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医学 > 特种医学 民族医学 图书编号:43380
 
《苗医正骨》
作者:张东海 著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ISBN:9787801745491 定价:25.00元
     内容简介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张氏正骨酥法,在《苗医正骨》一书中配有张氏正骨手法照片及临床资料照片,力图通过图文论述张氏苗医正骨手法及临床效果。在书中还附有《苗汉医学词汇》的人体及解剖类、疾病名称两大类苗汉对照医学词汇,便于读者研究和应用苗医学。所附苗汉医学词汇中苗语译音,是以中国苗族东部方言中的第一土语范围内的花垣、吉首苗族语言为译音。所附词汇均来源于相关文献资料,准确与否,仅供参考。《苗医正骨》是对我国苗族东部地区苗医正骨学术整理和临床应用经验的总结。限于地域,有其局限性在所难免,不能尽收我国苗医正骨学术的作用,就是编著者的莫大荣幸。

     作者简介

    张东海,男,苗族,1954年4月出生。湖南省龙山县人。湘西张氏苗医骨伤科传人。现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民族骨伤科医院院长,龙山县政协常委。兼任的主要社团职务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族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张东海15岁跟父学医,在近40年的骨伤科医疗活动中,有4万余例骨伤科患者经他精心诊疗而康复。在继承祖传苗医正骨学术的同时,还创新了苗医诊疗骨伤疾病方法,总结出“正骨手法复位,外敷柏林接骨散,小夹板固定,分期内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生肌、益肝补肾、舒筋通络的苗药及中草药,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的五位一体苗医治疗骨伤疾病的方法。研究成果“苗医正骨手法加柏林接骨散治疗骨伤疾病研究”,分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和湘西自治州科技进步奖。还先后在学术期刊,省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发表或交流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荣获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多次立功受奖,获优秀政协委员、湘西自治州劳动模范、县十佳医院院长等荣誉称号。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苗族简史

    第二节 苗族医药发展概况

    第三节 苗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一、苗医骨伤科筒史

    二、骨伤科苗药史考

    三、苗医传统外治法

    (一)拔毒法

    (二)外敷法

    (三)苗医正骨

    (四)巫医巫术与苗医骨伤科

    第二章 苗医正骨

    第一节 湘西张氏苗医正骨术

    第二节 湘西花垣苗医正骨术

    第三节 黔东南苗医正骨

    第四节 湘西和黔东南苗医正骨比较

    第五节 苗医正骨与中医正骨比较

    第六节 苗医正骨的步骤和方法

    一、初期的步骤和方法

    二、中期的治疗措施

    三、功能恢复期的治疗措施

    第三章 药物与方剂

    第一节 柏林接骨散药物组成及质量标准

    一、处方

    二、方解

    三、制剂工艺

    四、质量标准

    第二节 苗医骨伤科方剂

    一、骨伤科苗药制剂

    二、苗医骨伤科民间方药

    三、《苗家实用药方》中收载的有关骨折跌打损伤方药

    第三节 骨伤科苗药名录

    第四章 苗医正骨与柏林接骨散治疗骨伤疾病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报告苗医正骨与柏林接骨散治疗骨伤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节 学术论文

    655例骨折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243例儿童骨折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苗医正骨法加柏林接骨散治疗上肢骨折

    苗医正骨手法复位与柏林接骨散治疗下肢骨折

    苗药柏林接骨散治疗伤疾举隅

    第五章 附篇

    第一节 苗汉医学词汇

    一、人体及解剖类

    二、疾病名称类

    第二节 张氏苗医正骨手法照片

    第三节 临床随访资料x光照片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苗族简史

    苗族历史悠久,大约在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苗族先民就“饮马黄河”和“问鼎中原”,登上中华文明的历史舞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成员,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创造者。苗族祖先和远古英雄蚩尤,与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

    苗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炎黄时期。那时,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着三个最强大的氏族部落联盟——炎帝、黄帝和蚩尤。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有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在《逸周书·尝麦篇》记载了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与炎帝、黄帝部落联盟为了各自的利益相继发生了战争,在“逐鹿中原”中,蚩尤在涿鹿被黄帝杀害,其部落成员一部分留在黄河流域,融合于后来的华夏族之中。一部分向南逃亡,渡河南下,退居“左洞庭,右彭蠡”的江淮流域,经过多年的生息繁衍,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称为“三苗”或“三苗国”。“三苗”是继九黎部落联盟之后,由部分苗民建立起来的新的强大的部落联盟,其部落首领是欢兜,在他的统领下后来加入尧舜部落联盟。在大禹继位后,三苗成为夏禹统治下的诸候。在尧、舜、禹时代,“三苗”同样受到压迫,相互战争,使“三苗”一蹶不振,逐渐瓦解。三苗集团一分为三,即消灭一部分,归顺夏朝一部分;向四击迁徙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