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素质教育 图书编号:20282087
 
《不打不骂孩子60招》
作者:成墨初 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05418097 定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有效的教育激励孩子成功,良好的教育促成家庭幸福。良好的教育不是处罚,而是指导,你是否还相信不打不成器?60招新的亲子教育方法,提供家长更多的选择与孩子建立健康愉快的关系。

    本书向广大父母介绍了60招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新方法,其中包含避免与孩子冲突的技巧、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赏识和激励孩子的技巧等几个方面。能够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健康、愉快的关系,能够在关爱、尊敬、引导、教育和保护中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孩子。

    内容推荐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更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必须跟着变通。棍棒教育已经是落后时代的产物。如今的父母应该懂得: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以激励、赏识和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反而更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本书向广大父母介绍了60招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新方法,其中包含避免与孩子冲突的技巧、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赏识和激励孩子的技巧等几个方面。能够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健康、愉快的关系,能够在关爱、尊敬、引导、教育和保护中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孩子。

    目录

    引言 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

    第1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2招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

    第3招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第4招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第5招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第6招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

    第7招凡事都要与孩子商量

    第8招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第9招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第10招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第11招善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第12招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第13招尊重孩子的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14招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

    第15招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第16招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第17招尊重孩子的各种权利

    第18招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第19招尊重孩子的朋友

    第20招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21招永远别说伤害孩子的话

    第22招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个不停

    第23招“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第24招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25招用沟通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26招与孩子交流时多听少说

    第27招用温和的建议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28招不用权威的口吻指责孩子

    第29招从生活细节上体贴孩子

    第30招让孩子感觉到深深的爱

    第31招包容孩子的过失

    第32招宽容孩子的缺点

    第33招理解孩子的坏脾气

    第34招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

    第35招不将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第36招不扮演孩子的“监工”

    第37招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第38招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39招不把家变成死板的教室

    第40招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41招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

    第42招不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

    第43招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较劲

    第44招永远不对孩子进行体罚

    第45招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

    第46招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

    第47招及时夸奖孩子

    第48招对孩子进行合理奖惩

    第49招在他人面前赞扬孩子

    第50招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

    第51招肯定孩子的“叛逆”

    第52招不对孩子进行威胁

    第53招适时灵活地激励孩子

    第54招肯定和欣赏孩子的闪光点

    第55招不对孩子一味指责

    第56招不对孩子下否定的预言

    第57招不拿孩子和他人随便比较

    第58招多一些引导,少一点控制

    第59招用小纸条和孩子进行交流

    第60招不向孩子提苛刻条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招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名孟轲,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的农村。三岁时父亲逝世,家境贫寒,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

    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孩子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

    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都得益于这位母亲的教育,得益于她为孩子提供的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的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无一不是由父母教会孩子的。同样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也是由父母训练的。比如教孩子数数,学儿歌等。启蒙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恶劣的成长环境,往往就忽视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而良好的成长环境里,则会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帮助孩子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小小孩子映八十”。意思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孩子一生的作为。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可以看出,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所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成了千古美谈。而孩子诸多良好的习惯,如生活起居的习惯、饮食的习惯、学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等等,其养成过程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

    有首歌曲唱得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有的家庭的孩子因为失去父母的照顾,生活没有规律,连饮食都不及其他的孩子,结果长期的营养不良等问题往往影响了孩子身体的发育。由此可见,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父母来创造,孩子身体的健康,需要父母来照料。

    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

    恶劣的成长环境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会有所歪曲。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意识,也就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现在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几乎都能从他们成长的环境找到根源。或许缺乏管教,或许误交恶友,或许压力过大等等,无一不显示了良好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与迫切的。为此,每个父母都应当向孟子的母亲学习,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终生难以磨灭,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模仿性强,这个特点决定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为此,父母们应当向孟子的父母学习,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一是搞好夫妻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要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尽量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应少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建立起新型的民主的家庭关系。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

    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如关心时事形势、热爱科学、爱好音乐文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注重文化修养、语言文明等。对不文明的东西,父母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免疫力。在这些方面父母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树立端正、良好的家庭风气

    优良的家庭风气,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论理道德观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好风尚。

    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

    给孩子设立一个属于他们的小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和体会。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凭自己兴趣选择活动内容,积极愉快地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好伙伴共享愉快时光。

    第2招 做孩子人生成长的好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成长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自己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一个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一个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具体生活中,父母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榜样作用。一定要让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先做到。

    有一对夫妻经常抱怨他家的孩子“贪玩”、“淘气”、“不好好学习”。有一次,因为儿子考试两门功课不及格,夫妻就共同“收拾”孩子,打得孩子哇哇大哭。邻居实在忍不住了,就过去批评他们:“你们整天让孩子好好学习,你们好好学习了吗?你俩招集一群人打麻将,却让孩子做作业,他能做得下去吗?”尽管邻居言辞激烈,但他们夫妻俩一声没吭。从那以后,邻居再也没有听到他们打骂孩子了,他们家里麻将声也消失了。

    还有一个孩子跟妈妈一起坐公共汽车,孩子发现一个小偷在伸手掏别人的钱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在偷别人的钱包!”妈妈看了一眼偷钱的人,对孩子说:“别瞎说,那个叔叔跟人家闹着玩儿呢。”

    上述的那对夫妇知错就改,为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还不算晚,而那位母亲害怕小偷报复才这样说话,但把是非、善恶完全混淆了,对孩子将会形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每当听到父母抱怨孩子的时候,其实,父母应该先反问自己:让孩子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了吗?让孩子天天向上,我天天向上了吗?让孩子刻苦用功,我刻苦用功了吗?让孩子排前几名,我上学的时候排前几名了吗?让孩子必须有出息,我有出息了吗?让孩子遵纪守法,我遵纪守法了吗?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或者去做,那么,这样的教育能成功吗?

    一个孩子的学习态度如何,道德品行如何,与其父母的榜样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人说,在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爱学习,孩子就爱学习;父母爱劳动,孩子就爱劳动;父母乐于助人,孩子就乐于助人;父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孩子就能干出一番事业。这样的看法虽然有点太绝对化了,但却一定程度上证明: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美国教育家克莱尔曾说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成就”在此的第一要义在于成为孩子接受的、爱慕的、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业和生活其他方面的成就。

    要知道,善良可以造就善良,光明可以造就光明,友爱可以造就友爱,和平可以造就和平,同样,仇恨可以造就仇恨,消极可以造就消极,冷漠可以造就冷漠,自私可以造就自私。为了孩子们一生的幸福,让我们每个父母都来给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样,让孩子来学习吧。

    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造成影响。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因此孩子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孩子最早接触的主要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终身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深远。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父母给孩子做榜样,一般要把握下面三个原则: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孩子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孩子的参照。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孩子放任自流效果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

    父母要以身示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父母要说话算数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失信次数而递减。再者,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明智的父母都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的人生榜样。

    第3招 放下父母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旧社会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陈月的女儿16个月了,她长着一张圆圆的小脸蛋,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特别的圆,忽闪忽闪似乎会说话。和所有的母亲一样,自女儿呱呱落地以来,陈月在她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女儿一天天长大,她会笑了、会看了、会坐了、会翻了、会爬了、会走了……女儿的每一点每一滴进步都让陈月欣喜万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陈月深知“娇纵”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她爸爸总说孩子还小,什么事都由她。没办法,在家庭中陈月只有充当“黑脸”,平时对女儿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有一件事却让陈月改变了严格教育的态度。

    那天晚上十一点多了,劳累了一天的陈月真想酣然入睡,可女儿还在兴致勃勃地玩。陈月哄着她:“乖,咱们睡觉了。”孩子摇摇头,示意要玩玩具。陈月不由分说将她的衣裤脱掉,塞进被窝,孩子却哭闹着钻出了被窝。

    陈月心软了:还是再让她玩一会儿吧。于是过了半个小时,陈月再次让女儿睡觉,但这次女儿似乎动了真格,哭闹着示意陈月把裤子穿好。在陈月的责骂声中孩子哭声越来越响,陈月恼火了,在她的小屁股上“啪、啪”拍了两下。

    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只小手指着门外,示意要去外婆那里。陈月把她按倒在床上,心里犯嘀咕:好大的脾气呀!孩子这时咕噜爬起来,一只小手敲打着陈月的身体,一边哭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孩子的这一举动让陈月深有所思:虽然孩子还小,还不会说话,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个体。父母不能一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所愿压迫她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我们应学会平等的对待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必须适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孩子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确行为。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应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父母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园。一言一行应作好孩子的榜样,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

    做孩子的人生良师

    父母还应该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注意力、观察力都很低,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求父母像老师一样,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静下心仔细分析孩子在想什么?和应该如何帮助他?并耐心地指导督促孩子。

    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父母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父母有的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