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保健/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 图书编号:2040085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作者:张丽宏 ,赵阿勐 主编
出版社: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1
ISBN:9787810608534 定价: 29.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从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新生适应、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挫折、网络心理、生涯规划、爱情与性、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等方面阐述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着重分析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介绍了调适的方法和途径。本书力求从发展的视角看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效地突出教学用书与自我教育读本的双重功效,使其成为广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益的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本书由长期从事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的教学和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的教师编写。全书共12章,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自我意识塑造和大学新生的心理转型,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调整情绪和人际关系,以及互联网恋爱和求职中的心理应对和相应心理减压、疏导等问题。

    本书适于各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文、理科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中专学生)和社会青年阅读,既可被选作正式教材,也可作为辅助读物。

    目录

    第1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受益终生的教育

    第1节 心理健康及其意义

    第2节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3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4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2章 自我意识——完善人生的前提

    第1节 自我意识概述

    第2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3节 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第3章 大学新生的适应——心理转型的重要时期

    第1节 大学新生适应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2节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3节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第4章 学习——成才的基础

    第1节 学习与用脑卫生

    第2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第3节 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第5章 情绪——健康的基石

    第1节 情绪概述

    第2节 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第3节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第4节 大学生的良好情绪与培养

    第6章 人际关系——成功的阶梯

    第1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2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调适

    第3节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第7章 互联网——与时俱进的利器

    第1节 互联网与大学生

    第2节 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

    第8章 恋爱与性——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1节 大学生的爱情与婚恋观

    第2节 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第3节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

    第9章 职业生涯规划——新的历史征程

    第1节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第2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第3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

    第4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

    第10章 心理压力——生存的困扰

    第1节 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第2节 心理压力的危害及其调节

    第3节 自杀及其预防

    第11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发展的阻碍

    第1节 大学生心理障碍概述

    第2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第3节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第12章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第1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概述

    第2节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

    第3节 自我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受益终生的教育

    第1节心理健康及其意义

    一、健康内涵

    (一)健康的含义及演化

    健康是人类珍贵的资源和财富;是驶向人生航标的载体;是驱动事业成功的能源;是修德立业的根本;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权利。因此,对健康的追求和张扬,毫无疑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永久的时尚。那么,什么是健康呢?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持自身的生存。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随之而产生。但长期以来,人们单纯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对心理或精神的健康却很少了解。如20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予健康的定义是“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另外,在我国《辞海》(1989年版)中,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验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实际上,人不仅是生物人,还是社会人,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除了生理活动之外,人还有心理活动。近20多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使人们得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把握人乃至疾病和健康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提出下述定义:“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健康。”这是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系统的定义。

    另外,WHO还规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以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或疲劳。

    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积极用脑,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抵御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由这10条标准可以看出,健康并非单纯是指身体无病,而且是指有强壮的体魄、完善的神经、清晰的思维、正常的心理、充沛的精力、完好的抵抗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较好的文化素养。

    1990年,WHO在对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就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