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医学 > 临床医学 > 眼科学 图书编号:43757
 
眼科学》
作者:王宁利,张铁民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1
ISBN:9787811164725 定价:20.00元
     内容简介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培养助理医师的学校,广大教师和学生希望能有一套适用这一层次医学教育的教材。过去用的医学专科教育的教材,不少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给教与学带来困难。

    为了进一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大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专科医学教育的质量,2007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有关学校的老师编写第三版临床医学专业和第二版护理专业教材。为此,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以推动教材建设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其适用性。本版教材本着“理论够用,结合实践,指导自学”的原则,力求语言流畅,叙述清晰,图文并茂,利于教学。同时参考了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未来职业实践的要求。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眼球

    第二节 视路

    第三节 眼附属器

    第四节 眼的血液供应

    第五节 眼的神经支配

    第二章 眼的解剖和生理

    第一节 视功能检查

    第二节 眼科一般检查

    第三节 眼科特殊检查

    第四章 眼睑疾病

    第一节 睑腺炎

    第二节 睑板腺囊肿

    第三节 睑缘炎

    第四节 睑内翻与倒睫

    第五节 睑外翻

    第六节 上睑下垂

    第七节 眼睑肿瘤

    第五章 泪器疾病

    第一节 泪器炎性病

    第二节 泪腺肿瘤

    第六章 结膜疾病

    第一节 沙眼

    第二节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第三节 病毒性结膜炎

    第四节 过敏性结膜炎

    第五节 干眼症

    第六节 翼状胬肉

    第七章 角膜病

    第一节 角腊炎概述

    第二节 细菌性角膜炎

    第三节 真菌性角膜炎

    第四节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第五节 角膜基质炎

    第六节 角膜老年环

    第七节 角结膜皮样瘤

    第八章 巩膜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表层巩膜炎

    第三节 巩膜炎

    第九章 葡萄膜疾病

    第十章 青光眼

    第十一章 白内障

    第十二章 玻璃体

    第十三章 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

    第十四章 眼眶病

    第十五章 眼屈光及调节

    第十六章 斜视弱视

    第十七章 眼外伤

    第十八章 眼与全身病

    第十九章 防盲治盲

    附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眼科学(ophthalmology)是研究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属器、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眼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90%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眼获得的。同时视器与全身其他系统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眼部的症状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一种表现,同时眼部疾病又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基于视觉器官的特点、功能的复杂性及疾病的检查、诊断方法的特殊性,眼科学早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

    眼科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武丁时代已有“疾目”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眼病及治疗方法。到了隋唐时期,眼科有了专著《龙树眼论》,可惜已经失传,现存的《秘传龙木总论》为宋代刘皓所著,内容详实,有金针拨障术等记载。自宋朝眼科开始独立分科,并发明了眼镜。元代倪维德著《元机启微》将眼病按病因分类,使我国眼科有了系统的理论根据。明清时期的《本草纲目》、《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等书籍内容更为丰富,对眼病的防治和眼病的用药都做了详尽的描述。

    现代眼科学源于西方医学的发展,17世纪认识了眼的屈光成像,1851年,德国的Helmholtz发明了检眼镜,在活体上即可观察视网膜及视网膜的血管和神经,是现代眼科学起点的标志。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眼科领域在新器械、新材料、新技术、新药品等方面也随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诸如:裂隙灯显微镜、眼压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眼电生理、激光眼科临床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超声生物显微镜、玻璃体切割及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代眼科学是在19世纪从西方传人我国的,我国第一位眼科医师关阿铎,任职于广州博济医院。1923年,李清茂教授翻译出版了《梅氏眼科学》,首次用中文介绍现代眼科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眼科学获得了真正的发展,著名眼科专家毕华德、林文秉、周诚浒、高文翰、陈耀真、罗宗贤、石增荣、郭秉宽、毛文书、张晓楼等,积极地开展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眼科医生。1950年全国眼科学会进行重组,创办了《中华眼科杂志》。1955年我国学者汤飞凡和张晓楼首次成功分离和培养了沙眼衣原体,受到国际眼科界的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眼科界出版了大量书刊,院校开设眼科课程,各级医院设立眼科专科,拥有大批的眼科专业医师,对我国的眼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在防盲治盲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开展大规模的白内障复明工程,使很多贫困患者得到免费治疗。

    随着国内外眼科学术界的广泛交流,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和研发,使我国眼科学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逐步与国际接轨。有关视觉器官的基础研究,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在眼科领域取得很大进步。眼科学临床专业细化,成立了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与视网膜疾病等十几个专业学组,使我国的眼病研究和治疗的总体水平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