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保健/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 图书编号:46215
 
《人生三位药》
作者:冠诚 编著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1
ISBN:9787530845714 定价:28.00元
     编辑推荐

    以发问来充实自我,用兴趣去探索世界,因自信而走向成功!

    问题丹:乃补充大脑营养的不可或缺的灵丹妙药。

    兴趣散:是人们创新的催化剂。

    信心汤:是人们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剂良药。

     内容简介

    身体生病,可以打针吃药;如果生活病了,那该怎么办?

    遭遇误解、发生争执、陷入低谷、丢失信念、感到迷茫……这些不良状态都是生活中的顽疾,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每个人所产生的症状也都各有不同。有些人为此痛苦不已,就此消沉;有些人却一笑了之,继续奋斗。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因为后者善于为生活治病。他们往往能煎上一碗立竿见影的妙药,消除病魇,恢复健康。

    这碗治疗生活病痛的妙药,由三味药材组成。而这三味药,就是胡适先生早在数十年前便开出的妙方:问题丹、兴趣散以及信心汤。

     目录

    一、开胃丹丸——问题丹

    1. 掩耳盗铃,不如正面视之

    2. 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

    3. 问题是来自生活的福音

    4. 试着克服“问题恐惧症”

    5. 你能找到问题的“靶心”吗?

    6. 学会提问,也是一种艺术

    7. 选择问题,放弃问题

    8. 来分享我的问题吧

    9. 跳不过去,就绕过去

    10. 转个身试试

    11. 小聪明不如大智慧

    12. 从全局把握问题

    13. 找寻最简单的生活

    14. 永远选择第三条路

    15. 问题就是机会

    二、温补散剂——兴趣散

    1. 兴趣,人人都有的生活调味剂

    2. 兴趣是灵感的开关

    3. 耐力,源自兴趣

    4. 兴趣,一把奇幻的双刃剑

    5. 兴趣是天生的

    6. 环境造就的兴趣

    7. 自己的兴趣自己找

    8. 空想出来的兴趣

    9. 你应该拥有哪类兴趣

    10. 多点兴趣也不错

    11. 不妨把兴趣做成事业

    12. 别让兴趣陷入恶性循环

    13. 让兴趣成长起来

    14. 有代价的兴趣

    15. 兴趣,在伤痛中带来快乐的精灵

    三、大补药汤——信心汤

    1. 信自己,便是信世界

    2. 有信心,我就可以主宰自己

    3. 把握自信的分寸

    4. 接受自己的弱点

    5. 你是独一无二的

    6. 我的眼中没有障碍

    7. 信心,不仅仅是信自己

    8. 行动是信心的增强剂

    9. 点燃成功的欲望

    10. 我没有时间自责

    11. 给自己一个暗示

    12. 坦然面对自己

    13. 散发出你的魅力吧

    14. 让信心成为习惯

    15. 信心,打造成功的奇迹

     书摘插图

    一、开胃丹丸——问题丹

    1.掩耳盗铃,不如正面视之

    众人大都偏好皆大欢喜的故事,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能如同故事中所说的那般完美无瑕。完美无瑕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恐怕没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无论差别有多大,至少会有一个共通之处——生活随心所欲,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倘若将人生比做行路,问题便是人生路上的碎石,无论大小,都会让我们觉得踩起来很不舒服,都是心头的,一堵障碍。一旦出现问题,至少从心理上来说,这生活就已经不完美了。只是看着就已经心里别扭,若要解决,更得耗费大量的脑力、体力、财力、物力、精力……这对不少人来说都是一番让人头疼的浩大工程。于是,我们渴望的生活状态与种种问题便成为了水火不相容的冤家。

    在这场完美与现实之间的斗争中,前者往往居于下风。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只能出现在幻想之中。现实就是现实,它始终充满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问题。真正的“完美”如海市蜃楼一般遥不可及。即使偶然出现,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既然得不到完美,不少人便退而求其次:反正问题总是客观存在,那么不妨考虑从主观上去消灭它,寻求心理上的慰藉。毕竟生活是通过眼睛、耳朵反映在心中的世界,如果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不就看不到问题了吗?于是,整个世界便清静了、完美了!

    然而,这样的完美果真很美吗?

    《吕氏春秋·贵直论》中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在家养精蓄锐,享受完美生活的宋康王突然接到前线使者来报,说齐国已经发兵攻打自己,大军压境百姓惊慌,情况十分紧急。

    宋康王觉得很不可思议,自己的人口、兵力哪一点都不比齐国弱,他们怎么可能来攻打宋国?本来好好的心情,就被这使者的话搅乱了,宛若平滑如镜的湖面被一颗石子搅起了刺眼的波纹。宋康王十分不满,于是便在众大臣的怂恿下,砍掉了这个使者的脑袋。

    不过问题的突然出现,始终让宋康王感到不安。于是他又派出第二个使者去前线打探。不多日,使者匆忙回报,说齐国已经越过了边界,正在向宋国国都逼近,百姓已经开始向西迁徙。

    问题似乎变得更大了,宋康王不愿意去想,于是杀掉了此人,同时又派出了第三个使者。第三个使者带回来的信息也如此,自然也就成为了刀下冤魂。宋康王始终不相信齐国会来攻打自己,于是又派出了第四个人。这个人出去没多久就回来了,乐滋滋地告诉康王,外面一片平安景象,根本看不到齐军的影子。前三个人都是在撒谎而已。康王大喜,看来真的没有问题!于是他便重赏了那个使者。

    使者见自己居然还能得赏金,欣喜之余,急忙回家收拾细软连夜逃出了宋国。

    原来,这位使者在出城后不久,便看到远处漫山遍野都是齐国的军营。他们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对宋国国都进行围攻。时间紧迫,于是他立即飞奔回城,准备通知宋王。可就在进城的那一刹那,使者犹豫了。

    如实汇报?还是故意隐瞒?这是个问题。

    倘若如实汇报,自己的下场估计比前面几位使者好不到哪里去。然而隐瞒军情同样也是死路一条。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恰好遇到了自己的兄长,于是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兄长。其兄说道:“老弟,你脑子没坏吧?如果告诉康王实情,你死定了。倘若不告诉他实话,你或许可以悄悄逃走,如此还有一线生机。”

    正所一语惊醒梦中人。使者听后茅塞顿开,于是才斗胆在殿上隐瞒了实情。他当然没想到,自己不仅没有被砍头,反而得了许多银两。不过宋都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如果齐军攻进城,即使他们不杀自己,康王也会要了自己的小命。当务之急自然是连夜跑路。数日之后,齐军攻入宋都,毫无防备的宋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康王

    趁乱驾车逃走,宋国就此灭亡。

    美国作者阿·哈伯德曾写道:“人可以把自己关闭在密室,以否认光明的存在。然而,光明却不会因此放弃照耀大地。”

    同样,我们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于是便看不到、听不到问题了。可是问题却依然不会消失,而且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以几何级数发生。

    大家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可能会在数月后形成一股席卷北美的飓风。在哲学界,还有这样一个与“蝴蝶效应”齐名的“钉子效应”:打仗时,一枚钉子的断裂可能导致马蹄铁的掉落,马蹄铁的掉落可能导致战马摔倒,战马的摔倒可能导致背上的将军被摔死,将军摔死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战争的失败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

    不愿面对问题的人,总是寄希望于问题自行消失。认为只要看不见、听不见,它们便会识趣地离开自己。然而,断了的钉子可能自动复原吗?摔断的马腿能会自己长好吗?死掉的将军能够复活吗?阵亡的将士是否能再次起身战斗?

    任何对问题视而不见的行为,都无疑会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钉子效应之中。如果为了一时清静不愿面对初期的小问题,就必须作好付出更大代价的准备。恐怕没有人会像宋康王那样,因为对问题的视而不见,而去品尝灾难性的苦果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某种角度来说,康王是无辜的。他只想过属于自己的“完美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不过现实就是如此,问题始终会出现。倘若最初的他能放弃掩耳盗铃的思想,大胆地去面对现实,想办法克服而不是逃避问题,或许宋国的结局又将是另一番天地。

    问题的出现的确会让我们觉得头疼、觉得身心俱疲,但这就宛若登山,每个问题都是一级通往更高山峰的阶梯。克服一个问题,再踏上去一步,视野便会越发开阔几分,心情也会越发舒畅。

    当然,生活中的问题是源源不断的。努力完成一个问题之后,或许只能轻松一小段时间,便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这一小段哪怕是几分钟的小憩,却也是一种坦然。总比闭着眼睛却还紧张不已,而且还要担心面对更多更麻烦的问题的矛盾心态要好得多吧!

    所以,与其做一个掩耳盗铃的人,倒还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对困难。这才能真正使我们早日过上趋于完美的生活。

    2.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

    “完了!一点辙也没有了!”

    “没有办法!完全没有办法!”

    面对问题,不少人会这样感叹。

    其实,在我们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变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失败离自己也就不远了。因为信念的缺失使我们失去了克服问题的机会。有时,即使我们自己没说“没办法”这样消极的话,如果周围的人给你这种暗示,也会在我们的内心埋下“不可能解决”的种子,最终效果同前者别无二致。

    是问题当真没法解决,还是我们没有真正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即使是在严谨无比的科研领域,过去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被解决、被克服,何况是丰富多彩没有固定模式的缤纷生活。我们所面临的任何问题,都能够至少找到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的去积极思考解决的途径。

    周末,某家连锁店突然来了一位客户,要求购买五箱某品牌保养品。因为该商品销售量一般,商店的库存通常仅维持在一箱左右,远远达不到顾客的要求。而且此时距离正常的进货日还有好几天。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对话往往是这样的:

    销售员:“对不起,我们没有货。”

    顾客:“能不能想想办法?”

    销售员:“抱歉,我们最多只能提供一箱的货,您要的太多,恐怕没有办法。”

    事情似乎很棘手。不过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作为售货员,他至少有如下三种方法可以挽留这位顾客。

    替换品牌或者交叉品牌。同一种类型的产品在商场里往往不只一种。顾客需求的这类保养品,或许A品牌的存货为一箱,B品牌的却有两箱,C品牌可能还剩半箱……只要品质相同,价格也差不多,顾客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我们如果将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拼在一起凑够五箱,不就满足客户需要了吗?

    若顾客只认准一个牌子那也没关系,连锁店为了保证库存的稳定性,往往都会有配送中心。顾客要是对该产品的需求时间并不很紧,不妨请他过几天再来取货。商场这边立刻请求配送中心送货。这样,大概两三天之后,顾客的需求便能够满足。

    如果问题更加棘手——顾客不仅需要这一类型的品牌,而且必须当天提货,销售员又该如何是好?彻底没辙了?当然不会!身为销售员,我们大可以向附近的连锁店紧急调货,每家店里出一箱半箱,待进货后还上。于是,问题又被我们轻易解决了。……

    不少人惧怕面对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问题本身有多么可怕,而是他们害怕问题解决不了,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大脑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越是觉得解决不了,就越真的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我们若相信自己可以面对眼前的问题,克服它便指日可待。

    作为开创中美关系新纪元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一生的经历可谓问题不断。小时候的尼克松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贫穷,不过在他的积极面对下,这些问题倒并非很难解决。对他来说,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他得到州律师资格并且正式踏上仕途之后。

    1959年,尼克松竞选失败,以区区一万张选票的微弱差距败给了自己的对手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这次的失败令尼克松感到有些郁郁不平,而更大的困难出现在两年之后——身为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竟然在竞选加州州长的时候落败。愤怒的他将责任推到了新闻界身上,在公共场合对媒体进行大肆抨击。这一做法也遭到了后者的报复,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随之而来,媒体的口诛笔伐压得尼克松喘不过气。在舆论的影响下,他的支持者们纷纷离开了自己。失去了支持自己的民众,就相当于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尼克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问题。

    对于那些常常把“没办法”、“解决不了”挂在嘴边的人,面对如此问题不啻于灭顶之灾——全世界都在指责自己,我还有什么资本可以翻身?

    问题的确很棘手,却并非无法解决!至少,尼克松这么认为。目前的困境下他也必须生存下去,而且需要凭借新的焦点赢得选民。于是他蛰居起来,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律师职业,并且抓住一切能够重新踏上征途的机会。与此同时,尼克松还针对当时的生活焦点发表一系列符合民意的评论和看法,而且深入越南了解在越美军的真实情况,把它告诉美国民众。经过长达8年的“闭关修炼”,尼克松于1968年重返政坛,并且一举成为美国第37任总统。

    8年时间,让尼克松成功地解决了自己面临的问题。

    一位励志大师说过:“只要去想办法,就一定有办法。”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即使是易如反掌的问题都会变成天大的麻烦。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公司招聘的时候,由于评分系统出现故障,导致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年轻人在考试中落选。幸之助在后来检查应聘者成绩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这位不幸落选的年轻人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十分优秀,立刻命人把聘用通知书给这位叫做神田三郎的人送去。然而不久之后,送信的人却回来报告说,因为没有被录取,郁郁寡欢的神田三郎已经自杀了。

    只不过是没有被录取而已,面对这样一个小问题,我们可以有无数种解决方法:换一家公司面试、重新学习然后再次应聘、找到考官了解具体情况、争取新的机会……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问题都并非不能解决。而神田三郎却没有这样,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固定在了松下公司,而且面对区区问题,就变得手足无措,觉得生命已经没有意义,机会永远消失在了自己面前。既然他这样思考,我们自然不难想象,小小问题果真成为了越不过去的天堑,让三郎葬身于此。

    即使问题宛若悬崖深谷,走上一段路程便能到达彼岸;哪怕问题如同一条小沟,不愿意跨上一步也永远过不去。问题本身并不存在困难,或者也许很简单,是否能够克服的关键,是我们是否真的相信——世界上永远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3.问题是来自生活的福音

    问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对悲观者,它带来的可能只有恼人的麻烦和无尽的痛苦。而对乐观者,问题则是生活赐予他们的福音——问题出现之后,乐观的人们必须尝试以各种方法解决,使生活重新回到正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东西,会远远超过麻烦本身。这就是问题赠与我们的礼物。

    问题虽然每天都会出现,可它们并不见得完全迥异。倘若你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过去的某一时刻曾经出现过。一旦我们当初已经将其克服,那么它或者它的“兄弟”再次出现的时候,便不会再成为阻挠我们的顽石了。

    假设我们在做某样手工的时候忽然发现缺少一块木材。若我们不愿因此放弃手工制作,就必须面对并且尝试克服这样一个材料短缺的问题。克服的方法有很多,从仓库寻找一块装修房屋时剩下的废木板,将其锯成需要的尺寸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当我们利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木料短缺的问题之后,若再次发生其他类型材料的不足时,我们就不会再感到为难,而是会直接去仓库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物品。

    经历过一次困难之后,我们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对问题的畏惧和不满也会逐步下降。即使问题没有被立刻解决,我们至少也已经知道哪条道路是行不通的。而下次再面临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会选择一个不同的视角去解读问题。

    正如爱迪生知道了铜丝无法借助电力发光后,他便不会再为这种金属耗费精力。“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之所以蕴含了成功,就是因为在克服问题的途中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获得了提高。这种提高的累积,终究会带领自己实现质的飞跃。这便是问题所带来的福音了。

    史玉柱,这三个字在中国商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传奇。20世纪80年代,史玉柱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脚,凭借电脑科技发家致富,成立了显赫一时的巨人集团。当时的“巨人”曾经以一年收益长五倍的速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一片赞誉声中,史玉柱执掌的巨人集团快速触及到不同的行业,不仅仅是电脑软件,保健品、房地产……只要是他觉得感兴趣的行业,统统都尝试。

    1994年是巨人集团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巨人”上年的收益已经高达3.6亿元。而史玉柱也获得了“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的桂冠。在金钱和荣誉的冲击下,巨人的头脑开始持续发热。他决定将计划修建38层的巨人大厦提升为70层——他要建成中国第一高楼。

    随着层数的增加,所需预算也大幅上涨。造价估算从当初的3亿元猛增至10亿元。为了补充预算不足,巨人以提前预售的方式筹集了一亿元的资金。即使如此,离预算资金也还差了一大截。“没关系,我们可以贷款,可以凭借这两年的收益不断补充,”史玉柱这么认为。于是大厦于1994年如期破土动工,计划3年后完成。

    1996年,动工两年多的巨人大厦资金告急。保健品的利润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充盈。而银行贷款也因为政策的变化遥遥无期。为了弥补日益扩大的资金裂痕,史玉柱只有从保健品部分抽调大量资金加以弥补。而这边的资金还没补完,保健品那边却因为资金抽调过度也引发了资金危机。拆了东墙,不仅没把西墙补上,反而让整个房子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霎那,强大无比的巨人集团开始危机四伏。

    听到巨人集团资金陷入窘迫的状况,那些当初预付了巨人大厦款项的人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前来素要贷款,让“巨人”陷入了更深的泥沼当中。而这一风波,也直接影响了保健品的销售状况。随着根基的动摇,一些隐藏的问题全部暴露了出来,曾经的“巨人”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到了1997年预计完工的日子,巨人大厦才只建到了地面三层。

    史玉柱的危机不仅仅是事业受挫。别忘了,他还欠下上亿元的债务呢!一夜之问,史玉柱便从风光无比的企业家沦落成了“失败”的代名词。他面对的问题,则完全是由于自己的急攻冒进和头脑发热所引发的“经济危机”。

    然而,史玉柱没有放弃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在蛰伏了两年之后,老史再次白手起家从头做起,和当年一起创业的伙伴们创立了新的品牌“脑白金”。“脑白金”投入市场后,开始了地毯式的广告轰炸和行销宣传。虽然销售手段毫无艺术性可言,但简单的重复和无休止的连环播放足以让它在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脑白金”站起来了,在它背后的史玉柱也站起来了。2001年,史玉柱不仅还清了巨人大厦欠下的钱,还开始研发更多的保健品。如今更是入主征途网络,开始对网络游戏的介入,其旗舰网络游戏《征途》月盈利高达850万美元。而“史玉柱”这三个字,更是一雪前耻,从失败的代名词变成了东山再起的典范。

    艰难的困境,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让史玉柱倒下,反而让他更加成功。虽然困境给他带来了两年的黑暗时光,但也让他得到了更多的东西。

    再次站起来的史玉柱,没有了先前的头脑发热和张扬。变得十分低调谨慎,而且不再过分操心名声问题,只是一门心思地埋头赚钱,走起了实用主义路线。或许有人对他运作“脑白金”和“征途”的方式颇有微词,但凭借这两者,他还清了债务,再次向中国首富的位置发起冲击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这样一次痛彻心肺的问题当中,史玉柱收获的不仅仅是克服问题的办法和能力,更多的则是低调做人,埋头做事的道理。这个道理,让他变得越发成熟,对中国企业的行销游戏也玩得越发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一株户外野草和一颗温室花朵,谁的生命力更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因为每天都要面临狂风暴雨、烈日骄阳等诸多问题,在一次次对它们的克服过程中,练就了风吹不倒、雨淋不死、日晒不灭的“钢筋铁骨”。相比之下,那从未见过世面、没有遭受太多困难的花朵有朝一日不小心离开了温室,它的美丽可能转瞬即逝,只在人们心中留下一抹记忆,或者连记忆都是一种奢望。

    解决问题是种历练,它可以让我们看清自身弱点,提升解决问题、抵御困境的能力,也可以让我们的视野开阔、思想成熟,还可以从问题之中找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变得豁达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必定是经历风雨锤炼之后才能悟出的境界。这种心境上的豁达宽广,也是问题带给我们的一种更加宝贵的礼物。

    4.试着克服“问题恐惧症”

    问题如果不解决,它就永远存在;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成长得更加迅速……

    这些道理,其实人人都懂。既然如此,当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高兴,因为又迎来了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老友。正如孔夫子说得那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现实却往往不如这般美好。通常的情况却是,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条件反射般地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哎呀,怎么又有问题了?好烦啊!”

    尽管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使我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可始终没法高高兴兴地面对它。这不仅仅是因为问题会给我们的生活楷来很多麻烦,当然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在里面。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或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原本完美的生活之中闯讲了一个恼人的怪物——问题。它的存在,让我们的情绪立刻降到了冰点。尽管我们也知道,这个怪物并非无法战胜,可还是觉得难受。而这种感觉的源头,是因为我们会觉得问题的存在让自己感到无助,感到不知所措。换句话说,在我们的内心涌动着的这股乱流,就是“害怕”。

    如果你所面对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解决时,例如,在做功课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不过参考书就在身边,只需要翻一翻书就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这个问题显然不会让你感到有任何恐惧。因为找到答案易如反掌,这甚至算不上是个问题。

    换种情况,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了考试当中,没有参考书,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低监考老师严厉的眼神巡视着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恐惧感开始弥漫了。你会觉得自己这道题无法解决,无法解决的后果便是考试不及格。随后便是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以及父母失望的表情……你不敢再想下去,因为你害怕!

    恐惧,是因为我们觉得问题解决不了。

    一个技术攻关的失败,一个客户的离开,一次考试的失利……看起来似乎足以令人感到畏惧,可细细想来,即使这些事情都发生了,对我们又能有什么影响呢?天空依然是蔚蓝色的,花儿依旧吐露着沁人的芬芳,地球仍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停转动,我们还是可以对着世界宣布“活着真好”!除了心理上的一丝影响之外,这些问题不会给我们带来根本上的变化。

    虽然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恐惧却依然会存在于问题到来的时候。显然,恐惧的源头或许还在更深之处,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前去探索。

    假设你一个人走在傍晚的山林之中,光线逐渐暗淡下去,各种奇怪的叫声不时在身边响起。你想转身回到山脚下的村寨,却发现上山时走的小路已经隐没在了茂盛的草丛中。这时,你内心便会开始有些紧张和焦虑了。忽然间,你发现前面出现了一座孤零零的木头房子。跑过去敲门,却发现门没有锁,一推就开。伴随着刺耳的“嘎吱”声,黑洞洞的房间暴露在你的面前,里面伸手不见五指,似乎一点生气也没有。你不知道里面会发生什么,自然也不敢贸然进去。

    换个场景,同样是这座房子,不同的是房里面灯火通明,透过窗户,你看到了一个燃着温暖火苗的壁炉、一位和善的老人和一条忠诚的猎犬,甚至还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在屋里缠着老人讲故事。此时,稍微安心一些的你当然会坦然地上前敲门问路。

    同样是山林里的一栋房子,前者加深了我们的恐惧,后者却让我们安心。造成这种不同之处的原因,就是我们内心对于将来发生事情的预测程度。倘若将来事情不可预知,我们便会产生“恐惧”,尤其是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下,内心会将可能发生的糟糕事件无限扩大。孤身置于山林,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会钻出一条蟒蛇、一只黑熊……想到这里,害怕是太正常不过的反应了。当我们看到有人的房子,事情就变得不那么未知了,因为老人、小女孩都是和善的人,我们可以安心敲门进去,打个电话、喝口水甚至借宿一晚,总之会安全地回到自己温暖舒适的家中。于是,在已知面前,恐惧感便自行消失了。

    对待问题也是如此,面对不知道怎样去解决的问题,我们由于未知所产生的恐惧足以将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无限扩大。于是,小小的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让问题带来的压力越发沉重,成为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若是我们稍微勇敢一些,客观地面对问题,结果便完全不同了。一位外国顾客到中国几个城市考察投资环境,在结束了前几天的行程准备飞往C城的时候,却因为旅行社的疏忽,导致提前订的联票被取消了。而在C城,他将有一个重要的会议需要参加,因此必须在这一天赶到。于是,帮助顾客解决去C城的机票问题的任务落在旅行社新来的服务员小李身上。

    因为顾客是在澳门订的联票,因此小李首先咨询澳门机场能否恢复飞往C城的机票,然而那边的答复是取消的机票无法在当天重新确定。既然没有办法,小李只好打电话到订票公司,希望重新订一张当天飞往C城的机票。

    不过订票的回答同样令人沮丧——当天飞往C城的机票已经订光了。

    “有没有办法?”

    “没有!”售票员斩钉截铁地说。

    “真的吗?这是位很重要的客人,而且他明天要参加一个相当重要的会议。能不能想想办法?”

    “这……你直接去趟机场吧。或许还有希望。”

    小李闻讯,立刻驱车前往机场。不过在售票窗口,问题再一次打击了他。

    “真的不能想想办法了?”小李几乎哀求道。

    “……除非能搞到机动票,否则真的没办法了。”售票员说。

    小李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忙问道:“哪里能拿到机动票?”

    “劝你还是放弃吧,机动票只有经理那里才有。而他最近似乎很忙,经常找不到人……”

    如果你是小李,或许会同样觉得恐惧。因为一次次的打击,已经令你不知道将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下一秒是未知的,尤其是当我们还要去寻找那位素未谋面的经理,希望从他手里获得一张宝贵的机票时,我们会在潜意识里觉得问题更加困难,也可能就此陷入难以自拔的麻烦漩涡。于是,对那些怕麻烦的人来说放弃继续努力便成了标准答案。“毕竟已经做到这份上了,回去交差也总有得说了。”至少我们有这样一种心理安慰。

    不过,未知仅限于此。因为只要我们继续想下去,就会发现所谓的未知并不算什么:即使我们找到了那位经理后受到冷落或者没有拿到机动票又能怎样?我们还可以想其他办法,例如订明天最早一班的飞机票等等。总之,问题不会糟糕到完全没有办法。我们没有理由在最后一步轻易放弃。

    幸运的是,小李选择了继续,他找到了经理,告诉了他整件事情的经过。当那位经理得知他是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时,被他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把最后一张机动票卖给了他。

    其实问题并非真的未知,只是我们往往害怕得出某种结论,所以刻意不去想它。最终导致心理产生了恐瞑。只要我们把问题写在纸上或者记在大脑中,一条条地去分析、去面对,所谓的恐惧自然也就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了。没了恐惧,解决问题的日子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