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 图书编号:20415803
 
《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作者:庞保珍,赵焕云 编著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1
ISBN:9787509121627 定价: 39.00元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三篇16章。上篇简要介绍了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经典理论著作的主要内容;中篇和下篇分别系统论述了不孕不育的中医发病机制、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其中的方药大多是作者30余年从事不孕不育临床工作与研究的经验总结,立方遣药平允而无偏颇,疗效显著。现代研究进展部分介绍了国内许多著名中医学家治疗不孕不育的宝贵经验。本书的特点是突出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部临床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可供中医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专业科研人员和不孕不育的患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庞保珍,男,1958出生,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人。现任聊城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男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委员、聊城市优秀中青年人才。精研于妇科、男科、性科学,尤其在诊治不孕不育上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师从多位名医,学验俱丰。主编与参编著作5部,发表中医论文180多篇;获国家级、地市级优秀学术.科技成果奖10余项。研制出治疗不孕不育的一系列中医效方,因疗效较好受到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的好评。其名字与业绩已载入国际和国内名医大词典。

    目录

    上篇 中医经典名著求嗣探析

    第1章概述

    第一节中医求嗣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完善过程与理论形成

    第2章《内经》有关不孕症的论述

    第一节女性生殖生理

    一、女性生殖器官

    二、女性生理

    三、女性受孕机制

    第二节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三节诊法与治则

    一、诊断特点与方法

    二、治疗原则

    第四节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第五节倡治未病,优生优育

    第3章《傅青主女科》的学术地位

    第一节学术思想与诊疗特色

    一、突出主证,论病审证求因

    二、肾、肝、脾三脏并立,补肾为要-

    三、运用五行理论,协调脏腑、顾护精血

    第二节《傅青主女科·种子》白话解

    一、身瘦不孕

    二、胸满不思食不孕

    三、下部冰冷不孕

    四、胸满少食不孕

    五、少腹急迫不孕

    六、嫉妒不孕

    七、肥胖不孕

    八、骨蒸夜热不孕

    九、腰酸腹胀不孕

    十、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

    第三节傅青主“种子十方”临床应用体会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与效果

    三、临床体会

    第4章《竹林寺女科二种》简介

    第一节《宁坤秘笈》“种子”学说

    一、月经规则,易于受孕

    二、倡导温补,反对过热

    三、观察经色,区别用药

    四、“种子”专方

    第二节《竹林寺女科证治》求嗣初探

    一、理论要点

    二、治疗用方

    中篇 不孕症

    第5章概论

    第一节不孕症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二、分类

    第二节不孕症的中医诊断

    一、四诊要点

    二、辨证要点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第6章排卵障碍

    第7章输卵和因素

    第8章子宫因素

    第9章宫颈因素

    第10章外阴、阴道因素

    第11章其他因素

    第12章优生

    下篇不育症

    第13章概述

    第14章精液异常

    第15章性功能障碍

    第16章其他因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中医经典名著求嗣手探析

    第1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医求嗣起源与发展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医医籍历史悠久,浩如烟海,其中有关男性不育、女性不孕的内容非常丰富。

    不孕不育症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存在,它影响着种族繁衍,家庭和睦。在我国最早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字中,已有相当丰富的关于生育方面的记载。甲骨文的卜辞中,也有不少是卜是否有子。

    萌芽于殷周的《易经》中就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关于人类生命起源的论述,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繁衍的奥秘。书中的“妇三岁不孕”、“妇孕不育”等记载,是“不孕”“不育”的最早文字记载。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的《山海经》中,已经出现与生育有关的药物记载,如其中《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二十里,日蟠冢之山,……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日瞢蓉,食之使人无子。”《中山经》云:“又东十里,日青要之山,……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又说:“又东二十里,日苦山。……其上有木焉,名日黄棘,黄华而员(圆)叶,服之不字。”可反映当时人们对不孕不育的认识。因此,对药物中有“宜子”和“使人无子“服之不字”的告诫。以上数种药物,究竟为何物,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但据此却可以推之当时已对“种子”和“绝育”的药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亦是世界有关“求嗣”的最早记载。

    周代,对孕育的认识更有进步,在《礼记》中有“取妻不同姓”,据《春秋公羊传注疏》说:“礼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为同宗共祖乱人伦,与禽兽无别”,只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提出,而不是从医学优生方面考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4年)》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因古代生产力低下,常是聚族而居,故同姓之人多有亲缘关系,而男女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繁衍昌盛。这种优生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它比著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这一科学事实要早2500多年。《公羊传·哀公十二年(公元前557年)》指出“讳娶同姓”,说明当时对血缘近亲婚配所带的遗传性疾病及对子孙繁衍的障碍已有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