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内科学 图书编号:46184
 
《带你读懂《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作者:蔡晧东 编著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ISBN:9787506737081 定价:2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专家蔡皓东、马秀云共同编写的解读《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简称《指南》)的科普读物。其层次、结构与《指南》完全同步,编写形式采用《指南》原文与解读对照,目的是帮助慢性乙肝患者领悟《指南》精神,真正读通、看懂《指南》,以便于更好地防治乙肝。书中除了完整地解读《指南》内容以外,还表达了少数与《指南》不太一致的个人看法,并收入一些尚未写进《指南》的乙肝新进展。具有内容系统、全面、新颖、通俗易懂,原文与解读完全对照等特点,是广大乙肝患者的良师益友。

     目录

    一、病原学

    1.乙肝病毒简介

    2.谈谈乙肝五项和乙肝的“大三阳”、“小三阳

    3.漫话乙肝病毒的复制和cccDNA

    4.乙肝病毒常会出现哪些变异

    5.乙肝病毒的八大“民族”

    6.乙肝病毒为什么容易变异

    7.乙肝病毒的消毒

    二、流行病学

    8.乙肝在全球流行和传播的情况

    9.什么是乙肝病毒的血清型

    10.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11.如何与乙肝病毒感染者相处

    三、自然史

    12.感染了乙肝病毒后疾病是如何发展的

    13.成年期与幼儿期感染乙肝病毒有什么不同

    14.乙肝病毒免疫逃避的第四期——“假小三阳”

    15.什么是e抗原血清学转换

    16.影响慢性乙肝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7.慢性乙肝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18.乙肝病毒感染者一定会得肝癌

    19.慢性乙肝能自然转阴吗

    四、预防

    20.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型肝炎

    21.什么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22.乙肝疫苗接种的方法

    23.接种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怎么办

    24.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力可维持多久

    25.乙肝疫苗能预防其他病毒性肝炎

    26.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27.谈一谈乙型肝炎的父婴传播

    28.如何预防经血传播乙型肝炎

    29.如何看待乙型肝炎的性传播

    30.什么是“意外暴露”乙肝病毒

    31.医生为什么要填写乙肝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卡

    32.为什么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

    33.转氨酶升高或有黄疸的乙肝患者传染性更强吗

    34.不要过高估计“大三阳”和HBVDNA阳性者的传染性

    35.乙型肝炎的传染性与艾滋病没有可比性

    五、临床诊断

    36.什么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37.什么是慢性乙型肝炎

    38.慢性乙肝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

    39.什么是肝硬化

    40.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41.什么是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六、实验室检查

    42.谈谈肝功能检测中的“酶”

    43.有黄疸就是肝炎吗

    44.肝病与凝血有什么关系

    45.如何看待A/G比值

    46.甲胎蛋白与肝细胞癌

    47.别把肝纤维化四项检测当成肝硬化的特异性检查

    48.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49.乙肝病毒感染者为什么要进行丁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50.为什么要检测乙肝病毒DNA

    51.什么人需要进行乙肝病毒变异株的检测

    七、影像学诊断

    52.肝炎患者为什么要进行B超检查

    53.如何看懂B超报告单

    54.什么时候需要进行肝脏CT和磁共振检查

    八、病理学诊断

    55.肝穿刺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诊治中的意义

    56.如何进行肝穿刺

    57.什么是乙肝病毒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58.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如何分级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59.乙肝治疗为什么那么难

    60.乙肝治疗进展30年回顾

    十、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61.《指南》中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是如何确定的

    62.乙肝抗病毒治疗一定要看ALT的高低吗

    63.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认识上的误区

    十一、抗病毒治疗应答

    64.什么是治疗应答

    65.什么是病毒学应答

    66.什么是血清学应答

    67.什么是生化学应答

    68.什么是组织学应答

    69.时间顺序应答有什么意义

    70.为什么要进行联合应答的评价

    十二 干扰素治疗

    71.浅谈干扰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72.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

    73.什么是干扰素的后续作用

    74.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75.干扰素治疗期间应注意哪些问题

    76.如何对待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77.如何选择干扰素

    78.哪些患者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三、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79.抗乙肝病毒的核苷(酸)类似物是如何发现和发展的

    80.哪些病人适合使用拉米夫定治疗

    81.如何使用拉米夫定

    82.如何认识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变异

    83.从病毒变异到临床耐药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

    84.拉米夫定停药后反弹与药物成瘾不同

    85.阿德福韦和阿德福韦酯一样吗

    86.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有什么不同

    87.谈谈阿德福韦酯的潜在肾毒性

    88.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哪些优势

    89.如何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

    90.谈谈替比夫定和其他核苷类药物

    91.为什么病人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要做许多检查

    92.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应该如何监测和随访

    93.治疗无效的病人怎么办

    94.如何预防抗病毒治疗中的病毒变异

    十四、免疫调节治疗

    95.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慢性乙肝有效吗

    96.胸腺肽a-1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吗

    十五、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

    97.中药能抗乙肝病毒吗

    98.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另有出路

    十六、关于联合治疗

    99.为什么不推荐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00.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的研究近况

    101.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出现病毒学反弹的原因

    102.不要盲目联合用药

    103.对序贯治疗的一些看法

    十七、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104.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治疗吗

    105.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穿刺检查的一点看法

    106.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在治疗上有什么不同

    107.《指南》中至少1年的疗程已发生了改变

    108.为什么肝硬化患者不能轻易停用抗病毒药物

    109.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与慢性肝炎患者有什么不同

    110.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晚不晚

    111.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为什么需要知情同意

    112.化疗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要用拉米夫定治疗

    113.肝移植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治疗能得到哪些益处

    114.普通干扰素无效者是否能改用长效干扰素治疗

    115.什么是干扰素的“强化治疗”

    116.乙肝病毒耐药后对病人会产生哪些影响

    117.什么是抗病毒药物“停药后肝炎”

    118.儿童乙肝患者应该如何治疗

    119.育龄期妇女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

    十八、抗炎保肝治疗

    120.什么是“保肝药”

    121.服用联苯双酯和双环醇治疗的病人应注意哪些问题

    122.抗病毒治疗和“抗炎保肝”治疗哪个更重要

    123.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服用“保肝药”

    十九、抗纤维化治疗

    124.肝纤维化≠肝硬化

    125.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126.为什么说:“抗病毒治疗是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

    127.哪些中药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二十、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和流程

    128.为什么要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抗病毒药物治疗

    129.《指南》中抗病毒治疗流程与国外治疗流程的比较

    二十一、患者随访

    130.抗病毒治疗结束后患者应该怎样复查

    13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何预防肝癌

    132.肝硬化患者应进行哪些检查

    结束语

     书摘插图

    一、病原学

    1.乙肝病毒简介

    乙肝病毒是1965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的。当时的科学家布鲁伯格和阿尔特在进行血清特殊遗传蛋白质的研究中,偶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有一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某物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的神秘蛋白质,他们将这种蛋白质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抗原与输血后肝炎有关。这就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第一种乙肝病毒抗原成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发现表面抗原后,对乙肝病毒的研究势如破竹,病毒的其他部分很快被发现了: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发现了病毒由外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1972年,认识到乙肝e抗原(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感染性有关;确定了这种病毒属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但人们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又碰到了困难,因为乙肝病毒只能感染猴子、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用这些动物做实验花费太昂贵了。几年后,人们在解剖一群捕获来的土拨鼠时,发现这群动物的肝脏也会发生慢性肝炎和肝癌。于是就对这些动物的血清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土拨鼠肝炎病毒,其形态与乙肝病毒几乎无法区别。以后,地松鼠肝炎病毒、鸭乙肝病毒也相继被发现。人们把这类专门爱感染人或动物肝脏、形态和特性相似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统一归类为“嗜肝DNA病毒科”,乙肝病毒成了该病毒科的“老大”。

    乙肝病毒颗粒由外膜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是直径42nm(纳米)的球形,病毒的外膜厚7nm(纳米),由蛋白质和膜脂质组成,称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病毒的中心部分直径约28nm(纳米),为病毒的核心,其中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内核中心含有病毒基因(DNA)和DNA聚合酶,病毒基因组中的核酸长度约3200个碱基对(3.2kb)。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病毒,感染了全世界近20亿人口,并使得3.5亿人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