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中医学 > 方剂学 图书编号:20419766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生脉散》
作者:赵方田,吴华芹 编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6739726 定价: 39.00元
        编辑推荐

    生脉散出自李东垣《内外伤群感论》。考其源,历代医家皆认为,此方脱胎于《伤寒杂病论》之复脉汤(炙甘草汤)。本书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生脉散进行了阐述,是中医工作者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内容推荐

    本书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其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生脉散进行了阐述,是中医工作者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生脉散的来源

    第二节生脉散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生脉散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生脉散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生脉散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生脉散的衍生方

    一、人参饮子(《兰室秘藏》)

    二、益元汤(《伤寒六书》)

    三、大生脉汤(《赤水玄珠》)

    四、麦门冬汤(《证治准绳》)

    五、长生固本方(《寿世保元》)

    六、静心汤(《辨证录》)

    七、人参安神汤(《幼科铁镜》)

    八、全真一气汤(《冯氏锦囊秘录》)

    九、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十、麦门冬饮子

    十一、养心汤(《傅青主女科》)

    十二、生脉散加香薷方(《医方考》)

    十三、加减生脉散(《温病条辨》)卷一

    十四、扶脾生脉散(《医学入门》)卷七

    十五、加味解毒生脉散(《千家妙方》)上册引关幼波方

    十六、调元生脉散(《幼幼集成》)

    第二章古今医家的论述

    第三章生脉散的理论研究进展

    第一节生脉散君药的确定

    第二节生脉散的用药特点

    第三节生脉散儿种用参的区别

    中篇临床研究

    第一章内科病证

    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支气管哮喘

    四、支气管扩张

    五、呼吸衰竭

    六、问质性肺炎

    七、放射性肺损伤

    八、矽肺

    九、肺气肿

    十、肺心病

    十一、肺性脑病

    第二节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力衰竭

    二、心律失常

    三、窦性心动过缓

    四、病窦综合征

    五、阵发性心动过速

    六、心房颤动

    七、心动过速伴房颤

    八、心房纤颤

    九、早搏

    十、冠心病

    十一、冠心病心绞痛

    十二、心肌缺血

    十三、急性心梗

    十四、心源性休克

    十五、感染性休克

    十六、心跳骤停

    十七、风湿性心脏病

    十八、病毒性心肌炎

    十九、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二十、低血压病

    二十一、高血压

    二十二、扩张型心肌病

    二十三、夹层动脉瘤

    二十四、结核性心包炎伴呛咳症

    二十五、β受体兴奋症

    第三节消化系统

    一、胃窦炎

    二、腹泻

    三、伪膜性肠炎

    四、短肠综合征

    五、慢性乙型肝炎

    六、胆管炎

    七、呕吐伴精神症状

    八、急性胰腺炎

    九、消化系统急症

    第四节泌尿系统

    一、肾小球肾炎

    二、高血压肾病

    三、非微生物性尿道综合征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慢性肾功能衰竭

    六、氮质血症

    七、尿毒症

    第二章外科病证

    第一节阑尾炎

    第二节自发性气胸

    第三节胆道感染

    第四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第五节术后诸症

    第六节白塞病并发闭塞性动脉炎

    第七节术后毒血症

    第八节烧伤

    第三章妇科病证

    第一节月经不调

    第二节崩漏

    第三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第四节更年期综合征

    第五节术后发热

    第六节产后发热

    第七节产后自汗

    第八节不孕

    第九节子烦

    第十节缺乳

    第四章儿科病证

    第一节新生儿肺炎

    第二节小儿支气管肺炎

    第三节小儿支气管哮喘

    第四节小儿迁延性肺炎

    第五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第六节小儿夏季热

    第七节 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

    第八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第九节小儿汗证

    第十节小儿尿崩症

    第十一节新生儿硬肿症

    第五章神经系统病证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失眠

    第四节汗证

    第五节癫证

    第六节抑郁性神经症

    第六章皮肤科病证

    第一节白塞综合征

    第二节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三节皮肤干燥症

    第四节带状疱疹

    第七章耳鼻喉科及眼科病证

    第一节变应性鼻炎

    第二节鼻咽癌

    第三节喉瘫

    第四节声带疾患

    第五节梅尼埃病

    第六节球后视神经炎

    第七节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第八节皮质盲

    第九节视网膜脱离术后

    第八章传染科病证

    流行性出血热

    第九章疑难杂症

    第一节咳嗽

    第二节发热

    第三节喘证

    第四节肺胀

    第五节心悸

    第六节胸痹

    第七节厥证

    第八节胸痞

    第九节阳明腑实证

    第十节便秘

    第十一节脾约

    第十二节黑苔

    第十三节痹证

    第十四节郁证

    第十五节血症

    第十六节眩晕

    第十七节中风

    第十八节小便频数

    第十九节脱发

    第二十节善恐善惊

    第二十一节考试紧张综合征

    第二十二节水土不服综合征

    第二十三节化疗不良反应

    第二十四节胸汗异味

    第二十五节少阴寒化证

    第二十六节胸水

    第二十七节妇科杂症

    第二十八节调元生脉散证治

    下篇实验研究

    第一章成分分析

    一、人参

    二、凌冬

    三、五味子

    第二章微量元素

    第三章药理研究

    第一节生脉散对心血管的作用

    一、改善心功能

    二、增加冠脉流量

    三、调整心肌代谢、降低耗氧量

    四、保护心肌细胞

    五、对阿霉素(ADR)及丝裂霉素C(MMC)造成的大鼠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

    第二节生脉散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第三节生脉散改善微循环、抗休克、调节血压

    第四节生脉散增强睡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第五节生脉散的抗炎作用

    第六节生脉散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七节生脉散抗血栓形成、抗凝血、改善血液流变学

    第八节生脉散对肝功能的影响

    第九节生脉散的抗癌作用

    第十节生脉散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第十一节其他作用

    第十二节毒性及不良反应

    第四章剂型研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生脉散的来源

    生脉散来源于金元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治疗暑热汗多,耗气伤液。肺虚久咳,气阴两伤证。王晋三《古方选注》曰:“凡曰‘散’者,留药于胃,徐行其性也。脉者,主于心而发源于肺。然脉中之气所赖以生者,尤必资借于肾阴。故以麦冬清肺经治节之司,五味收先天癸水之源,人参引领麦冬、五味都气于三焦,归于肺而朝百脉,故日‘生脉’。”

    第二节生脉散的组成及

    用法

    生脉散是一首着力于补肺、养心、滋阴从而获得益气生津效果的较为和缓的补气剂。其药物组成为: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第三节 生脉散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一)人参

    人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味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本品大补元气,为补气要药,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无论因于大失血、大吐泻或久病、大病所致者,单用人参大量煎服,即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效,如独参汤。人参主人肺、脾二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又可补脾益气,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人参味甘,有益气生津之效,可用于热病气津两伤,身热口渴及消渴等。此外,本品有补气安神益智之效,故可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使用注意:实证、热证及湿热内盛正气不虚者禁服。不宜与茶同服。反藜芦。

    1.《雷公炮炙论》:“夏中少使,发心痃之患也。”

    2.《本草经集注》:“恶溲疏,反藜芦。”

    3.徐之才《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引自《本草纲目》)

    4.《药性论》:“恶卤碱。”

    5.《千金要方》:“人参对紫石英,人参发则烦热,头项强。”

    6.《珍珠囊》:“咳嗽勿用之,短气用之。”

    7.《汤液本草》:“肺受火邪,不宜用。”

    8.《医学入门•本草》:“阴虚火旺吐血者慎用。”

    9.《月池人参传》:“忌铁器。”(引自《本草纲目》)

    10.《药品化义》:“脾胃热实,咳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问,噎嗝便结,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11.《本草备用》:“恶人溲。”

    12.《冯氏锦囊•药性》:“热毒盛、血热痘初禁用。”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吴普》曰:人参,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人微,一名玉精,神农:甘,小寒;桐君、雷公:苦;岐伯、黄帝:甘,无毒;扁鹊:有毒。生邯郸。

    《本草经集注》谓人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治肠胃中冷,心腹臌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

    《新修本草》谓:人参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疗肠胃中冷,心腹臌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干,无令见风。茯苓为之使,恶溲疏,反藜芦。

    《汤液本草》人参气温,味甘。甘而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阳中微阴,无毒。《象》云: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心》云:补气不足而泻肺火,甘温而补阳利气。脉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参补之。益脾,与干姜同甩,补气,里虚则腹痛,此药补之,是补不足也。《珍》云:补胃,喘嗽勿用,短气用之。《本草》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液》云: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泻肺之阴也。若便言补肺,而不论阴阳寒热何气不足,则误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为天之地,即手太阴也,为清肃之脏,贵凉而不贵热,其象可知。若伤热则宜沙参。沙参味苦、甘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问邪热。安五脏,补中。人参补五脏之阳也,沙参苦,微寒,补五脏之阴也。安得不异。易老云:用沙参代人参,取其味甘可也。葛洪云:沙参,主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细末。酒调服方寸匕,立瘥。《日华子》云:治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海藏云:今易老取沙参代人参,取其甘也。若微苦则补阴,甘者则补阳,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随所引而相辅一脏也,不可不知。

    《本草纲目》谓人参甘,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黄帝、岐伯:甘,无毒。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之才曰:茯苓、兰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杲曰:得黄芪、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震亨曰:人掺人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人黎芦一钱,其功尽废也。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黎芦同用而取涌越,是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经》)。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别录》)。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泠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止烦躁,变酸水(李殉)。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痃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二)麦冬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有清热养阴、润肺养胃、清心除烦、润肠通便的功能。用于肺虚发热、咳逆痰稠、咽喉不利、胃热阴伤、津少口渴、舌红而干、虚烦失眠、肠燥便秘等。还用于温热病热入心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现代用于冠心病。使用注意:虚寒泄泻、湿浊中阻、风寒或寒痰咳带者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款冬、苦瓠,畏苦参、青蓑。”

    2.《药性论》:“恶苦芙,畏木耳。”

    3.《品汇精要》:“寒多人不可服。”

    4.《雷公炮制药性解》:“忌鲫鱼。”

    5.《本草经疏》:“虚寒泄泻、痘疮虚寒作泻、产后虚卓泄泻者,咸忌之。”

    6.《药性纂要》:“胃寒而多湿痰者勿用。”

    7.《本经逢原》:“风热暴咳,咸非所宜。麻疹咳嗽,下可误用。

    《本草求真》谓麦冬清心肺火麦冬(专人心肺)。类天冬,然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则更在肺而在心。是以书载功能消痰止嗽。(治嗽须分外感内伤,如外感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黏而喘急。内伤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小气而喘乏。外感则其发必暴,或为寒热,或为气逆,或为鼻塞声重头痛。轻者脉亦相缓,重者脉见弦洪。内伤其发有渐,或素有劳积虚,日渐以甚,其症或为寒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亦微数,重必细数弦紧)。解热除烦,去痿除呕(痿按经言肺热叶焦,皮毛虚弱急薄以着,则生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心热火炎下厥,而生胫纵不能任地之症,肝热口苦血干,而成拘挛筋痿之症。脾热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之症。肾热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之症。独肺热而叶焦,高源化绝,而诸脏不得仰肺灌溉故痿独推于肺,而治痿又责重于阳明)。而又载同人参则能复脉生津(名生脉散)。非合心肺而皆治乎?盖肺朝于百脉,脉属心。心燥则肺失养而脉绝,心清则气即充而脉复。麦冬气禀清肃,能于心中除烦(肺清则水得生而心不烦),譬如人当盛暑,则燔灼不宁。若值秋风一至,则炎热顿解,而无燥郁不堪之候矣!(东垣曰: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五脏之气也。)至于乳汁不开,用此则能通活,热血妄行。用此则能即止,他如膈上之稠痰,得此则消。心下之支满,得此则除。脾有积热则化。胃有火呕则止。色因血枯即润,嗽久不止即愈。诚保肺之津梁,清心之指南也。但气寒而虚人禁用,肥大者良,去心用。入滋补药酒浸,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畏苦参、青葙、木耳。

    《要药分剂》云麦冬味甘,性微寒,无毒。禀天春生之气,感地稼穑之甘以生,降也。阳中微阴也。地黄、车前为使,人心肺二经,兼人胃经。为清润之品(兼泻剂阳明正药专行肺经气分药),主心腹结气。肠中伤饱,胃脉络绝,赢瘦短气。(本经)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蹙。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别录)去心热,止烦热、寒热体劳,下痰饮。(藏器)止嗽,定肺痿吐脓,时疾热狂头痛。(大明)治热毒,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主泄精。(甄权)治肺中伏火,补心气不足。主血热妄行及经水枯,气不下(元素)。

    宗爽曰:麦冬除肺热之功居多,但专泄而不专收,虚寒多人禁服。东垣曰:凉而能补。补而不泥,无过于麦冬者。伤寒劳复,与夫温热病,及杂病。阴不济阳而烦热燥渴者,用以生津,濡枯而退热,大有奇功。

    禁忌:经疏曰:麦冬性寒,虽主脾胃,而虚寒泄泻,及痘疮虚寒作泄,产后虚寒作泄,均忌。入补药,酒浸擂之良。

    《药鉴》云:麦冬气微寒,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中微阴也。阳乃肺药,微阴去肺中之伏火,火去则肺金生,金生则烦渴止,而心亦清矣,心清而神亦保安矣。惟肺金得令,则金能生水,又能强阴益精,心清神安,则气血和畅,又能治血妄行。夫日解烦渴补虚劳者,正以其润肺清心也,心清而肺润,则心统气行,而郁结之患可释矣。夫日能复脉者,何也?盖心主脉,而百脉之朝宗于肺,若肺润心清,则脉亦调和,气血无所阻,必听命以遂脉之通畅也。能引生地而至所生之处。痘家用之,以止烦渴。诸症便滑者忌之。

    (三)五味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神农本草经》云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御览》引云:一名会及《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吴普》曰:五味子,一名元及(《御览》)。《名医》曰:一名会及,一名元及。生齐山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案:《说文》云:菋,猪也。董,董猪草也。《广雅》云:会及,五味也。《尔雅》云:葆,董藸。郭璞云:五味也。蔓生子,丛在茎头。《抱朴子•仙药篇》云: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

    《本草经集注》云五味子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药多膏润,烈日曝之,乃可捣筛。道方亦须用(《大观》卷七,《政和》一八五页)。

    《新修本草》云五味子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一名会及,一名玄及。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药多膏润,烈日曝之,乃可捣筛。道方亦须用。[谨案]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蘡子。一出蒲州及蓝田山中。

    ……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