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医学 > 中医学 > 方剂学 图书编号:42219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柴胡蔬肝散》
作者:刘一凡,刘伟 编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6739740 定价:29.00元
     内容简介

    柴胡疏肝散来源于明·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柴胡疏肝散是一首疏肝理气,和血止痛的方剂。

    本书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其对柴胡疏肝散从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中医工作者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按照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试验研究三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理论研究探讨柴胡疏肝散的组成、用法、功效、适应证、应用范围、组方原理及特点、古今医家评述、方剂的现代理论研究。临床研究重点介绍研究者对柴胡疏肝散的系统性的临床观察以及大量临床医家的医案和经验总结。试验研究探讨柴胡疏肝散的每一味中药的现代药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该方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柴胡疏肝散的来源

    第二节 柴胡疏肝散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 柴胡疏肝散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柴胡疏肝散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哮喘

    二、气道高反应性咳嗽

    三、变异型咳嗽

    四、顽固性咳嗽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胆石症

    二、胆心综合征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四、慢性浅表性胃炎

    五、胆汁反流性胃炎

    六、肠易激综合征

    七、慢性胆囊炎

    八、结肠炎

    九、十二指肠溃疡

    十、胃扭转

    十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十二、慢性肝炎

    十三、药物性肝损害

    十四、慢性胰腺炎

    十五、脂肪肝

    十六、水肿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心绞痛)

    二、原发性低血压

    三、高血压病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单纯性肾病综合征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

    一、过敏性紫癜

    第六节 代谢性疾病营养性疾病

    一、糖尿病

    二、高脂血症

    三、血卟啉病

    第七节 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性疾病

    一、抑郁

    二、胃神经官能症

    三、癔病性瘫痪

    四、癔病性抽搐

    五、偏头痛

    第二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乳腺增生

    第二节 胆囊术后综合征

    第三节 瘿瘤

    第四节 胆道蛔虫症

    第五节 胆道残留结石

    第三章 妇科病

    第一节 经前期综合征

    第二节 不孕症

    第三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四节 月经不调

    第五节 痛经

    第六节 高泌乳素血症

    第四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小儿厌食

    第二节 小儿叹息样呼吸

    第三节 性早熟

    第四节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

    第五章 男科病

    第一节 阳痿

    第二节 功能性不射精症

    第三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六章 骨科病证

    第一节 胸壁挫伤

    第二节 肋软骨炎

    第七章 皮肤科病证

    第一节 带状疱疹

    第二节 斑秃

    第三节 痤疮

    第八章 耳鼻喉科病证

    第一节 耳科疾病

    一、耳鸣耳聋

    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第二节 咽喉科疾病

    一、梅核气

    二、慢性咽炎

    第九章 眼科病证

    外伤性瞳孔散大

    第十章 口腔科病证

    口疮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柴胡疏肝散制剂研究

    一、治疗男性不射精症和不育症

    二、治疗乙型肝炎

    三、治疗睾丸炎

    四、治疗闭经

    五、治疗手术后肠粘连

    第二章 药理研究

    第一节 柴胡疏肝散中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柴胡

    二、川芎

    三、香附

    四、陈皮

    五、白芍

    六、枳壳

    七、甘草

    第三章 柴胡疏肝散全方药理作用

    一、保肝、防止肝纤维化作用

    二、对精神方面的作用

    三、抗衰老作用

    四、改善胃肠功能

    五、利胆作用

     书摘插图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柴胡疏肝散的来源

    柴胡疏肝散来源于明·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书云:“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柴胡疏肝散,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中国医学大辞典》认为本方出于《医学统旨》。

    第二节 柴胡疏肝散的组成及用法

    柴胡疏肝散是一首疏肝理气,和血止痛的方剂,原方药物组成为陈皮6g(醋炒),柴胡6g,川芎4.5g,枳壳(麸炒)4.5g,芍药4.5g,香附4.5g,甘草(炙)1.5g。

    用法:用水三杯煎至一杯半,饭前服药。

    第三节 柴胡疏肝散的

    功效与主治

    柴胡疏肝散功效为疏肝理气,和血止痛。

    原方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论治中说:“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在《医学统旨》中:“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菀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原植物柴胡生长于向阳旱荒山坡、路边、林缘灌丛或草丛中;狭叶柴胡生长于干燥草原、狭叶山坡及灌木林缘等地。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临床用名有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性微寒,苦。归心胞、肝、三焦、胆经。升,阴中之阳。

    【功能】功效解表退热,截疟,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①辛凉解表,和解疏散退热。用于感冒发热,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②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症。③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

    用于少阳证及表证发热。柴胡辛散苦涩,能和解少阳,解表退热。适用于外感邪入少阳,寒热往来,头晕目眩,胸胁苦满,常与黄芩半夏相配伍。对外感发热头痛、肢体痛常与羌活石膏同用。对热入血室,邪客于胞中,发热、谵语常与丹皮栀子等同用。对疟疾、寒热往来常与青蒿、黄芩同用。对虚劳肌热的用鳖血柴胡与地骨皮同用。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症,取柴胡辛散苦泄,疏肝解郁之功,常与白芍、川芎、枳壳等同用。肝郁化火胁痛,烦热,口干的常与黄芩、山栀同用。肝郁气滞血瘀,常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药同用。

    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柴胡升浮,能升清阳,鼓胃气使清气升,中气振,常与升麻黄芪同用。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柴胡主要功用及机制:①张洁古: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此手足少阳、厥阴四经行经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胡不能除之。又去胁下痛,往来寒热及日晡发热,用柴胡。(《本草发挥》)②陈嘉谟: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与连翘同功。伤寒门实为要剂,温疟证诚作主方。且退湿痹拘挛,可作浓汤浴洗。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亦妇人胎前产后,血热必用之药也。经脉不调,加四物秦艽牡丹皮治之最效;产后积血,佐巴豆三棱莪术攻之即安。又引清气顺阳道而上行,更引胃气司春令以首达。(《本草蒙筌》)③张山雷: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阳分者,举而升之返其宅而中气中振。此外则有肝络不舒之证,在上为胁肋拈痛,在下为脐腹肿胀,实皆阳气不宣,木失条达所致,于应用药中少入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引心包经,引三焦经,引胆经,引肝经,具有泻胆,凉胆,凉肝功效,柴胡少用有补脾功效。(《本草正义》)

    论柴胡治劳:①寇宗奭:《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日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本草衍义》)②李时珍:劳有五,若劳在肝、胆、心,心包有热,或少阳经寒热,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为退热升清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耳,寇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本草纲目》)

    2.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临床用名有陈皮、炒陈皮、姜陈皮。

    【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①理气健脾,调中,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食少吐泻等症。②燥湿化痰,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胀,纳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痰湿壅滞,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气逆等症。

    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纳呆,常与厚朴、枳壳、木香等药同用;用于食积气所致的脘腹胀满,常与山楂神曲等药同用;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导致的脘腹胀满,常与藿香苏叶等药同用;用于脾虚气滞导致的食后腹胀,便溏,常与白术茯苓等药同用;用于肝旺乘脾导致的泄泻,常与白术、白芍等药。

    用于呕吐,无论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皆可用之。若胃热呕吐,常与竹茹等药同用;若胃虚有热,虚实夹杂呕吐,常与生姜大枣等药同用;若胃寒呕吐,常与生姜、甘草等药同用。

    用于寒痰、湿痰导致的咳嗽痰多。用于寒痰咳嗽痰多常与干姜细辛等药同用;用于湿痰导致的咳嗽痰多常与半夏等药同用;若与枳实胆南星、黄芩等药同用可以用于痰热咳嗽。

    此外,陈皮辛散温通,归肺经,能行气通痹止痛,因此常与枳实、生姜等药同用用于治疗胸痹气短等症。陈皮辛散温通有消痈的作用,因此可用于疮疡初起,尤其用于乳痈。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陈皮主要功用及机制:①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烦热,逆气,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神农本草经》)②李时珍: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仓,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浴古老人云:陈皮、枳壳利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肠胃气秘,同桃仁治大肠血秘,皆取其通滞也。(《本草纲目》)③张景岳:味苦辛,性温散,气实痰滞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缓;去白者,用辛而性速。泻脾胃痰浊、肺中滞气,消食开胃,利水通便,吞酸嗳腐,反胃嘈杂。呃逆胀满堪除,呕吐恶心皆效。通达上下,解酒除虫,表里俱宜,痈疽亦用。尤消妇人乳痈,并解鱼肉诸毒。(《景岳全书》)

    3.川芎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省以及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性或酸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临床用名有川芎、酒川芎。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①理血活血,行气化瘀,用于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癓瘕,腹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等症。②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血管病。

    用于气滞血瘀证,川芎辛温通散,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既活血又行气,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腹痛,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血管病等症,常与丹参桂枝等药同用。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胁痛常与柴胡、白芍等药同用。用于产后瘀阻腹痛、胸胁刺痛、癓瘕,常与桃仁、红花等药同用。

    用于头痛,柴胡“上行头目”,为治头痛的要药。常与白芷荆芥等同用,用于风寒头痛;常与菊花等同用,用于风热头痛;常与羌活、防风独活等同用,用于风湿头痛;常与半夏、天南星等同用,用于痰浊头痛;常与红花、赤芍等同用,用于血瘀头痛;常与当归、芍药等同用,用于血虚头痛。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常与羌活、独活、桂枝、细辛、桑寄生等药同用。

    用于跌打损伤,疮痈肿痛,与三七乳香等药同用。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川芎主要功用及机制:①味辛,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神农本草经》)②陈嘉谟:功专疗偏头疼…乃手少阳本经之药,又人手足厥阴二经。堪佐升麻,升提气血。止本经头痛,血虚头痛之不可遗;余经头痛亦宜用,俱各加引经药。散肝经诸风,头面游风之不可缺。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通肝经,血中之气药也。治一切血,破瘕结宿血,而养新血及鼻洪吐血溺血,妇人血闭无娠;治一切气,驱心腹结气,诸般积气并胁痛痰气疝气,中恶卒痛气块。排脓消瘀长肉。兼理外科;温中燥湿散寒,专除外感。得牡蛎,疗头风眩晕吐逆;得细辛,治金疮作痛呻吟。同生地黄酒煎,禁崩漏不止;用陈艾汤调末,试胎孕有无。妇人经断三四月,用此药服之,腹内觉动是孕,否则病也。所忌须知,单服久服犯则走散真气,令人暴亡;务加他药佐之,中病便已。(《本草蒙筌》)③张景岳:味辛微甘,气温,升也,阳也。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反藜芦。畏硝石滑石黄连者,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同细辛煎服,治金疮作痛。同陈艾煎服,验胎孕有无三四月后,服此微动者,胎也。以其气升,故兼理崩漏眩晕;以其甘少,故散则有余,补则不足。(《景岳全书》)④汪昂:补血润燥,宣,行气搜风。(《本草备要》)

    4.香附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临床用名有香附,醋香附、酒香附、香附炭、制香附。

    【功能】疏肝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

    【主治】①行气解郁,调经止痛,温胃。用于肝气郁结,胸胁痛,脘腹胀痛,疝气疼痛。亦可用于胃癌引起的胸脘胀闷,暖气,疼痛,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高血压等症;肠癌引起的下腹部胀痛,大便里急后重乳腺癌见肝气郁结,乳房胀痛等。②理血活血,行气化瘀,用于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癓瘕,腹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等症。③安胎。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

    用于肝气郁结诸证。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胸胁痛,脘腹胀痛,疝气疼痛,常与柴胡、白芍、郁金等药同用;用于肝气郁结夹有湿热,常与黄芩、茵陈蒿等药同用;用于妇女肝气郁结导致的乳房胀痛,常与当归、白芍等药同用。

    用于疝气疼痛,若偏于气滞常与川楝子小茴香等药同用,若为寒凝常与小茴香吴茱萸等药同用。

    用于血瘀气滞,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香附为调经要药治疗妇科疾病,可单味入药,方如《妇人良方》醋附丸,醋香附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常与芍药、当归、等药同用,用于血瘀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用于子宫虚寒、少腹冷痛、痛经等症,常与吴茱萸、桂圆等药同用。

    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常与藿香同用,方如《太平圣惠方》二香散;用于妊娠胎露,胎动不安,常与熟地阿胶、当归、白术等药同用,方如《古今医鉴保胎丸。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香附主要功用及机制:①苏颂:膀胱、两胁气滞,常日忧愁不乐,饮食不多,皮肤瘙痒瘾疹,日渐瘦损,心悸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陈也。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图经本草》)②汪昂: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百病。(《本草备要》)③李时珍:女科之主帅也。(《本草纲目》)④陈嘉谟:乃血中气药。凡诸血气方中所必用者也。快气开郁,逐瘀调经。除皮肤瘙痒外邪,止霍乱吐逆内证。炒黑色禁崩漏下血,调醋末敷乳肿成痈。宿食可消,泄泻能固。驱热长毛发,益气充皮毛。久服利人,疏利之剂。亦当解悟,又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故因而称日妇人要药也。(《本草蒙筌》)⑤张景岳:气味俱厚,阳中有阴,血中气药也。专人肝胆二经,兼行诸经之气。…凡痈疽瘰疬疮疡,但气滞不行者,皆宜用之为要药。(《景岳全书》)⑥张璐: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兼入冲脉。开郁气,消痰食,散风寒,行血气,止诸痛。月候不调,胎产崩漏,多怒多忧者之要药。治两胁气滞,心悸少气,是血中之气药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滞;气顺,则血亦随之而和畅矣。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毛,故能散风寒;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故能调血气。得参、术则益气,得归、地则调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劳、苍术则总解诸郁,得山栀、黄连则降火清热,得茯苓则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惟经水先期而淡,及失气无声无臭者勿用。血气本虚,更与利气,则行之愈速矣。(《本经逢原》)

    5.枳壳 为芸科小乔植物酸橙之成熟果实,与枳实等性用均同,秦汉无枳实、枳壳之分,后世才有枳实性烈而效速,枳壳性缓,能理气,宽中,消胀除痞用于上中焦,枳实行滞偏于中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