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医院管理 图书编号:20317634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研究》
作者:方鹏骞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1
ISBN:9787030216373 定价: 38.00元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贫困状况全面审视,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的设想和方案。

    本书从反健康贫困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模式;在方法学上,采取归纳与抽象的理论分析研究和现场数据信息与观察的实证分析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医疗救助内部运作机制有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建立相关模型。

    本书提出了针对贫困人口健康保障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治理结构”理论,通过在农村贫困地区进行现场抽样调查,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对医疗救助计划的筹资方式、资金使用方向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贫困人口健康保障领域的不同层面构建典型范例,为在其他贫困地区推行医疗救助政策提供诱导作用。

    本书对我国农村健康政策的目标选择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详实的数据资料,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健康贫困状况与健康环境进行分析,提出减缓或消除健康贫困的理论层次和战略思路;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方案的设计程序和医疗救助服务范围和补偿比例进行了系统评价,并运用现场收集的数据资料,对目标人群支出总费用与医疗救助基金总量进行模拟测算;运用人口统计分析方法,对医疗救助服务利用以及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简介

    方鹏骞,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卫生项目管理培训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卫生政策领域博士后研究。多年来从事卫生资源管理、医院管理、卫生政策以及人口与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在国内居领先水平,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主编和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专著多部。

    目录

    序1

    序2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健康服务的公平与效率——不可避免的抉择

    第二节 贫困及其成因分析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回顾与评述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

    第三节 贫困人口健康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与医疗救助

    第四节 贫困人口健康筹资实践: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医疗救助扶贫项目试点

    第三章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数据评估

    第三节 分析方法

    第四章 贫困人口健康保障体系运作机制分析

    第一节 农村健康贫困状况以及反健康贫困战略分析

    第二节 贫困人口健康筹资机制的治理结构与制度创新0

    第三节 建立贫困人口健康保障——医疗救助体系的必要与责任

    第五章 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目标群体

    第一节 目标群体的思考

    第二节 目标群体的范围与规模估算

    第六章 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 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方案的设计程序

    第二节 基本服务范围

    第三节 可行性分析与评估

    第七章 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机制与管理

    第一节 筹资体系与方式的选择:政府干预与社会资本

    第二节 医疗救助基金的筹资及测算

    第三节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监督机制

    第八章 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评价

    第一节 医疗救助服务利用与健康效果评价

    第二节 直接、间接和总体影响因素分析——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

    第三节 医疗救助基金运作的定性评估——选题小组评价

    第四节 调查对象对医疗救助扶贫观点的聚类分析

    第九章总结:研究成果与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在SAS软件中的实现:CALIS过程步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回顾与评述

    一、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在人类的多种需要中,摆脱贫困,战胜饥饿,求得温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才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只存在人们集体劳动,向自然界索取赖以生存的必需的生活资料,战胜饥饿和死亡的斗争。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劳动产品有了一定数量的剩余,出现了私人占有和剥削他人的现实条件,广大劳动者一方面与自然界做斗争,以索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一方面又要同剥削阶级进行反压迫、反饥饿、反贫困的斗争。

    (一)贫困理论的提出

    贫困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于1798年出版的《人口论》,在其第7章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限制;生活资料的增加,人口必增加;占优势的人口生殖力,为贫困及罪恶所抑压,致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按照他的说法,如果人口的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工人的人数就会超过劳动市场所需要的比例,引起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在马尔萨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并非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而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面、深刻分析基础上的,他认为过剩的人口不是同生产资料相比而成为绝对多余的人口,而是同资本积累变为过剩的。因此,失业与贫困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1899年,英国社会学家B.S.Rowntree对绝对贫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初级贫困即绝对贫困就是低于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的贫困状态,是勉强维持生存的标准而不是生活的标准,在计算这种贫困线时,运用的是最大限度节俭的原则。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对贫困理论的研究具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