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素质教育 图书编号:20422455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II》
作者:李敏 编著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1
ISBN:9787530847510 定价: 36.00元
        编辑推荐

    培养孩子,从关注孩子的心灵开始。

    人生,难免有风雨,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一把伞,把人生的风雨挡在外面,让孩子未来的天空永远风和日丽。

    为人父母,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事业。

    喂孩子一口饭,不如让他学会自己吃饭的本领;教孩子识一个字,不如培养他主动去学习的能力;为孩子安排一份工作,不如让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营养,投资教育就是在投资未来。为了孩子,翻开这本书吧。

    内容推荐

    本书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从日常生活的心理调适,不良习惯的心理调适,“问题”孩子的心理调适,灾难后孩子的心理调适,突破成功瓶颈的心理训练,打造孩子的心理资本,让孩子做未来的强者等方面,告诉你如何去培养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喜欢命令孩子去做事,当孩子不愿意做时,就强迫他去做,这样做是在显示父母的权力,标榜父母的身份、年龄与体力,弱小的孩子当然抗争不过。但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孩子的对抗心理,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和公开表示不服没有两样。

    目录

    第一章 家有儿女,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

    你家的孩子你不懂

    不要与孩子的心灵脱节

    孩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不要做孩子的“竞争”对手

    别总把自己当爸妈

    满足孩子渴求平等的心理需求

    把孩子与作“书”去读

    和孩子一起感受、一起成长

    父母要有一颗童心

    不要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

    孩子的梦,需要仔细倾听

    孩子的梦反映了一些重要情况

    自由是对孩子爱的核

    让孩子拥有走向社会的心理力量

    让孩子在假期“变小”几岁

    让快乐惦记着孩子

    第二章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你才知道怎样做父母——孩子的日常心理调适

    “我们小孩儿也很可怜”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求求你们,表杨我”

    孩子的内心更企盼父母的赏识

    “真想用零花钱把爸妈买下来”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

    “我为什么这么丑”

    对孩子自卑心理的调适

    “没有人跟我玩”

    对孩子孤独心理的调适

    “奶奶,别用鬼来吓我”

    对孩子恐惧心理的调适

    “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对孩子抑郁心理的调适

    “我怕见到叔叔阿姨”

    对孩子害羞心理的调适

    “我就是要坐车去上学”

    对孩子攀比心理的调适

    第三章 儿时养成的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对孩子不良习惯的心理调适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帮孩子摆脱抱怨的习惯

    懒惰,“灵乌”也会变“笨鸟”

    帮孩子摆脱懒惰的习惯

    揭穿?荣誉?还是善待

    帮孩子摆脱说谎的习惯

    剪断心中的邢份“惦记”

    帮孩子摆脱偷东西的习惯

    溺爱养出“白眼狠”

    帮孩子摆脱自私的习惯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帮孩子摆脱胡乱花钱的习惯

    为什么我们的孩手不懂“责任”

    帮孩子摆脱不负责任的习惯

    针对贪玩,以玩制玩

    帮孩子摆脱贪玩的习惯

    速度也是一种实力

    帮孩子摆脱拖延的习惯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帮孩子摆脱不爱整洁的习惯

    第四章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对“问题”孩子的心理调适

    叫他往东他往西,叫他撵狗他赶鸡

    对逆反孩子的心理调适

    为何总守不住自己的脾气

    对任性孩子的心理调适

    逃学后,我们该去哪

    对逃学孩子的心理调适

    别让打架出卖了尊严

    对打架孩子的心理调适

    成熟,要用吸烟来证明吗

    对吸烟孩子的心理调适

    郁闷,该怎样来消解

    对喝酒孩子的心理调适

    寻回自我,不为青春迷途埋单

    对孩子迷恋网络游戏的心理调适

    在不幸的半径中越走越累

    对悲观孩子的心理调适

    不要抛弃,把失落的孩子找回来

    离家出走孩子的心理调适

    谢绝死神的宴请

    对自杀孩子的心理调适

    第五章 宽容些,别和成长中的孩子较劲——对孩子成长问题的心理调适

    面对“性”,我们能闭口不谈吗

    重视孩子的性教育

    妈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

    对性别错位孩子的心理调适

    自慰不是一种慢性的毒

    对自慰孩子的心理调适

    早恋无罪,对我们宽容些

    对早恋孩子的心理调适

    当追星变成一种“病”

    对追星孩子的心理调适

    当美丽划伤了自尊

    对肥胖孩子的心理调适

    恋,并网络着

    对网恋孩子的心理调适

    第六章 让悲不再痛,让哀不再伤——筑牢灾难后孩子的心灵大厦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家庭不幸时的心理调适

    灾难教会我们什么

    灾难降临时的心理调适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孩子痛失亲人后的心理调适

    直面灾难后的第二次伤害

    孩子致残后的心理调适

    生命的奖赏永远在旅途终点

    孩子获得生还后的心理调适

    他们,只是去了美丽的天堂

    孩子目击死亡后的心理调适

    放下沉重的心,重拾希望的梦

    帮孩子进行心理减压

    重视灾唯后的“心理重建”

    帮孩子摆脱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

    天堂下的心理应激

    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理关怀

    第七章 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培养他的成功特质——突破孩子成功瓶颈的心理训练

    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替孩子成长

    不要“包办”孩子的未来

    当学习“生病”的时候

    孩子学习疲劳,怎么办

    不能改变考试,那就改变心情

    考试焦虑,怎么办

    有一种“满分”叫做放手

    孩子迷恋分数,怎么办

    落榜不落志

    高考落榜生的心理调适

    为孩子的生命力加上正号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正向力量

    让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

    专注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乖乖被人管的孩子不会太成功

    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成功

    培养孩子成功的人际关系

    第八章 有个好的心理,才有美好的末亲——打造孩子的心理资本

    全力以赴,你也可以成为主角

    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意志

    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培养孩子注重细节的意识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让痛苦占据心灵

    培养孩子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基础

    呵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

    让孩子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

    诚信是孩子终身可侬靠的资本

    培养孩子讲诚信的品德

    把孩手带进成功的跑道

    培养孩子“敢”字当头的冒险精神

    从逆境中看到希望

    培养孩子的逆境情商

    第九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说孩子才肯做——让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通无阻

    理解孩子,父母要有“知子之明”

    用理解善待孩子

    你会说话,孩子就会听话

    对孩子说话要讲求技巧

    当上帝对你说“不”的时候

    别对孩子总是斥责

    你的批评,孩子喜欢听吗

    换种方式批评孩子

    嘘,别再对孩子唠叨了

    对孩子不要总是唠叨不停

    成长路:多给孩子些笑容

    用微笑与孩子沟通

    一个眼神改变一个孩子

    用眼神与孩子沟通

    第十章 长大了,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做未来的强者

    将“乐观”打开一毫米

    培养乐观的小孩儿

    给他翅膀,让他飞

    培养独立的小孩儿

    自律,成大事者的必备能力

    培养自律的小孩儿

    不再有床底下的哭泣

    培养勇敢的小孩儿

    妈妈,我该拿什么来爱你

    培养感恩的小孩儿

    有主见才有远见和未来

    培养有主见的小孩儿

    也给心灵“整整容”

    培养有爱心的小孩儿

    小孩子必备的“三大气质”

    培养有气质的小孩儿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家有儿女,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

    你家的孩子你不懂——不要与孩子的心灵脱节

    你家的孩子你懂吗?如果说不懂,这很正常。孩子就像是一个小“魔法师”,每天都会闹出一个新花样,制造一点儿麻烦,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其实,只要父母多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不懂他的心。

    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了解孩子,善于与孩子沟通。当孩子做出大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平心静气地“蹲”下来,站在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过新年的时候,有一位母亲带着5岁的女儿去逛商店。她以为女儿一定会喜欢商店里的摆设、玻璃窗、漂亮的衣服,还有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一到商店,不知道为什么,小女孩就开始用小手拉着妈妈的大手,不停地哭泣。

    “不许再哭了,什么事值得你这样委屈,要知道售货阿姨是不喜欢爱哭的孩子的。”母亲非常不满地说。

    “哦!可能是孩子的鞋带没有系好。”于是,她蹲下来,开始为女儿系鞋带。就在这时,她无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这是第一次,她看到了一个5岁孩子眼中的世界。没有玩具、没有食品、没有礼物、没有装饰华丽的展览,有的只是大人们一双双奔走不停的脚和手里提着大包小包乱推乱撞,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

    她立刻把孩子带回了家,并发誓再也不把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强加在孩子身上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是否也从中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呢?原来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做父母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也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讲话,只要你能蹲下身来,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你就一定会获得新的发现,从而对孩子有新的了解。

    作为父母,要想被孩子所接受,就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不要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或是没头没脑地训斥孩子一番。否则孩子就会在心里产生反感,一听到爸爸妈妈在那里“滔滔不绝”,心里就会烦,甚至根本不把父母的教育当回事。

    有个“久经沙场”的小男孩,总结出了“对付”母亲训斥的经验:每次母亲让他站着开始训话时,他就找来两团棉花塞进耳朵里,面对着墙,脑子里面开始了神游,一会儿游到课堂上,一会儿游到网络游戏里,有时想到了开心的事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而母亲的话,他一句都没听进去!

    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教育的结果几乎等于零。因为母亲没有把孩子的位置摆正,不能与孩子有效地沟通交流,当然不知道孩子是如何想的,更达不到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一种渴求,就是思想与情感上的平等交流。当我们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谈话时,我们就是在向孩子表示我们对他能力和独立性的尊重。尽管父母对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认为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更不应该对孩子过多地挑剔指责。

    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过路人看到一个小孩蹲在路边全神贯注地看蚂蚁,感到十分好奇,就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呀?”孩子说:“在听蚂蚁说话呢。”过路人更加奇怪了:“蚂蚁怎么会说话呀?”孩子不以为然地说:“你又没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说话?”

    在孩子的眼里,蹲下来是一件何等简单的事情啊!因此,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要善于了解孩子,善于和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就是说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亲说:“要想和孩子达到理想的情感沟通,就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亲子关系。”

    是的,当我们像面对知心朋友一样和孩子交谈,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可以想象他一定非常兴奋。因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他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伙伴、交心的朋友,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养加油站

    孩子就像一本无字书,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倾听,去了解。那么,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去读懂这本“书”呢?

    了解孩子

    如果家长不能与孩子在心灵上进行沟通,那么即使掌握再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也是没有用的。反之,家长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生活中,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许多困扰家长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尊重孩子

    父母对孩子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孩子也应该尊重家长、听从家长的正确教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唯命是从于父母。作为父母,应改变观念,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

    宽容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后,父母如果不是对孩子进行斥责,而是以宽大的胸怀容忍孩子的过失,那么,孩子就会从内心感到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错深深地反思,继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孩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不要做孩子的“竞争”对手

    面对日趋多元化的时代,五彩缤纷的世界,孩子在家长的印象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其实,不是父母健忘,而是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孩子了,孩子成了他们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让人搞不懂,他们似乎成了离父母最近的陌生人。”事实的确如此,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可以审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但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母主人翁的地位便被学校和社会分担了一大部分。随着家长和子女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孩子成为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2006年3月24日在《现代快报》上曾刊登了一则让全中国的父母们振聋发聩的信件:

    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术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如下10条:

    (1)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

    (2)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

    (5)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

    (4)不许拦截我的电话;

    (5)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

    (6)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7)允许我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

    (8)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

    (9)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

    (10)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愿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我!我说到做到!

    猛一看,这个女孩也太不像话了,不但直呼母亲的姓名,还扬言要做小偷,要离家出走。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封“挑战书”里的约法十章时,就会发现,除了女孩对母亲直呼其名外,她所说的每一条都不过分,这并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她作为一个孩子所应该得到的权利和自由。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女孩的母亲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权利和自由不过分干涉,那么这个女孩也不至于以“离家出走”相逼了。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有所思,这绝对不是这位女孩一个人感觉到的苦闷,她至少代表了当今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真实心声。作为父母,我们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是否都是合理和正确的呢?

    一位母亲在女儿4岁生日那天,给她买了一架钢琴。母亲见到别的家长都让孩子学钢琴,就想,趁着孩子还小,赶紧也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优雅起来。于是就请了老师手把手地教。其实孩子真正喜欢的是唱歌、跳舞。

    在母亲的监督下,孩子每天都要练琴,但琴技却丝毫没有进步。母亲认为只要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自然会弹出好曲子。

    一天母景下班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当她领着女儿过马路时,一辆小汽车急驶过来,母亲学着孩子的嗓音开玩笑地说:“小汽车,快快驶过吧,别娅我的乖乖!”话音刚落,女儿便说:“汽车快来,把我妈妈轧死吧!”

    母亲顿时目瞪口呆,头脑一片空白,她寻思着自己对女儿这么好,女儿居然能说出这种话,不明白小小的孩子为何如此憎恨她。她领着女儿跌跌撞撞地走回家,忙不迭地把女儿叫到身边耐心地问:“为什么希望妈妈死掉呢?”孩子睁着天真的眼睛说:“那样我就不用练琴了呀!”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所以总是对孩子大加管束。但是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喜欢任何人强迫他去做不喜欢的事,包括父母在内。如果这时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那么,总有一天,父母的权威会受到孩子的挑战。

    其实,孩子对家长的反抗并不意味着孩子走上了邪路,而恰恰说明了我们某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此看来,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执迷不悟的家长。

    然而,很多家长看着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孩子怎么就变得陌生了?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与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伙伴、效仿的对象、天生的同盟、天然的竞争者。而与孩子“竞争”的对手,只剩下对自己宠爱、骄纵的父母了。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长轨迹与多子女时代的孩子完全不同,自然变得陌生了。

    教养加油站

    面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顶撞与作对,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起不到丝毫作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与自己疏远。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回到自己的身边呢?

    多与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与孩子,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父母应该适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因为沟通是减少差距或误解的唯一方法,它能在两代人中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家长与孩子走得更近。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的生活。倘若父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限制孩子的行为、爱好,只会使孩子反感而已。

    要学会倾昕

    孩子倾诉时,父母要耐心倾听,让孩子尽情宣泄。倾听时还要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共鸣,表示你也有同感。同时,你也可以将你的心里话告知孩子,真正做到心灵沟通。

    父母要积极学习

    父母还要与时俱进,去了解、研究孩子的兴趣爱好,接触一些新的东西。这样,两代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才会多一些,亲情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别总把自己当爸妈——满足孩子渴求平等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喜欢命令孩子去做事,当孩子不愿意做时,就强迫他去做,这样做是在显示父母的权力,标榜父母的身份、年龄与体力,弱小的孩子当然抗争不过。但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孩子的对抗心理,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和公开表示不服没有两样。

    自古以来,孩子跟父母“顶嘴”,在中国的家庭里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孩子对父母的话只能“绝对服从”,如《弟子规》里所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由此看来,孩子只有“听从”的义务,没有辩驳的权利,就是父母说得不对,也要听。“子孙受长上苛责,单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这个“规矩”在中国许多的家庭里至今也没有破除。

    有的父母就喜欢训斥孩子:“我的话你怎么敢不听?”“你必须这样做!”“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有的父母甚至还会动用“武力”逼迫孩子就范。在这些家长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概念:父母总是对的,孩子一定要服从。这样教育孩子是最容易的,但是,最容易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个12岁的小女孩儿,平时都是自己的衣物自己洗,然后叠放好。然而有一天,妈妈发现她的脏衣服堆了一堆却不去洗,就训斥了女儿,认为这样女儿就不会忘了。可是接下来的一周,小女孩儿还是没有洗,妈妈终于发火了,把女儿拉到洗衣机旁,强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记住了吗?下次记住及时洗衣服,否则就没有衣服穿!”此时,女儿的眼中已充满委屈的泪花。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父母总喜欢命令孩子去做事,当孩子不愿意做时,就强迫他去做,这样做是在显示父母的权力,标榜父母的身份、年龄与体力,弱小的孩子当然抗争不过。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有必要胁迫孩子去做某件事吗?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或方法来引导和影响孩子,使孩子高高兴兴去做呢?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孩子强行逼迫的话,不但达不到任何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引发孩子的对抗心理,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和公开表示不服没有两样。

    曾有一位母亲给心理咨询热线打来电话,说:“请你们一定要帮我,现在儿子都要不认我这个母亲了,我究竟该怎么办才好?”

    原来,这位母亲有一个儿子,已经19岁了。母亲说儿子小时候非常乖,不管大人如何打骂,从不与大人顶嘴。可是儿子长大后,逐渐和母亲没有共同语言,说不上两句话,矛盾就产生了,结果只能是遭到母亲的训骂。儿子高考没上本科线,准备复读一年再接着考。母亲非要儿子去全市最好的复习班,但儿子却嫌最好的复习班里压力大,不想去,于是两人又发生了争执。儿子喜欢打篮球,每次他要出去和伙伴们玩时,都会遭到母亲阻拦。总之两个人的战势愈演愈烈。有一次在母亲的斥责中,儿子一气之下,把母亲精心栽培的花草摔得满地都是。

    母亲对儿子说:“家里条件这样好,你生活如此的幸福,怎么还天天和我们对着干?”

    儿子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幸福的感觉。其实不是我和你们对着干,是你们和我对着干!在你们面前,我什么权利都没有!”

    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采取打骂、压制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老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一旦孩子养成执拗的个性,孩子也许就不听父母的了。至少心里不买父母的账,导致父母要他往东,他偏往西,父母要他做这个,他偏做那个,就是不愿听从大人的摆布。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