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中医学 > 方剂学 图书编号:20418637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玉屏风散》
作者:金哲峰,王聪 编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6739481 定价: 22.00元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论研究介绍了玉屏风散的方名释义、立法依据、组成与方义等;中篇临床研究介绍了玉屏风散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下篇实验研究系统总结了玉屏风散在制剂与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内容丰富,侧重于临床,适合于广大中医、中药专业临床及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玉屏风散方名释义

    二、玉屏风散立法依据

    三、玉屏风散的组成与方义分析

    四、方中药物功效与主治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玉屏风散的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肺源性心脏病

    三、支气管哮喘

    四、咳嗽

    五、支气管炎

    六、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腹泻

    二、慢性结肠炎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炎

    二、急性肾炎

    三、肾病综合征

    四、防治过敏性紫癜肾炎

    五、肾性血尿

    第五节 免疫系统疾病

    风湿病

    第六节 内科疑难疾病

    一、汗证

    二、脏器下垂

    三、面神经炎

    四、病毒性心肌炎

    五、中风

    第二章 儿科病证

    一、小儿厌食症

    二、哮喘

    三、上呼吸道感染

    四、肺炎

    五、肺结核

    六、慢性扁桃体炎

    七、小儿多涕

    八、汗证

    九、泄泻

    十、尿频

    十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十二、心悸

    十三、过敏性紫癜

    第三章 耳鼻喉科病证

    一、变应性鼻炎

    二、慢性鼻窦炎

    三、咽炎

    第四章 妇科病证

    一、习惯性流产

    二、产后身痛

    三、不孕症

    四、老年性阴道炎

    第五章 男科病证

    不育症

    第六章 口腔科病证

    口腔溃疡

    第七章 皮肤科病证

    一、荨麻疹

    二、瘙痒症

    三、过敏性紫癜

    四、尖锐湿疣

    五、扁平疣

    第八章 神经精神科病证

    一、面肌痉挛

    二、头痛

    第九章 眼科病证

    一、病毒性角膜炎

    二、结膜炎

    三、白内障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制剂研究

    第二章 药理研究

    第一节 玉屏风散各组成药物的药理研究

    一、防风

    二、黄芪

    三、白术

    第二节 玉屏风散的药理研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般认为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一书,作者朱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家居义乌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朱丹溪自幼好学,最早从许谦学习儒学,后随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医学知识。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一丝不苟地研究《内经》等经典著作,并受到刘完素、李杲等许多医家学术思想的熏陶。他融会各个医家之长,结合临床实践而创立新说,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摘疑》、《金匮钩玄》等。《丹溪心法》一书系后人整理而成,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较全面地反映了朱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玉屏风散就是朱氏临床经验的一个著名代表方。

    玉屏风散是专门针对体虚、肌肤不固易感冒者而设,常用于表虚自汗等病症。玉屏风散中的药物只有黄芪、白术、防风3味,非常简单,但其配伍却非常严密。它以益气固表为主,固中有疏,散中有补,补散并用,相反相成。是中医用于扶正的经典名方之一。近代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亦将本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及其他疑难杂症,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应用得当,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一、玉屏风散方名释义

    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屏,宫门当门的小墙,泛指遮蔽障卫之物;屏风,为室内陈设而作为挡风或遮蔽的用具。玉屏,指玉制或玉饰的屏风。本方补散兼施,通过补益肺气,增强卫外的功能,使表固而汗自愈,犹如挡风的屏障。《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此之谓也。方名曰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又防风,一名屏风,被称之为治风仙药本方用防风以遍行周身;黄芪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寓散于补之中,散邪而不伤正。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功效。柯琴云:“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二、玉屏风散立法依据

    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证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汤证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故本方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三、玉屏风散的组成与方义分析

    1.药物组成玉屏风散由防风一两、黄芪一两、白术二两组成。用法:把上三味药分别研为碎面,合并之,每次服9g,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分早、中、晚服。亦可用汤剂,用法:上三味药纳入500~700ml水中,浸泡20min左右,煎煮20~30min,弃药渣,取药汤300~400ml,再按上法煎煮,合并,分早、晚服。病轻者用散剂,病重者用汤剂。

    2.组成分析君药: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内可大补肺脾之气,外可固表止汗。

    臣药:白术,别名于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健脾益气。

    佐药: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脾经,走表祛风邪。

    3.配伍特点黄芪配白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并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邪亦不易内侵。

    黄芪配防风: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实系补中有散,散中有补之意。

    自术配防风:防风合白术御风邪并能走表祛风邪。

    4.方义中医学认为人的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是由营卫二气来完成的,可见营卫之气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肌表的卫外功能。什么是营卫之气,早在《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就有明确的论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本脏篇》曰:“卫气者,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具有保护肌表,调节汗液,抗御外邪的功能。《灵枢·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予脉,化以为血。”卫气与营气之间的关系是:营气营养于内为阴,卫气护卫于外为阳;卫气功能正常必须依靠营气的供养,营气功能正常也必须依靠卫气的固守,相互为用,维持在表的功能。又因肺主宣发,宣发的功能直接参与营卫的功能,所以营卫之气的正常与否,与肺气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假如卫气虚弱,不能正常地固护营气,营气可因卫气不固而外泄,于是经常汗出;汗出则又损伤卫气,卫气虚,腠理不密,汗孔不固,抵御外邪之力不足,则微恶风寒;卫气虚弱,温煦肌表的功能减弱,气不得充荣于面则面色白;卫气的生成根源于脏腑,卫气外虚不愈,也会影响到脏腑之气,由此而产生少气、乏力、倦怠等症。卫气虚弱,抗御外邪的功能不足,外邪也容易侵犯人体肌表,所以病人非常容易感冒。

    方中黄芪甘温,走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使脾肺之气壮,充荣滋养营卫之气;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与黄芪相用,旨在增强益气固表的作用,表之卫气壮实,则汗自出症愈,外邪则不易侵犯肌表营卫;防风走表而散风寒,领黄芪、白术功用走于肌表,固护营卫之气,驱除在表之邪。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补气药为主,以小量散邪药为次,重在补中有散。其中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两者相用,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最为相宜。又如防风功用善于驱邪风,得白术以固表止汗,发汗之中有止汗作用。这足可看出本方药仅三味,但配伍要旨精深巧妙。

    四、方中药物功效与主治

    (一)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

    【主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本草图经》:黄芪,今河东、陕西外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巳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然有数种,有白水芪,有赤水芪,有木芪,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芪、木芪短而理横。

    《本草别说》:黄芪,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芪。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芪,然黄芪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本草纲目》:黄芪,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簳者为良。嫩苗亦可渫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

    《得配本草》:黄芪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

    (二)防风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脾、膀胱经。

    【功效】发表,祛风,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唐本草》:防风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本草图经》:防风,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毫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

    (三)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胃,燥湿,和中。

    【主治】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本草图经》:术,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春生苗青色无桠。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干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于,干湿並通用,今八月采之。谨按术有二种,陶注《本草》云,白术叶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术细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于众者名杨袍蓟,今呼之马蓟,然则杨袍即白术也。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凡古方云术看,乃白术也。

    《本草衍义》: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

    《本草蒙筌》:浙术,俗呼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灌溉。术,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宁国、池州、昌化产者並与歙类,境界相邻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却异。浙者大块旋曝,每润滞油多;歙者薄片顿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仍觅歙者尤优。

    《本草纲目》:白术,枹蓟也。吴、越有之,人都取根栽莳,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彼人剖开暴干,谓之削术,亦曰片术。陈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术,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昔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並以秋采者佳,春采者虚软易坏。

    《本经逢原》: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赤皮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气浊,不若于潜野生者气清,无壅滞之患。白术人诸补气药,饭上蒸数次用;入肺胃久嗽药,蜜水拌蒸;人脾胃痰湿药,姜汁拌晒;人健脾药土炒;人泻痢虚脱药,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利水、破血药,俱生用;然非于潜产者,不可生用也。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玉屏风散的论述

    吴昆《医方考》:玉屏风散黄芪、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曰:风雨寒湿伤形。形伤则皮肤枯槁,宜此方主之。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黄芪甘温,补表之圣药也,得防风而功愈速,故以防风等之。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白术倍之。三药者皆补气之品。《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此之谓也。方名日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足以为吾身之倚袭尔。

    朱棣《普济方》:玉屏风散出仁存方治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头昏眩甚则痛,项强,肩背拘急,喷嚏不已,鼻流清涕,续续不断,经久不愈。气虚人不宜发散,常服效,黄芪(四两),防风(二两),白术(三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未瘥再服。

    汪昂《医方集解》:玉屏风散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易感风寒(阳也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虚不能卫外,故津液不固而易泄,且畏风也。此与伤风自汗不同,彼责之邪实,此责之表虚,故补散各异)。黄芪(炙,四两)、防风(一两)、白术(炒,二两),为末,每服三钱。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黄芪补气,专固肌表,故以为君;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为臣;防风去风,为风药卒徒,而黄芪畏之,故以为使,以其益卫固表,故曰玉屏风(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准绳》曰:卒中偏枯之证,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黄芪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芪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亦有治风之功焉。许胤宗治王太后中风口噤,煎二药熏之而愈,况服之乎)。前药等分煎,名黄芪汤,洁古用代桂枝汤,治春夏发热有汗,脉微弱,恶风寒者。恶风甚,加桂枝。又用川芎、苍术、羌活等分,名川芎汤;以代麻黄汤,治秋冬发热无汗,恶风寒者。恶寒甚,加麻黄。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黄芪一两(炙)、防风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八分,随时服亦可。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日玉屏风。一方有白术者,名白术防风汤。《时方妙用》伤寒门。以自汗为伤风,盗汗为少阳症。其余杂病。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然阴阳互为其根,自汗亦有阴虚者,盗汗亦阳虚者。宜辨而治之。一自汗发热,为前此伤风医不得法所致,宜玉屏风散。

    陈修园《时方歌括》:玉屏风散主诸风。止汗先求通。(风伤卫则汗自出。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以二药同行走表,令微似汗,其风邪从微汗而解,则卫无邪扰,汗不再出矣)。发在芪防(黄芪、防风,时医误认为止汗之品,害人无算)。收在术(表风得黄芪防风而解。则外无所扰矣。脏气得白术而安,则内有所据矣)。热除(风属阳邪阳则为热)湿去(太阳为湿土。湿热交蒸则为自汗发热之症)主中宫(白术补中宫上气。故能止汗除热。防风黄芪白术各等分为末。酒调服)。陈修园曰:以黄芪为固表药,千古贻误。前贤用之不应。所以有汗能止,无汗能发,骑墙之说。及庸辈有炙用能止,生用能发之分也。神农本经俱在,奈何舍而不读也。余于本条小注甚详,细心体认,如拨云见日,明者自知。……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