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精神病 心理病学 图书编号:20408085
 
《心理治疗:操作与会谈》
作者:曾文星 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1
ISBN:9787811161885 定价: 35.00元
        内容推荐

    这是《曾文星教授心理治疗丛书》的第四本,主要重心是说明会谈的要领,并讨论心理治疗的实际操作。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心理治疗的会谈操作。论述了心理治疗如何选择适当的病人,如何开始治疗上的会谈,并如何建立适合而有用的医患关系。接着,连贯性地讨论与解释:会谈的基本原则、方式、目的、技术、要领,以及如何进行病情解析,如何做心理诊断。也附带地讨论与会谈有关的具体事项和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心理治疗操作的各个阶段,包括:如何根据病情解析选择治疗上的策略及辅导的模式,按阶段进行治疗工作,处理特别的问题,评价治疗的效果,并如何结束辅导过程。第三部分是整体性的各种案例,就辅导对象的病情做有关心理治疗操作上的综合性说明与讨论。这些例子较为详细,每例都大致按:个案的选择、问题的了解与解析、医患关系的建立、会谈的进行、治疗上的操作与进行、特殊问题的处理、辅导的结果与结束等项目分别做了解释与讨论。这样就实际个案进行了重复性地讨论并说明。

    作者简介

    曾文星台湾省 台南人台湾大学医学院医科毕业台湾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专科训练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进修美国精神医学会资深院士曾任:台湾大学医学院精神科讲师 美国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研究学者 世界精神医学会文化精神医

    目录

    第一部 心理治疗的会谈操作

    第一章 如何选择适当病人而施予心理辅导

    第二章 如何开始:了解主诉。并说明辅导的性质与规约

    第三章 如何与病人建立初步的关系

    第四章 如何进行会谈:技巧上的基本考虑

    第五章 如何引导会谈的进行:各种目的与课题

    第六章 如何随不同对象而调节与更改会谈的方式

    第七章 进行会谈的各种技术与要点

    第八章 如何依靠会谈而进行心理诊断与病情解析

    第九章 施行会谈时要注意的各种具体事项

    第二部 心理治疗的治疗操作

    第十章 如何决定治疗的策略与方向

    第十一章 随治疗模式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会谈形式与治疗方法

    第十二章 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而进行辅导的模式

    第十三章 如何随辅导的过程与阶段而进行治疗

    第十四章 如何处理治疗上的特殊情况与问题

    第十五章 如何判断治疗的效果

    第十六章 如何准备辅导的结束

    第三部 个案实例:进行治疗操作的整体性说明与讨论

    第十七章 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操作

    第十八章 神经症患者的治疗操作

    第十九章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操作

    第二十章 成人心理问题的治疗操作

    结语与建议

    按类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如何选择适当病人而施予心理辅导

    问题的表现:躯体与心理层次的问题

    谈到心情上的问题,有一样事情还值得澄清的是:关于“躯体”与“心理”问题的区别与相关事情。我们的心理反应,特别是牵涉到心情的事情,都会有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反应。譬如:心里感到紧张,心脏就跳得砰砰的,心率加快;心里烦恼或着急,头部肌肉就紧张而头疼;心情不好感到抑郁,食欲就差,这些都是我们都熟悉的事情,是心身一起反应的“心理与生理”的自然现象。但是针对这样心身的总体性反应,有些人会比较注意心理层次的情况而诉苦:如紧张、担心、烦恼或抑郁等,可是有些人却比较注重躯体的不适,如:心虚、心跳、头胀、头疼、胃口差、腰酸、背疼等等。

    至于为何注意心情的描述或躯体的不适,有各种的理由。年龄小时,认知能力还不很发达,不会描述心理的情形,就只会诉说躯体如何不舒服。功课没做好,心里害怕上学校会被老师惩罚,就只会向父母诉自己肚子疼;父母吵架,心里害怕就只会哭,并不想吃饭,这是我们熟悉的一般现象。我们看到孩子说肚子不舒服,胃口不好,除了想是否有何躯体性的毛病以外,也得考虑是否心情不好。有些孩子知道自己向父母说肚子疼,就可以免上学,还可以留在家里看电视,还受母亲的特别照顾,就学会常说身体不好来表达自己想多获得母亲关照的情况,无形中被鼓励养成“疑病症”的趋势与习惯,遇到困难就只会诉说躯体的不适。当然我们也知道,有“转化症”趋向的,遭遇挫折就以躯体的运动系统或知觉系统突然发生功能性障碍,而依靠这样转化的躯体症状的发生而处理无法招架的心理困难。

    除了这些疾病性取向以外,还有社会与文化上的因素。假如,我们不好意思拒绝人家的邀请,就用“最近太忙”的理由,来婉转拒绝,是文化上的礼貌性习惯。了解的人就知道对方是客套性的在拒绝,也不会再去追究。有些人觉得向医师描述自己心情不好,抑郁或焦虑,好似是在暴露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也就改而说最近胃口不好,心总是跳得很厉害,通过身体不适的“理由”来适当的诉说自己的不适。有经验的治疗者就可以马上帮助病人通过身体的情况,协助病人去面对自己所遭遇的心情问题,而不要过分去追究到底心脏如何不好,胃有何生理上的毛病等等。

    有些病人觉得既然来看“医师”,就得首先讲身体如何不适(是被文化习俗所塑造的求医行为的表现),然后才慢慢地打开话匣子,谈内心里的话。有经验的治疗者,就要懂得这样的道理,帮助病人尽早去谈论其的心理困难问题,而不要停滞于躯体性的诉病阶段。

    可是,有时很相反的,有些病人一来看心理治疗的医师,一开口就说自己有心理上的情结,如很痛恨自己的父母,有亲子情结,也缺乏安全感,自我认识很模糊,对人生的意义不清楚等等,好似很会提出“心理性”的主诉,而对这样的病人需要注意。因为这可能是病人从电影或小说或心理卫生的书籍里,学到如何看心理的医师,照着一套方式模仿而提出这些好似是很有“心理病识”的问题;可是一追究却发现并不如此。有时是患精神分裂病的病人,提出这些哲学性的心理问题也说不定。

    总之,病人在开始时,如何提出他们的主诉,要能以动态性的眼光去透视与了解,要考虑是否是文化上诉病的习惯表现,是否是个性与病情的表现,是否是受年龄或知识水准的影响等等,而要能超越这些因素去考虑与了解,病人所面对的是否主要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是否可以经过心理学的途径来协助病人去面对与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