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健康教育学(案例版)》 |
作者:郑振佺,霍建勋 主编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6-1 |
ISBN:9787030217394 |
定价:38.00元 |
|
编辑推荐
•国际接轨、国内独创:真实、典型案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引领当代医学教育教材发展趋势。
•理念先进、模式创新:强调学科间联系与结合,强化理论向实践的过渡突出实用、引导就业配套教育部教学大纲,紧跟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国家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的命题方向。
•品质优良、价位适中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全新预防医学类系列教材。
•定位明确、服务教学:供预防医学类、卫生管理类、临床医学类、基础医学类、护理学等专业使用。
内容简介
为顺应教育部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案例版教材版权所有,其内容和引用案例的编写模式受法律保护。一切抄袭、模仿和盗版等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绪论
第1节 健康与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第2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
第3节 健康教育学的相关学科
第4节 健康教育者
第2章 健康相关行为
第1节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2节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3节 健康相关行为
第4节 健康教育与行为改变
第3章 健康传播与传播技巧
第1节 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
第2节 人际传播及传播模式
第3节 健康传播及其影响因素
第4节 健康传播常用技巧
第4章 健康教育与自我保健
第1节 自我保健的概述
第2节 自我保健的意义
第3节 自我保健的内容与方式
第4节 健康教育对自我保健的重要作用
第5章 健康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1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干预方法
第2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方法
第3节 健康教育学研究课题的设计
第4节 健康教育学研究论文的撰写
第6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基本过程
第1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的设计
第2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计划的实施
第3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效果评价
第二篇 各论
第7章 社区健康教育
第1节 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
第2节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
第3节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第4节 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
第8章 医院健康教育
第1节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院功能多样化
第2节 医院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第3节 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4节 医院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第9章 学校健康教育
第1节 学校与儿童青少年成长
第2节 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
第3节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4节 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
第10章 工作场所健康教育
第1节 工作(劳动)场所与人群健康
第2节 工作场所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3节 工作人员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第4节 工作场所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
第11章 家庭健康教育
第1节 家庭环境与健康
第2节 家庭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3节 不同家庭生活周期的健康教育
第4节 家庭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
第12章 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第1节 高血压病的概述
第2节 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
第3节 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
第4节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
第13章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第1节 糖尿病的概述
第2节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第3节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
第4节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
第14章 恶性肿瘤的健康教育
第15章 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第16章 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第17章 心理问题的健康教育
第18章 控制吸烟的健康教育
主要参考资料
书摘插图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结论
第1节 健康与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二、健康观念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外部条件密切相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在古代,人类由于对人体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极为肤浅,加上受到宗教桎梏的束缚,对健康和疾病的判断全凭直觉,甚至认为健康是天神的赐予,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对天神有邪念,是鬼魔缠身,是犯有罪孽而受到的应有惩罚,那时人们把赎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在近代,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理论的形成以及各种理化检查项目的开展,人们开始从人体结构和功能方面认识健康,认为健康应该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并能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生化指标来衡量健康。但是,这种建立在人体生理功能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忽视了人的心理性和社会性。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出现了将躯体、精神和社会统一起来的健康观。1948年4月7日WHO成立时提出健康新定义:“健康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单是没有疾病或虚弱。”WHO认为健康不仅是在生理上没有疾病、躯体健全和不虚弱,还应该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同时,WHO还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提出了健康的参考标准:①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敢于承担责任;③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⑤抵抗力强,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锐敏,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此后,人们的健康观发展迅速,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阿拉木图世界卫生年会上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提出多维健康观,健康被理解为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从生物学角度看,个体是否健康主要是检查器官功能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心理、精神角度看,个体是否健康主要视其有无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内心平衡的状态;从社会学角度看,个体是否健康主要视其社会适应性,包括是否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是否具备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1998年5月举行的WHO总会创建50周年纪念会上,WHO对健康宪章进行了修改,重新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完好的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而不是指没有患病或身体虚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