、四季养生

    (一)四季养生的意义和原则

    (二)春季养生

    (三)夏季养生

    (四)秋季养生

    (五)冬季养生

    四、起居养生

    (一)起居有常

    (二)劳逸适度

    (三)衣着适体

    (四)排便有方

    下篇 生活保健与养生

    一、洗漱与保健

    (一)口腔洗漱保健

    (二)面宜常洗

    (三)发不宜勤洗

    (四)手足宜常洗

    (五)浴身保健

    二、睡眠养生

    (一)睡眠的作用

    (二)睡眠与疾病

    (三)睡眠的方法

    (四)睡眠与衰老

    (五)睡眠的体位与健康

    三、精神养生

    (一)调神养生的原则

    (二)调神养生的方法

    四、药物养生

    (一)药物养生的概念

    (二)药物养生的原则

    (三)常用养生药

    (四)延年益寿的常用方剂

    五、休闲养生

    (一)休闲养生的意义

    (二)休闲养生的方法

    六、环境养生

    (一)气候环境与养生

    (二)空气环境与养生

    (三)土壤环境与养生

    (四)水环境与养生

    (五)地理环境与养生

    (六)居住环境与养生

    (七)社会环境与养生

    附录 中医养生经典名言

     书摘插图

    上篇 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养生文化

    (一)何为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意思是顺应自然,科学系统地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从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历史悠久,积累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我国古代的养生经典自然首推《黄帝内经》,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广泛涉及不同的养生观点与理论。

    1.养生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各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自成书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因此,《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朝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所谓黄帝著《内经》,仅仅是托名而已。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则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养生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1)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灵枢•本神篇》亦日:“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2)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颐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3)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着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并分别从不同阶段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4)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的表现,并指出惰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2.古代饮食养生观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

    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有“寒热温凉”之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人,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也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说,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则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日:“纵然适口莫乱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医说》认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黄帝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克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每天吃盐20~30克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黄帝内经》记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医学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增高有关,而适当食用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五谷为养”的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则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提倡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营养气血的四时变化。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还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人。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在《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也列举了63种饮食禁忌。

    我国古人的饮食养生基本原则,是中华养生文化瑰宝中珍贵的科学遗产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将中华饮食养生学与现代营养学融为一体,给世界医疗保健和养生长寿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古代起居养生观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可使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做是人长寿的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做是一件要事,发需常梳,因为经常梳理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流通,还可以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以防止脱发和延缓生出白发。明朝沈仕的《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然只是一把木梳,却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叫做“神仙洗头发”。清朝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提高睡眠质量。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致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齿,渐至生虫。”

    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漱口用温水,以不热不冷较为理想。

    小便、大便之事写出来虽然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小便每隔1—4小时一次,人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在《摄生要录》中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4.古代运动养生观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的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他在医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又壮容”。他之所以能长寿、健康且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引导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引导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吸收各家引导式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引导保健操。……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