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 图书编号:20127608
 
《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作者:许跃远 著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ISBN:9787212030872 定价: 20.00元
        编辑推荐

    现代医学对人体结构与疾病的理化诊断研究成就巨大,这种生物医学模式以极大的生命力推陈出新、席卷全球。当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异军突起时,人们惊异地发现在东方存在着绝异于西医学的纯自然疗法——中医。特别是其徒手诊病及其卓越的实际疗效让世人瞩目。但当考其术理纲纪时,人们发现了异样……

    内容推荐

    脉参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医学内涵。其大跨越时空,贯穿古今;其小千万信息浓缩于寸。奇可等价于现代诊断,神则触脉知病,断人生死。

    作者简介

    许跃远,回族,1955年10月生,安徽寿县人。中医世家,中西汇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脉象。 他首次提出寸口脉的神经学与血液供应分属内容,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并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奇脉、脉晕点等脉象,并试图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脉象图的发现为脉诊提供了形态学内涵。他认为脉象是人的体征,需弃门户之见,倡导中西互补、六诊断病。

    许医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唯诊脉察病独具慧眼,对多种疑难病症,候脉知病,中西互参,每获奇效。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导言:脉学简史

    脉理章

    一、脉象要素

    二、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一)旧说寸口分属

    (二)新探寸口分属

    三、脉象图

    四、三维脉位

    (一)脏器在人体内的位置

    (二)寸口脉在腕腹中的脉位

    (三)脏腑在脉象中的脉位

    五、寸口脉的再分属

    六、寸口脉的合候

    七、脉象形成原理的探讨

    (一)先贤的认识

    (二)本位知觉

    (三)气血的势能

    (四)气息的互联

    (五)脉全息

    八、正常脉象

    九、构成脉象的因素

    十、脉象的差异

    (一)阳性脉不可太过和过极

    (二)阴性脉不得不足与不及

    十一、妇女、儿童的脉象特点

    (一)女性脉象的特点

    (二)小儿脉特点

    十二、脉诊与辨证

    (一)脉诊与阴阳

    (二)脉诊与表里

    (三)脉诊与寒热

    (四)脉诊与虚实

    (五)脉的对举

    十三、脉象的兼脉、命名原则

    (一)脉象兼脉的基本原则

    (二)兼脉的命名原则

    十四、脉证顺逆从舍与脉证合参

    (一)脉证顺逆从舍

    (二)脉证合参

    十五、脉诊的作用及意义

    (一)辨别病情,判断证候

    (二)脉诊与病脏定位

    (三)阐述病机

    (四)指导治疗

    (五)脉诊与脏器病理

    (六)推断,预后

    十六、怎样候脉

    (一)排除脉外干扰

    (二)树脉风

    (三)候脉方法

    病脉章

    一、浮脉

    (一)概述

    (二)浮脉的病理与解剖

    (三)浮脉的特征

    (四)浮脉的研究

    (五)浮脉现代临床意义

    (六)浮脉的三部分属现代临床意义

    (七)浮脉兼象脉现代临床意义

    (八)浮脉的鉴别

    (九)浮脉示意图

    (十)浮脉脉诀歌

    二、沉脉

    (一)概述

    (二)沉脉研究

    (三)沉脉的特征

    (四)沉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基础

    (五)沉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沉脉寸口分部的临床意义

    (七)沉脉的兼象脉

    (八)沉脉兼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九)传统医学对沉脉的认识

    (十)沉脉的鉴别

    (十一)沉脉示意图

    (十二)沉脉脉诀歌

    三、迟脉

    (一)概述

    (二)迟脉研究

    (三)迟脉的特征

    (四)迟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五)迟脉的寸口脉分部

    (六)迟脉的兼象脉

    (七)迟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迟脉脉理的认识

    (九)迟脉类的鉴别

    (十)迟脉示意图

    (十一)迟脉歌诀

    四、缓脉

    (一)概述

    (二)缓脉的研究

    (三)缓脉的特征

    (四)缓脉的分部

    (五)历代对缓脉主病的认识

    (六)缓脉示意图

    (七)缓脉歌诀

    五、数脉

    (一)概述

    (二)数脉研究

    (三)数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数脉的特征

    (五)数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数脉的分部

    (七)数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数脉的认识

    (九)数脉的鉴别

    (十)数脉示意图

    (十一)数脉歌诀

    六、虚脉

    (一)概述

    (二)虚脉的研究

    (三)虚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虚脉的特征

    (五)虚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虚脉的三部及其现代临床意义

    (七)虚脉的兼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虚脉的鉴别

    (九)传统医学对虚脉的认识

    (十)虚脉示意图

    (十一)虚脉歌诀

    七、实脉

    (一)概述

    (二)实脉的研究

    (三)实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基础

    (四)实脉的特征

    (五)实脉的脉晕点

    (六)实脉兼脉的临床意义

    (七)实脉的鉴别

    (八)传统医学对实脉脉理的认识

    (九)实脉示意图

    (十)实脉歌诀

    八、长脉

    (一)概述

    (二)长脉的研究

    (三)长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长脉的特征

    (五)长脉的寸、尺部长及其现代临床意义

    (六)长脉及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长脉兼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长脉脉理的认识

    (九)长脉示意图

    (十)长脉脉诀歌

    九、短脉

    (一)概述

    (二)短脉的研究

    (三)短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短脉的特征

    (五)短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短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传统医学对短脉脉理的认识

    (八)短脉的鉴别

    (九)短脉示意图

    (十)短脉脉诀歌

    十、弦脉

    (一)概述

    (二)弦脉研究

    (三)弦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弦脉的特征

    (五)弦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弦脉的分部及其现代临床意义

    (七)弦脉的兼脉及其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弦脉脉理的认识

    (九)弦脉的鉴别

    (十)弦脉示意图

    (十一)弦脉脉诀歌

    十一、紧脉

    (一)概述

    (二)紧脉研究

    (三)紧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紧脉的特征

    (五)紧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紧脉三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紧脉兼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紧脉的认识

    (九)紧脉示意图

    (十)紧脉脉诀歌

    十二、滑脉

    (一)概述

    (二)滑脉研究

    (三)滑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滑脉的特征

    (五)滑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滑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滑脉兼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滑脉脉理的认识

    (九)滑脉示意图

    (十)滑脉脉诀歌

    十三、涩脉

    (一)概述

    (二)涩脉的研究

    (三)涩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涩脉的特征

    (五)涩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涩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涩脉兼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涩脉脉理的认识

    (九)涩脉示意图

    (十)涩脉脉诀歌

    十四、洪脉

    (一)概述

    (二)洪脉研究

    (三)洪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洪脉的特征

    (五)洪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洪脉寸口分部的临床意义

    (七)洪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洪脉脉理的认识

    (九)洪脉示意图

    (十)洪脉脉诀歌

    十五、革脉

    (一)概述

    (二)革脉的研究

    (三)革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革脉的特征

    (五)革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革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革脉的鉴别

    (八)传统医学对革脉脉理的认识

    (九)革脉示意图

    (十)革脉脉诀歌

    十六、牢脉

    (一)概述

    (二)牢脉的研究

    (三)牢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牢脉的特征

    (五)牢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牢脉寸口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牢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牢脉脉理的认识

    (九)牢脉示意图

    (十)牢脉脉诀歌

    十七、细脉

    (一)概述

    (二)细脉研究

    (三)细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细脉的特征

    (五)细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细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细脉的鉴别

    (八)细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九)传统医学对细脉脉理的认识

    (十)细脉示意图

    (十一)细脉脉诀歌

    十八、濡脉

    (一)概述

    (二)濡脉的研究

    (三)濡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濡脉的特征

    (五)濡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濡脉寸口分部的临床意义

    (七)濡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濡脉脉理的认识

    (九)濡脉示意图

    (十)濡脉脉诀歌

    十九、弱脉

    (一)概述

    (二)弱脉研究

    (三)弱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弱脉的特征

    (五)弱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弱脉寸口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弱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弱脉脉理的认识

    (九)弱脉示意图

    (十)弱脉脉诀歌

    二十、微脉

    (一)概述

    (二)微脉研究

    (三)微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微脉的特征

    (五)微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微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微脉的鉴别

    (八)微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九)传统医学对微脉脉理的认识

    (十)微脉示意图

    (十一)微脉脉诀歌

    二十一、芤脉

    (一)概述

    (二)芤脉研究

    (三)芤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芤脉的特征

    (五)芤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芤脉寸口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芤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芤脉脉理的认识

    (九)芤脉示意图

    (十)芤脉脉诀歌

    二十二、散脉

    (一)概述

    (二)散脉研究

    (三)散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散脉的特征

    (五)散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散脉寸口分部的临床意义

    (七)散脉兼脉的临床意义

    (八)传统医学对散脉脉理的认识

    (九)散脉示意图

    (十)散脉脉诀歌

    二十三、动脉

    (一)概述

    (二)动脉的研究

    (三)动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动脉的特征

    (五)动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动脉寸口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动脉的鉴别

    (八)传统医学对动脉脉理的认识

    (九)动脉示意图

    (十)动脉脉诀歌

    二十四、伏脉

    (一)概述

    (二)伏脉研究

    (三)伏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伏脉与正常脉、沉脉的脉位比较

    (五)伏脉的特征

    (六)伏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伏脉寸口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伏脉的鉴别

    (九)传统医学对伏脉脉理的认识

    (十)伏脉示意图

    (十一)伏脉脉诀歌

    二十五、促脉

    (一)概述

    (二)促脉研究

    (三)促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促脉的特征

    (五)促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促脉寸口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促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促脉的鉴别

    (九)传统医学对促脉脉理的认识

    (十)促脉示意图

    (十一)促脉脉诀歌

    二十六、结脉

    (一)概述

    (二)结脉的研究

    (三)结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结脉的特征

    (五)结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结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结脉示意图

    (八)结脉脉诀歌

    二十七、代脉

    (一)概述

    (二)代脉的研究

    (三)代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代脉的特征

    (五)代脉的三部主病

    (六)代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传统医学对代脉脉理的认识

    (八)代脉示意图

    (九)代脉脉诀歌

    二十八、浊脉

    (一)概述

    (二)浊脉的研究

    (三)浊脉的现代病理解剖学原理

    (四)浊脉的特征

    (五)浊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浊脉三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七)浊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八)浊脉的鉴别

    (九)传统医学对浊脉的认识

    (十)浊脉示意图

    (十一)浊脉脉诀歌

    二十九、风脉

    (一)概述

    (二)风脉的研究

    (三)风脉产生的原理

    (四)风脉的类别

    (五)风脉的临床意义

    (六)风脉的兼脉

    (七)风脉歌诀

    三十、奇脉

    (一)概述

    (二)奇脉的研究

    (三)奇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四)奇脉的特征

    (五)奇脉的鉴别

    (六)奇脉脉决歌

    三十一、漾脉

    (一)概述

    (二)漾脉的研究

    (三)漾脉的特征

    (四)漾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五)漾脉示意图

    (六)漾脉的鉴别

    (七)漾脉脉诀歌

    三十二、潮脉

    (一)概述

    (二)潮脉的研究

    (三)潮脉的特征

    (四)潮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五)潮脉示意图

    (六)潮脉脉诀歌

    三十三、边脉

    (一)概述

    (二)边脉的研究

    (三)边脉的特征

    (四)边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五)边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边脉分部的现代临床意义

    三十四、击脉

    (一)概述

    (二)击脉的研究

    三十五、脉晕点

    (一)概述

    (二)脉晕点的研究

    (三)脉晕点的特征

    (四)脉晕点的原理

    (五)脉晕点的现代临床意义

    (六)脉晕点的表示法

    (七)脉晕点的歌诀

    三十六、十怪脉

    (一)概述

    (二)十怪脉的现代研究

    (三)十怪脉的指感

    (四)十怪脉产生的原理

    (五)十怪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总结

    (一)脉象的原理

    (二)寸口脉分属的原理

    (三)三十五脉歌诀

    附录一:候脉知病

    (一)脉象直接诊病症举例

    (二)脉证合参断病证

    附录二:注释

    (一)脉学简史部分

    (二)脉理章部分

    (三)病脉章部分

    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脉象要素

    脉象是指感脉动的形象。在扬弃遍诊法而独取寸口脉法的今天,脉象多指桡动脉应指的脉感态势。选择桡动脉研究脉象一是因为它应手方便,二是因为手是裸露的器官,同全身各器官一样也都有动脉的供血、静脉的回流。因此切取桡动脉的脉感就等于切取了全身其他脏器的脉象信息。因而寸口脉象既是某一器官的脉象,也是全身的脉象。它是观察全身各脏器气血变化的窗口。

    桡动脉是心脏与手这一脏器的“桥动脉”。就寸口脉象来说,心脏、血管、手、血流及全身九大系统都会影响该脉象。心脏有心搏的强弱、频率、节律等变化。血管有粗细、饱满度、位置、长短、管壁张力等改变。血流有流利度、容质与容量的不同。手在这里主要视其为终端脏器及微循环,它有通畅度即阻力问题。同时全身九大系统又将时刻左右着脉象的变化。了解上述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或通过脉象反证人体和各脏器的气血变化都有脉诊的意义。应该说脉象是人的体征形式。因此,掌握脉象变化的规律对人体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解剖脉象要素,结合对古今脉学文献的理解,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脉素以脉位、脉力、长短、频率、节律、粗细、流利度、张力、独异九个方面加以认识。

    ——脉位:是指桡动脉非解剖意义上的深浅位置变化(不能理解为桡动脉解剖位置的深浅改变。必须明白机体无论什么疾病,桡动脉都不会发生解剖意义上的位置变化)。

    脉动表浅为浮脉,深沉的为沉脉。由此可以了解心搏的力度、血容量的盈亏、人体皮下脂肪的多寡、人体水液的平衡与否等。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病程。

    ——脉力:是指脉搏的强弱。它有两个因素,一是脉充盈度的高低,二是脉管张力的大小。脉力增强多表示心搏有力,血容量充足,微血管有阻力。反之,脉力弱为心搏无力,血容量不足,微血管阻力小。脉力强多提示机体抵抗力强。疾病状态下有两面性,一是机体抗病力强,一是致病因子的致病力强。反之,脉力减弱,则人体抵抗力下降并提示疾病的迁延等。一般脉力还与人体的体力有正比例关系。

    ——张力:多是指脉管壁的收缩力或紧张状态。可以了解血管的弹性阻力变化。脉管壁的张力大小则与气候、体内分泌激素的量、肝脏的代谢功能、管壁的脂质化程度等有关。管壁张力的过大过小均是疾病状态。

    ——长短:是指脉体或脉势的长短。脉长有两种。一是脉体的长;二是脉势的长。而脉短则多是指脉势的短。脉体的长多见:心血管的亢奋状态、高血压、血管壁硬化、微循环阻力大等。脉短多反之。

    ——频率:是指心脏搏动的快慢。以每分钟18次呼吸计算,每息脉动4~5至为正常。快或慢均见病态。

    ——节律:是指心动的节律性和规律性。例如脉力的大小是否.一致,间歇是否规律或有变化,等等。发生脉象节律的变化多见于病态。

    ——粗细:是指脉管径的宽度。从而能了解人体的机能状态及脏器的供血情况,甚至能了解人体的体力状态。在疾病状态下还能判断人体正邪的消长。

    ——流利度:是指脉流的通畅程度。例如涩脉与浊脉均提示脉的流畅度不高,滑脉则提示脉的高度流畅。

    ——独异:是指脉象的上述八个因素及其脉外的综合性、特征性改变。脉的独异有三:

    其一,整独:脉象的脉位、脉力、张力、长短、频率、节律、管径、流利度的变化。它仅是指脉体的独或诸脉间的兼脉变化。

    其二,寸口分部之独:即寸关尺各部的独处变化。或一部之独,或二部之独、各部之独、两寸口间的不同、部与脉位的合独与分独等。

    其三,脉晕之独:指脉晕的出现。脉晕与脉晕之间、与各部之间、脉位之问、脉象之间的独异变化,或组合与共振等。

    实践证明,仅了解脉象的八个脉素及其相互间(兼脉)变化而否定了脉的独异是不能正确认识脉象的,至少说不能正确理解寸口脉的分属、脏器脉象等。翻开脉象学著作,前人多是看重脉象的整体性而轻视了脉象的独异性。

    就对脉诊的认识深度来说:仅认识整体脉象只是脉诊认识的第一层次;认识脉的兼脉为知脉的第二层次;寸口分部之独的认识及脉晕点认识为第三层次;脉象、兼脉、寸口分部、脉晕点间的综合变化为第四层次;指下有“脉人”时,为第五层次。在第五层次的基础上,认真掌握疾病的特异症状,做到脉证互参。想达到“不要病家开口,便知疾病八九”这种出神人化的水平,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二、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一)旧说寸口分属

    古人根据寸口脉气的不同指感将寸口脉分成寸、关、尺三部,将人体的脏器按自己的主观理解定位在寸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方法,结合已有的临床资料和临床研究,发现科学与伪科学并存。

    2000多年来,关于人体脏腑在寸口脉上的定位,一直是根据所谓脏腑之脉气在寸口脉上划分区域,不按脏器的指感脉位来划分。表1是历代医家关于寸、关、尺的脏腑分属。

    通观中医几千年脉诊学的寸口脉分属多可归纳于表1的规则中。但医学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现代医学的解剖学教育使医生很难理解与遵循表1的寸口分属。张仲景以脉辨证,并不主张将寸口脉加以分属。明代的张三锡则认为:“强分部位,起于王叔和……立论背经,遗害后世。”李时珍在四百多年前对此类寸口分属也掩饰过其不足。其日:“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当代任应秋先生在《脉学研究十讲》中也言,“上不宗内经,下不符科学”,是“凭空臆说”。寸口脉气代表人体脏腑之气,寸口脉既然能候五脏六腑之气,脉气何不按人体内脏的位置顺序分属于寸口,而是左右上下倒置的脉气顺序。脉气的现代医学原理是什么?中医一贯的候脉原则“左候左脉、右候右脉、上候上脉、下候下脉”与寸口分属又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左寸口既然候的是人体左侧的脏器脉气,那么人体的肝胆不在左侧呀?小肠没有和心脏粘在一起呀?肺与大肠也没有长在一块呀……近代颜之亨等对古今著名医案进行分析,发现疾病与原寸口脉的分属符合率仅在10%上下。

    关于寸口脉的分属问题的争论和分歧一直贯穿着古今。古脉学的分属依据多宗《内经》“尺主腹中”而把小肠归属于尺脉。宗“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之说而把大肠分属于右寸,把小肠分属于左寸。不管怎样的分属都不能令历代百家满意,最终以李时珍“肺经之脉,非五脏六腑所居”为总结。作者认为:寸口脉的分属是中医脉学文化的主流,疾病与寸口分属不符合,其主要的错误不在寸口分属这一方法。错误之一主要在于古人对人体脏器的解剖和生理知识理解有误,是隔皮识货、“司外揣内”、“盲人摸象”的缘由。其二,还在于后人对脉象的曲解。《内经》、《难经》、《脉经》给后人带来的是临床徒手诊断疾病的方法,后人对其怎样取舍与完善或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则是每一时代的使命,任何一种偏废都是对脉诊学的亵渎。寸口脉废弃了寸口分属就失去了脉诊的内容和精华,就等于人体没有了内脏。

    找到汇通于现代医学的脉气寸口分属,把经验医学科学化,找到有关证据加以证明,并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加以论证,使博大精深的中医与时俱进,这是现代医学的任务。我们已经基本具备用现代方法研究脉学的条件,但脉学的现代化研究进展缓慢,还需要有一个扬弃的过程。今人可以惊喜地看到《中医诊断学》关于寸口脉的分属已经有所不同,它代表现阶段诸多医学家对脉象寸口分属新的认识。

    脉象学是中医的国粹,在中国几千年经久不衰,有其存在的理由,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可能至今生存的。西医学界不能普遍接受,是因为人们不能够理解脉象学的原理,很大的原因:一是传统脉学被笼罩上了唯心的保护层。五行学说是分析病症时的辩证方法,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均是针灸时的寻经线路,将它牵强附会地加在脉象上,是流弊与蛇足。二是将脉诊神秘化,只能言传身教而难以自学与普及。三是脉诊形象和指感特征性的描述过于会意,取物比拟脉象有牛唇马嘴之别。要使脉象学走向世界,必须加以整理、归纳,扬弃与汇通。否则就若中药的煎药机器那样仿制或进口国外的技术。

    当风脉、边脉、脉晕点、浊脉的发现,和作者观察将乳房、脾脏、胆囊、子宫等手术切除后的脉象变化,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解剖等对脉象的影响,清晰地发现寸口脉的分属已有所不同于表1的形式了。著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寸口脉的分属问题,当然审视方法以现代医学的理念为窗口,仍采取寸口脉法,并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反复考证。

    (二)新探寸口分属

    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是在神经及体液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协调于人体九大系统。这是生命现象的重要形式,也是唯一形式。因此脉象的研究乃至寸口脉的分属围绕这一主体思路将使我们的研究富有收获。

    人体脏器的寸口脉定位是人体脏器在寸口脉上新的分属。它主要依据躯体神经、植物神经的分布,血液供应的范围来研究脉位,并仍然沿用传统脉象学习惯来命名,经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而成立。

    气血探寸口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盛衰是影响脉象的主要因素,并认为血是运行于脉道的水谷精微,气是体内流动的精微,泛指脏器的机能状态。就脉象的寸、关、尺分属,我们发现与人体诸多脏器的血液供应(除植物神经分属以外)存在着密切联系。

    ——头、颈、胸、上肢及其所属各器官,其血液供应主要是主动脉弓的第一级分支,属于中医寸脉的感应分区。其中:

    头部的脉象信息在寸脉的远心端。

    颈部的脉象信息在寸脉的中部。

    胸腔其所含脏器的脉象信息覆盖于寸脉部。

    ——人体中腹部脏器,其中包括:肝、胆、胰、脾、胃、双侧肾脏、肾上腺、部分肠管(结肠的右曲、空、回肠、肠系膜)。它们的血液供应基本来源于腹主动脉的分支,并基本呈一个层面,它相当于关脉的分属区域。

    肝、胆、脾胃的脉象信息在关脉的远心端。

    肾、胰腺、肠等脉气在关脉的近心端。

    ——人体盆腔脏器和下肢血液供应为髂内外动脉。

    它相当于一个层面。包括的脏器有膀胱、前列腺、输尿管、子宫、附件、结肠左曲及直肠,双下肢等,相当于双尺脉的感应区域。见图2。

    既然人体的血液供应分为三个层面,那么触摸人体上下血管,它们的脉压一定是不一样的,血管内外的张力等因素也各不相同,这就产生了不同脉象。《内经》记载的遍诊法就是手触全身上下的血管,感应它们间的差异从而了解各脏器的气血变化,寸口脉法同样具有如此道理。就脉压来说,人的主动脉弓压力最高,中腹部次之,髂动脉脉压较弱。中医把寸、关、尺脉势与人体的整体血液供应相对应。通过手触脉管的感觉来判断它们的改变是有一定道理的。医生手触桡动脉候脉,三指在桡动脉上分远心端(寸脉)、近心端(尺脉)、二者之间(关脉),来感应人体主动脉分属(寸脉)、腹腔动脉分属(关脉)、髂动脉分属(尺脉),感应它们九大脉素的异同,从而了解各分属器官的气血差异即各脏器的功能状态,将有触管(寸口脉)知病的作用。

    就人体发育的先后来说,胚胎第四周,上肢动脉开始发育,此时人体的心脏、头、颈、胸各器官已经在发育。因而我们的寸脉感应区域(上肢芽的前端)当应感应头颈胸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刻录。也就是说,接受主动脉弓血液供应器官的信息在胚胎第四周时已经逐渐记录在寸脉上了(刻录的顺序应当相同于神经系统的发育顺序)。其次随着胚胎的发育,中腹部器官的脉气刻录在关脉、盆腔及下肢的脉气刻录在尺脉。见图3。

    心脏为动脉管的起始端。主动脉上的分支为第一分支,腹腔动脉为第二分支,髂动脉为第三分支。当第一分支所属脏器发生病变时,其脉晕出现在脉流的前端,在脉道上感应其脉气也在前端,在寸口脉上感应则属寸部。第二分支所属脏器发生病变时,其脉晕出现在脉流的中端,在脉道上感应其脉气在中端,寸口脉上感应则在关脉。同理第三分支疾病脏器的脉晕在尺脉。见图4。

    我们惊讶于祖先的聪明。西方医学在尸体上解剖了几千年,而我们的先人知道用三个手指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对桡动脉脉气的九大脉素的不同来研究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伟大的发现。

    心脏搏动出的血流,其前端须克服脉管的阻力,中端、末端次之。这是因为脉管是有弹性的。就心肌的收缩力来说,心脏的收缩早期肌力最大,收缩的中期肌力次之,收缩的末期肌力较小。这种机能状态也与人体的脉势相匹配。事实上,自心脏搏动出来的血流也带有一定的势能,势能的最前端脉势最强,中、末渐次之。如此种种势能的差别与匹配将共同组成人体气血的循环。人体血液供应三分属、内脏神经分布的三分属及寸关尺三分属问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医脉势和脉气的本质。桡动脉的血流在进人手时,手部动、静脉的通畅情况直接影响到桡动脉管内的压力。测量桡动脉的九大脉象要素的改变即可了解手的血液供应情况,同时也可比拟人体和各器官的气血情况。如果把右手桡动脉在手鱼际处阻断,则右寸脉的脉力增强就是这一道理。这是因为桡动脉前方遇到了阻力。若手部长了肿瘤,此时桡动脉前端的脉力也会增强,寸脉的脉力也增强。

    人体解剖学让我们知道:人体的右手动脉与右颈总动脉同时开口于主动脉弓的右侧,左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相邻开口于主动脉弓的左侧。人体左侧脑部出现病变时(脑占位性病变、脑梗塞、炎症等),人体左寸脉力一定也增高。同理,人体右侧脑部出现占位性病变时,右侧寸脉脉力也增强。压迫一侧颈总动脉,则其同侧寸脉脉力增强。这是因为心脏的搏力不变,上臂动脉的内压增高而微循环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在接近脏器的前端(在手为寸脉部)会出现脉晕增强的脉晕点。见图5。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