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医学 > 特种医学 民族医学 图书编号:43369
 
《行为医学(第二版)》
作者:杨德森 主审,李凌江 主编,郝伟,黄炽荣,肖水源 副主编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1
ISBN:9787535750778 定价:3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从总论、损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常见的行为障碍、治疗方法四大部分中各择其重要的内容予以介绍,具体包括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功能性身体障碍与心身疾病自杀行为和暴力攻击行为、认知行为治疗的起源与发展等,对读者了解行为医学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行为医学

    一、行为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行为医学的大体框架

    第二节 行为的基本特征与行为障碍的分类

    一、行为的基本特征

    二、行为障碍的分类与特征

    第三节 行为医学研究中的知情同意

    一、知情同意的基本要素

    二、精神或行为障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三、涉及儿童的研究

    第二章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动物学起源

    一、摄食与觅食行为

    二、性行为

    三、抚幼行为

    四、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

    五、探究与追求刺激行为

    六、社群行为

    七、利他行为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遗传学基础

    一、进化与自然选择

    二、基因、基因型变异与行为

    第三节 脑可塑性、应激与行为的生物适应性

    一、发育期应激对发育可塑性的影响及疾病易感性

    二、应激相关精神病理的脑可塑性机制

    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心理活动的定义

    二、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三、心理活动的特征

    第二节 个性的形成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性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应激、应付与心理控制感

    一、应激与应激原

    二、应激的心理应付方式与防御机制

    三、心理控制感

    第四章 人类行为的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目的

    三、社会化的场所

    四、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种类

    第五章 行为的动物实验方

    第一节 动物行为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条件反射

    二、奖励与惩罚

    第二节 动物实验的伦理与操作规范

    一、动物实验伦理

    二、实验操作规范

    第三节 实验设计原理

    一、设计的艺术

    二、生物学统计

    三、行为学动物实验观测的一般指标

    第四节 学习记忆和痴呆症模型

    一、记忆的分类

    二、空间记忆模型

    三、工作记忆模型

    四、非陈述性记忆动物模型

    第五节 精神疾病模型

    一、抑郁症模型……

    第六章 人类行为障碍的评估与诊断方法

    第二篇 应激与应激相关障碍

    第七章 精神应激的致病机制

    第八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九章 神经症

    第十章 功能性身体障碍与心身疾病

    第三篇 适应不良行为

    第十一章 进食行为及其障碍

    第十二章 性行为及其障碍

    第十三章 自杀行为和暴力攻击行为

    第十四章 成瘾行为

    第十五章 迷信与神秘行为

    第十六章 儿童青少年常见行为障碍

    第四篇 行为医学中的治疗学

    第十七章 认知行为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第十八章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证医学中的地位

    第十九章 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第二十章 几种重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技术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行为医学

    顾名思义,行为医学就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既然属于医学的范畴,显然行为医学所涉及的只是与健康或疾病相关的行为,包括这些行为产生的机制、损害健康的途径以及防治这些行为后果的知识与方法。本书所提及的行为都是局限在这一概念之内的。本节从行为医学的起源、行为医学的大体框架、行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作一简介,让读者开门见山对行为医学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一、行为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人口平均寿命增加,使威胁人类生命与消耗医药资源最大的几种疾病已经不是自然疫源所致的传染病或营养不良寄生虫病等,而是与社会心理因素、人类生活方式、人类自身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意外事故、抑郁症等。这些疾病都不与生物学致病因素直接相关,而与精神应激、过劳、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不良(如进食过多特别是高脂高盐饮食、体力活动过少或过多、吸烟酗酒)有关。疾病谱的变迁与这些慢性疾病对医药资源的大量消耗,迫使人们开始重视自身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也开始重新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发生与健康损害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流行病学等相关学科的高度发展,为向医学的渗透也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与方法,人们对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逐渐开始认同。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觉得虚弱,而是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WH0,1948)。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原来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虽然这种转变的过程相当缓慢与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