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 图书编号:20399453
 
《李秀林中风证治》
作者:李连章 主编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1
ISBN:9787509121467 定价: 25.00元
        内容推荐

    医案是名老中医诊治疾病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体现,是名老中医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在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不断完善整理名老中医的医案医籍,对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不断丰富中医学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李连章系李秀林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自幼随父侍诊,近年在整理收集李秀林教授的临床验案的基础上,编著《李秀林中风证治》一书,该书在验案收集上尽力做到抓住共性,拓展思路,言之有物,言之可信,便于掌握,重在突出临床疗效,共整理收集李秀林教授的临床验案近百例;同时又摘录李秀林教授关于中风病的理论探讨和学习笔记中有关历代医家的名言名录。

    作者简介

    李连章。男,1963年6月出生,1985年大学毕业,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急诊学科带头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系李秀林教授之子及其学术继承人,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善用经方,擅长用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先后发表国家级论文21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5部,获得省科技成果奖3项,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河南省急诊医学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院管理协会急救中心管理分会常务委员,获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第一章 中风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病理

    (一)阴阳失衡,偏盛偏衰

    (二)情志所伤,火盛神昏

    (三)饮食所伤,痰蒙清窍

    (四)内伤积损,髓海空虚

    (五)正虚邪中,经络受损

    二、证候分析

    (一)昏迷

    (二)口角歪斜

    (三)半身不遂

    (四)大小便失禁

    三、中风用药十法

    (一)平肝息风

    (二)镇肝潜阳

    (三)醒脑开窍

    (四)清凉止血

    (五)豁痰化浊

    (六)通腑泻浊

    (七)益气固脱

    (八)通经活络

    (九)滋补肝肾

    (十)活血化瘀

    第二节 辨证施治

    一、中脏类

    (一)阳闭证

    (二)阴闭证

    (三)脱证

    二、中腑类

    (一)气滞血瘀型

    (二)血虚生风型

    (三)痰滞脉络型

    三、中血脉类

    (一)血虚痹阻型

    (二)血瘀闭塞型

    四、中经络类

    (一)中经络I型

    (二)中经络Ⅱ型

    五、失语

    第三节 临床鉴别

    一、症状鉴别

    二、舌质、舌苔辨证

    第二章 眩晕

    第一节 概述

    一、发病病机

    二、病因病理

    (一)阴虚为本,阳亢为标

    (二)奇经八脉的冲、任二脉与肝肾之阴阳的关系

    (三)情志变化七情所伤,肝阳上亢

    (四)气血虚,营卫不和

    (五)醇酒厚味,痰阻脉络

    (六)痰湿中阻,水邪为患……

    第三章杂病医案

    附录A古代医家关于中风文献选录

    附录B中医名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中风

    第一节 概述

    中风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失语等为主要特征。由于本病来势较快,病情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而数变。所以,古代医家把这类病称为“中风”。

    风邪由阴阳之气变化而来。气的变化产生于物质的变化,物质有两极,气有阴阳。阴者为血,阳者为气。人体脏腑合阴阳之道,阴阳是脏腑功能的属性。脏腑是产生气血的功能器官,气血是营养脏腑功能器官的物质。阴阳和合则气化如常,阴阳不合则气化失常;气化如常则正气盛而邪气衰,气化失常则邪气盛而正气衰,盛衰之极,灾害乃至,灾害者病邪之发。

    血为阴,气为阳。清阳之气出上窍,浊阴之气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上奉于脑则耳目聪明,浊阴走五脏则脏腑功能活动正常,肢体灵活敏捷。如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脏腑失养,脏腑功能失常则气血不和,阴阳失衡。阴阳失衡,窍道滞涩,脑络失养,神明无主,则十二官危,发为大厥。

    此厥之发,有虚有实。虚者系指气血,精气之虚;实者系指邪气之壅实。虚者应补,实者当泻。根据临床实践体会,此厥病虚中有实,治以补中有泻,实中有虚,治宜泻中有补。总之,必须调阴阳,使之平衡;理气血,使之冲和而无虚,养脏腑之亏损,通经脉、窍道之滞涩,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