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方法 图书编号:20007509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现代合格父母过12关》
作者:周煊 著
出版社:上海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ISBN:9787806857779 定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本书是关于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使用手册,作者周煊以其多年的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灵健康治疗经验,以其声情并茂的笔触,用一个母亲的情怀将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书中的内容完全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书中所提及的内容均为现实生活中真实而又常见的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之前一直在困扰着很多父母,而本书将会给你一个完全属于您自己的答案。

    内容推荐

    父母需要“上岗证”,因为做父母是人世间一件艰难而复杂的事情。

    很多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来自于父母的“不合格”。让我们脸红的一个调查结果:中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排名被挤出前10名。而美国和日本的则位居第一。

    家庭教育是融理念、方法、心理、生活方式与亲子关系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我想用家长、教师、心理咨询师这三个身份不同的角度去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12关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想法,试图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有体验、有互动、有练习的过关训练,来帮助家长塑造自己的角色、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保持孩子良好的生命状态、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植入积极正面的自我意向。让家长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互动和练习的过程中,找到成为一个“合格家长”的模式和感觉。

    作者简介

    国际NLP高级执行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灵性成长学高级咨询师,美国催眠师协会(ABH)认证催眠师。多家媒体心理亲历故事专栏作者。成立了全国首家NLP灵性成长俱乐部。 曾任幼儿园教师、园长,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报社记者、编辑,专刊中心主任,现任紫竹心理咨询工作

    目录

    序言

    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

    第二关: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

    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

    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

    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

    第六关: “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

    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

    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

    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

    第十关:发挥文字的神奇魔力

    第十一关: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第十二关:在潜意识里坚定“合格父母”的信念

    附1:海玲案例

    附2:家庭教育问题调查表

    媒体评论

    谁曾经伤害了我们?我们曾经伤害了谁?/作者序 2007年3月18日。已经是子夜时分。睡眠一直很正常的我,今夜却难以入眠。因为临睡前一个念头突然闪进我的脑海,令我为之兴奋和不安。 下午刚刚和朋友方韶毅见过面。他建议我写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其实我们相识并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检查你的教养方式

    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一些特殊的先天不足以外,他们的生命状态几乎是相似的。但是经过若干年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后,他们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

    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生命状态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呢?

    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在过12关的体验式讲座上,我一般会邀请一些家长来一起参与下面的游戏:

    游戏:“妈妈和孩子”

    先请一位家长来扮演第一种类型的家长。然后请下面所有的家长来扮演孩子。我用语言来引导所有的"孩子"以及游戏中的"家长"进入不同的场景。因为需要引导他们尽量能看到清晰的画面,所以在描绘画面的时候可以添入一些细节。

    场景1

    孩子:正坐在沙发上,一边吃零食,一边在津津有味看电视。他正被电视里的情节逗得哈哈大笑。

    妈妈:(从房间里走出来,看见孩子又在看电视,感到很生气,大声地对孩子呵斥)以后不准再看电视!成天浪费时间,赶紧去做功课!去背英语!

    场景2

    孩子:(磨磨蹭蹭地走到一架钢琴前,但是表现出很不耐烦地弹了几下琴键。)唉!又要弹琴,我最讨厌弹钢琴了,可是妈妈一定要我学钢琴,还说那样长大了显得很有修养。唉!

    妈妈:(看到孩子磨蹭的样子很生气,走到钢琴边指着琴谱说)别磨蹭了,赶紧把这个新学的曲子练十遍!下次回琴的时候如果你弹不好,妈妈在一旁也会很没有面子的!

    场景3

    孩子:(正在欣赏一枚刚刚搜集来的邮票,很开心很珍爱的样子)呵呵,再差一枚我就可以集满这整套的邮票了。

    爸爸:(从外面走进来,看见孩子又在玩邮票,显得很生气)我给你的钱你都花到这些没有用的地方去了,叫你不要玩这些又浪费钱又浪费时间的东西,你就不听,把邮票统统拿给我!等以后你长大了再还给你!

    当游戏中“家长”和“孩子”在表演完这三个场景以后,请所有的“孩子”自由表达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

    “不好”、“不舒服”、“很难受”……这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不过,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我们也曾经把这些“不好”、“不舒服”、“很难受”的感觉通过我们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呢?

    而上面几个场景是可以从生活中截取到的三组真实的镜头。

    我们再来看看,上面这些情景中,家长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对待孩子呢?

    是的,也许你已经判断出来了,这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父母类型——命令型的父母,命令型的父母总是很喜欢主观地向孩子下达命令和要求。

    也许你在游戏中的感受已经告诉你了,当你以"孩子"的身份去体会这份感受的时候,一种被动接受父母"发号施令"的不舒服感、难受感油然而生。不过如果此时你是家长的话,你是无法体会这些感受的。相反,你可能还会感觉很爽,很有做家长的感觉呢。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朋友,她很痛苦地告诉我,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她肯定会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几回,尽管她在事后也会后悔,但是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而且让她感觉自己很恐怖的一点是:每次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以后,她都会感觉特别爽,因为她感觉一天工作中所有的委屈和疲惫都发泄出来了。

    除了命令型的父母,还有哪些类型的家长也会让孩子们常常感觉到不舒服和难受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一些例子: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成天就知道玩网络游戏!”——指责型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责怪、责问、挖苦的父母)。

    “妈妈真是被你气死了,你是我们所有同事孩子中学习最差的,真是让妈妈感到丢脸!”——攀比型父母(动不动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进入前10名,那就取消你的旅游计划!”——威胁型父母(总是对孩子发出各种警告和威胁)。

    “给谁打电话打那么长时间啊?是不是又在和那个女孩子打电话啊?小小年纪,是不是在谈恋爱啦?”——怀疑型父母(时时刻刻对孩子保持高度警惕,总是怀疑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钥匙这么重要的东西你也敢丢?你实在是太不小心了啊!好了,你的压岁钱被妈妈没收了,就算是对你的惩罚!”“你又偷偷那家里的钱?今天我非要揍死你不可!啪!啪!啪!”——惩罚型父母(对孩子不满意的时候动辄惩罚或者体罚)。

    “我的小宝贝,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妈妈花再多的钱也给你买!”——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欲望不分青红皂白地无限制地满足)。

    “我的小祖宗啊,拖地这样累的活怎么能让你干呢?你呢,什么事都不用干,你只要吃好睡好,妈妈就已经很满足了。”——娇惯型父母(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

    片段三:周末,和儿子一起看电视片《大宇宙》的系列片。随着镜头的转换,太阳系里的星球一一旋转出来。我和儿子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我:这是什么星球

    儿子:月球

    我:这么荒凉

    儿子:什么时候有机会去玩玩

    我:那你要做好忍受孤独的准备,这是一件看起来浪漫,实际是挺孤单的事情,想想一个人到了那么荒凉的星球上是什么感觉?

    儿子:两个人。而且能够看见宇宙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情。

    我:是不是这一生的理想就是去月球上玩玩?

    儿子:不是。我最大的理想是去冥王星。如果按照现在宇宙飞船的速度,我在去冥王星的路上就已经老死了。……

    片段四:暑假里受儿子的委托,在电脑上帮他养QQ宠物。QQ宠物要学习、要打工挣元宝、要洗澡、要玩,要吃东西,忙的不亦乐乎。有一回,QQ宠物被我喂得吃撑了,结果去医院看病时发现元宝不够,临时打工挣钱也来不及了,结果手忙脚乱中,把一颗还魂丹给吃掉了。结果回家一问儿子,回魂丹是QQ宠物死掉以后才用的,这样用掉了实在太可惜了。我也心疼哦。结果儿子跑过来安慰我,不要着急,明天有个同学答应会送个大礼包,里面就有一颗还魂丹的,呵呵~~结果等不及他的同学送大礼包,我自己拨电话充了Q币,直接就买了个大礼包给俺家的宠物了,哈哈。我家先生说,自从我替儿子养QQ宠物后,发现我和儿子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感情也似乎越来越好了。是啊,感情的表达有时候竟然靠这么一个小小的没有真实生命的载体。

    在以上几个生活小片段中,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我事实上在不断地变换着在儿子面前的角色?你能说出这些角色的不同之处吗?我相信每个做母亲的人其实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扮演着这些角色。

    在第一片段中,我的角色很单纯,那就是一个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关心孩子健康的妈妈;在第二个片段中,我更像是一位关心孩子心灵健康和成长的老师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在第三个片段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儿子的一位亲密朋友,倾听他畅谈心中的梦想,感受他内心对于太空世界的向往和震撼,如果那一刻我站在母亲的叫角色里纹丝不动,又如何可以接受他老死在去冥王星的路途中呢?!在第四个片段中,我甘愿拜儿子为师,并且和他一起投入地分享由此带来的开心和乐趣,而儿子为人师的快乐已经从他的内心完完全全地流露了出来。

    为什么父母需要转换角色

    其实父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对满足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如果用传统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无论是一个大人,还是一个孩子,只要他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在着,必然有这样一些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也有四个层次:生理需求,情绪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无论是四层次还五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能够在一个角色中彻底完成的。一个懂得去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可以起到很奇妙的作用。

    随着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转换,孩子的角色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转换,而我们的亲身经历一定可以告诉我们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角色身份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一定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在2006年的NLP年会上,我有机会亲眼目睹NLP高级执行师王雪平在舞台上演绎家庭系统排列的场景。我从舞台上所有人的表情变化中,得以明白一点:当一个人的位置变了,当一个人的角色变了,心态和情绪也立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想我儿子在充当妈妈老师那一刻的心情,一定成为他记忆中非常深刻的一幕。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角色的转换的体验,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去实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现代家庭中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都要缺少这种人际交往的机会。叔叔、舅舅、阿姨、姑姑这样一些用来代表社会关系的名词都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而表弟、表妹、表哥、表姐以及堂兄堂弟这些让孩子们可以拥有更多小伙伴的的关系也越来越稀少。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单亲家庭的增加、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隔离,孩子与外界能够保持纯自然、轻松自在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