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方法 图书编号:20079279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平装)》
作者:(美)费伯,(美)海兹立希 著,(美)高榕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ISBN:9787508609539 定价: 22.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自1980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已获得世界上无数父母亲的称赞和盛誉,“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我们自身”——非常值得每位中国父母仔细阅读。

    ★荣登《纽约时报》亲子类畅销书排行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亲子教育专家的智慧结晶,迄今为止已风行美国近三十年

    ★20多种文字版本广泛传颂,为全球父母所盛赞的亲子沟通法则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杨文倾情推荐

    ★指导父母正确与孩子相处的实用指南

    ★通过真实生活场景演示掌握有效沟通的思维方式

    ★在日常点滴中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尊重他人的品格

    ★一本真正的好书——书中所倡导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儿童,还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成人世界

    •你知道如何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挫折,失望,愤怒等)吗?

    “你原以为作业很快就可以做完,但没想到拖了这么久,难免会感到有些灰心丧气。”

    •你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你的愤怒,但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吗?

    “我不喜欢别人拽我的袖子。”

    •你知道如何掌握严格的行为界线,但又富有人情味吗?

    “我可以看得出来你非常生你弟弟的气。请你用语言告诉他你想要什么,不能用拳头。”

    本书自1980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已获得世界上无数父母亲的称赞和盛誉,“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我们自身”——非常值得每位中国父母仔细阅读。

    ★荣登《纽约时报》亲子类畅销书排行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亲子教育专家的智慧结晶,迄今为止已风行美国近三十年

    ★20多种文字版本广泛传颂,为全球父母所盛赞的亲子沟通法则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杨文倾情推荐

    ★指导父母正确与孩子相处的实用指南

    ★通过真实生活场景演示掌握有效沟通的思维方式

    ★在日常点滴中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尊重他人的品格

    ★一本真正的好书——书中所倡导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儿童,还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成人世界

    •你知道如何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挫折,失望,愤怒等)吗?

    “你原以为作业很快就可以做完,但没想到拖了这么久,难免会感到有些灰心丧气。”

    •你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你的愤怒,但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吗?

    “我不喜欢别人拽我的袖子。”

    •你知道如何掌握严格的行为界线,但又富有人情味吗?

    “我可以看得出来你非常生你弟弟的气。请你用语言告诉他你想要什么,不能用拳头。”

    •你知道有哪些比惩罚更好的教育方式吗?

    “比利,不要跑,慢慢走!你有两个选择: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到车上来。你来决定。”

    •你知道如何轻松地解决家庭纠纷吗?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一方面呢,让你在玩兴正浓时离开朋友们回家,是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呢,你回家晚了我会担心。让我们一起来出出主意,看看有没有两全齐美的解决办法。”

    •你知道如何避免说“不”吗?

    “我们再过五分钟就要吃饭了。你看你能有时间去苏姬家去玩吗?”

    •“我们的目的是打动孩子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幽默感,以及他们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我们的目的是结束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寻找滋润孩子自信的甘露。

    •“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激励孩子合作的情感世界。他们与我们的努力配合,发自于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发自于他们对我们的关心。

    •“我们的目的是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用这种方式和我们交谈——不仅在现在,更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而最终在他们成为我们的大朋友之后!”

    有关如何阅读和使用这本书的建议:

    先翻翻书中的场景漫画,有个大致的感觉。然后再从第一章开始读。请记住要一边读,一边做书上的练习。千万不要跳过这些练习,急着去读下面“更精彩的部分”。要抵住这个诱惑。如果你能有个好搭挡来一起做这些练习,那是再好不过了。这样就能够深入地去谈论﹑去辩论﹑去探讨你们对练习问题的回答。

    希望你能把回答写下来,让这本书成为一份个人记录。不管你是整整齐齐地写还是草草地写,不管你是写了又改,改了又涂。关键是要把你的回答写下来。

    请慢慢地去读这本书。学习这本书中的思想花了作者十年多的时间。当然不是也要求你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读这本书;但你若觉得这本书中的方法有道理,也想去试一试,那么循序渐进要比大刀阔斧容易得多。读完一章后,放下书本,给自己一周的时间来做本周的“作业”。然后再往下读。(你也许在想:“每天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我哪有时间去做什么作业!”作者身为儿童教育专家的经验是,真正地把这些技巧付诸行动﹑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纪律约束。正是这种纪律约束帮助我们把这些技巧放到了它们应属的地方——我们的心上。)

    内容推荐

    我们发现,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我们充满智慧和耐力。什么才是跨越代沟、进入孩子心灵世界的钥匙,怎样才能与我们的孩子亲密无间的沟通?在这本历经时间和无数父母实践检验的经典著作里,身为美国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及孩子母亲的两位作者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忠实于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博士“不要再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的信念,详细列举诸多真实事例和生活场景,细心地为家长们揭示了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等一系列亲子沟通中最基本的问题开始,一一讲解了与孩子顺畅交流,从而令孩子学会这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宝贵“母语”的基本方法。

    本书自1980年首次出版以来,便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迄今为止,已在美国畅销近三十年,并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父母们阅读和学习。无数家长热情反馈:书中的方法令他们和孩子受益良多,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他们自身。

    “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激励孩子合作的情感世界。他们与我们的努力配合,发自于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发自于他们对我们的关心。”

    “我们想打破那种时代传承的无益的谈话方式,为我们的孩子树立一个新的楷模——一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受益终身的新的沟通方式。我们的孩子可以以这种新的方式与朋友沟通,与同事沟通,与父母沟通,与配偶沟通,最后,终于有一天,与他们自己的孩子沟通。”

    作者简介

    阿戴尔•费伯(Adele Faber)与伊莱恩•梅兹立希(Elaine Mazlish)是享誉国际的成人与儿童交流沟通问题专家。她们在这一领域中的杰出贡献,使其赢得了千千万万父母的由衷感激,及专业同仁们的热忱肯定。费伯与梅兹立希的第一本书《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荣获“

    目录

    给中国朋友的一封信

    译者序

    致谢

    给读者的信

    如何阅读及使用本书

    第一章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第二章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

    第三章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

    第四章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第五章如何夸奖孩子

    第六章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

    第七章综合讨论

    附录

    媒体评论

    “亲子教育的圣经。” ——《波士顿环球邮报》“(本书)将父母带入孩子的世界,也让孩子自然地面对父母,而这种愉快的关系的确为家庭带来了温馨和谐。” ——《洛杉矶时报》“非同凡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译者的话

    来美读完博士学位后才急忙当母亲,又一连生了两个千金。孩子小时,你对孩子呵前护后,关爱被至。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对孩子的冷暖温饱照顾得非常周到。同时心中也充满了作为一个成功称职的母亲的自信与自豪。但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成人,随着孩子的世界的日渐纷繁复杂,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在孩子的冷暖温饱之外,还有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还有着一个广袤无际的精神世界。你认识到: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只有一个全面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才能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于是,你感到了担心,你感到了迷茫……

    你担心,是因为你“在乎”。你“在乎”,是因为你爱。为人父母,还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长﹑幸福快乐更重要的呢?但怎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乐观自信的孩子呢?怎样才能引导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彼此尊重的沟通技巧呢?

    一方面,你生怕有哪一句话没说到,有哪一件事没做到。你担心的是未能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你又时刻在反思你对孩子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你生怕不适当的引导与教育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莫大的影响与伤害。于是,你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一个思考与探求亲子教育方法的征程。

    千百次的寻寻觅觅之后,我在一位美国朋友家中看到了这本书。读后所受到的感动与震撼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知道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注意到,其实美国每家书店的亲子教育专柜中都有这本书。以前真是“视而不见”。读了这本书之后和美国朋友谈起来,才知道有那么多的美国家长那么多次地读过这本书,那么多次地用过这本书,那么高地评价这本书。虽然美国亲子教育方面的“新秀”层出不穷,但这本书以经典之地位雄居美国亲子教育书籍之榜首长达20多 年之久。这本书真可谓是美国“长销不败”的畅销书。波士顿环球邮报誉之为“亲子教育的圣经”。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学到美国家长的教子经验。你可以了解到美国家长所面临的棘手难题。你会了解到造成亲子隔阂的原因。你会找到消除孩子反叛情绪的妙方。你会找到一个教子方面的知心朋友。你会听到美国教育专家的肺腑之言。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中有着大量幽默风趣的生活实例, 并且还有为家长提供的简单具体的行动指南。读此书犹如与好友谈天:轻松愉快,趣味盎然,幽默睿智。两位作者的分析精辟独到,体察入微。在与孩子的沟通上,有时,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说法, 两种感觉,天壤之别。两位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广阔,令人感动,令人三思。

    于是,我想到了中国。想到了中国的千千万万个父亲﹑母亲,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我想到了中国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于是,我开始联系本书的作者,联系作者的经记人,查询本书的中文版权情况。同时,我又开始联系中国的出版社。几经周折,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这本书的中文版权终于由中信出版社购下。而我也在两个孩子﹑一份早上6点开始的工作﹑一条狗之外完成了翻译任务。是我对这本书的信心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动,支持着我完成了这一切。

    我希望我在中国的亲朋好友们能有机会和我一样读到这本书。我希望中国的千千万万个父亲﹑母亲及教育工作者们能有机会和我一样读到这本书。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并终身受益于这本书。

    书摘: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在我有孩子之前,我自以为是一个妙极了的家长。我可以滔滔不绝地告诉你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问题。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三个孩子。

    真正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了,才认识到为人父母的难处。每天早晨我都安慰自己说:“今天就不会那样了。”但每天都是悲剧重演:“你给她的比给我的多!”……“我不要这个粉色的杯子。我要那个蓝色的杯子。”……“这麦片糊跟吐出来的差不多!”……“我就不回房间去。你管不着我!”

    他们终于把我给搞垮了。我做了一件我万万没想到的事:我参加了一个家长研讨班。这个研讨班设在我们那儿的一个儿童教育中心,并由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博士(Dr.Haim Ginott)作指导。

    这个研讨班非常引人入胜。讨论的题目是:“孩子的感情世界”。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闪烁着种种新的观念,我手中的笔记本里装满了尚未完全消化的新主意:

    •孩子的感觉与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孩子感觉好,自然会通情达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感觉良好呢?

    •通过承认并接受他们的感觉与感情!

    问题的结症所在: 我们做父母的通常不承认并接受孩子的感觉与感情。

    举例来说,以下不都是我们常对孩子说的话吗:

    “你不可能是真的那么想。”

    “你是在故意说反话,你一定是累了。”

    “那么一点小事儿, 值得这么伤心吗!”

    长期地否认孩子的感觉与感情,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与愤怒。同时也会让他们变得不懂得自己的感觉与感情,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与感情。

    还记得刚上完这节研讨班时我心里在想:“也许别的家长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可没这个问题。”但后来我开始留意了。下面这些对话是一天之内在我自己家中发生的:

    孩子:妈妈,我累了。

    我:你刚刚睡过觉,不可能累。

    孩子:(更大声地)但我累了。

    我:你不是累, 你只是还有点没睡醒。起来穿上衣服吧。

    孩子:(大嚎起来)不要,我累了。

    孩子:妈妈, 这里好热。

    我:这里很冷。别把秋衣脱下来。

    孩子:我要脱。我热!

    我:我跟你说了: “别把秋衣脱下来!”

    孩子:我要脱。我热!

    孩子:这个节目真没劲。

    我:别乱讲。这个节目非常有意思。

    孩子:这个节目蠢透了。

    我: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好恶心。

    我:不许这样讲话!

    你看出来了吗? 一方面,不仅是我们所有的谈话都变质为争吵, 另一方面,我又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的孩子们,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看法,而是要依赖于我的观点。

    一旦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立刻下决心要改变自己。但怎么才能改变呢?对我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为孩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问自己:“假如我是一个孩子,我感到累了,热了,烦了,假如我想要我生命中的那个全能的大人了解我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努力去试着体验孩子们的感觉。这样一来,该说的话自然就涌到嘴边了。 当我和孩子说下列话时,我说出的话都是真心真意的,而不是在试用某种教育方法:“噢,我知道了。虽然你刚睡醒,但你仍然觉得有点累。” 或者:“噢,我知道了。虽然我觉得冷,但你觉得热。”或者:“噢,我知道了。你对这个节目评价不高。” 毕竟,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人。我们完全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感觉。 这谈不上谁对谁错。感觉到什么就是什么。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