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医学类考试 > 执业医师 图书编号:20172801
 
《2008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
作者:《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编委会 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1
ISBN:9787801569547 定价: 169.00元
        内容推荐

    2004年1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办公会议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修订做了重要指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进行认真修订,同时为方便考生应考,编写了考试复习指南及习题集。兹就关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及习题集有关事宜说明如下。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均包括助理医师,下同)资格考试大纲是编写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及习题集的唯一依据,因此我们认真研究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弄清大纲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将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在复习指南及习题集中。本着简洁方便的原则,大纲没有要求的,复习指南及习题集尽量不要有其内容,以便考生复习。

    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及习题集分别成册,即《中医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中医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完全按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

    四、习题按单元列出,习题后附参考答案。

    五、习题集的题型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考试题型。出题要求规范、严谨,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习题与答案要一一对应,并确保答案的准确性。习题基本覆盖了复习指南中的要点。

    六、关于各题型的说明: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习题分A1、A2、B1三型。A1型题的试题形式是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问答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项,作为正确答案。A2型题的试题形式是以一个简要病例或两个相关因素作为题干,后面是与题干相关的5个备选答案(A、B、C、D、E),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B1型题又称配伍题,其试题结构是,每组试题由5个备选答案(A、B、C、D、E)与两个题干组成,5个备选答案(A、B、C、D、E)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选。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针灸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药理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应掌握病与证、治的关系。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由于一种病可以出现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以临床治疗时,即可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充塞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而且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亦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始物质,而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则又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在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事物生成变化的本原论和中介说。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整体。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其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

    (一)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事物或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正是由于阴和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出万物,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万物才得以成长。在人类,则男女媾精,诞生新的生命个体,人类得以繁衍。如果没有了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亦就没有了自然界和生命,所以,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是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一般地说,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得显露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少,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却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应当指出,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亦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其与之相伴的阴阳转化,则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

    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阳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或为阴长阳消,或为阳长阴消。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则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即此长彼亦长,或此消彼亦消。

    阴阳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现为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而有序。

    (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或人体病证性质阳热或阴寒的变化。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其中的“重”、“极”、“甚”,即是事物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