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读物 > 医学 > 药学 > 中药 图书编号:48342
 
《巴布剂》
作者:杨基森 主编,杨璐 等编写
出版社:贵州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3-1
ISBN:9787806623008 定价:24.00元
     内容简介

    巴布剂是从古代泥罨剂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行工业化生产以来,巴布剂在日本有了较快的发展,并于80年代成功地打入了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上海中药三厂引进日本巴布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将原橡胶硬膏剂“关节镇痛膏”成功改造为巴布剂上市。由于巴布剂系水合高分子材料制备基质,较之已上市使用的传统黑膏药、橡胶膏、压敏胶膏,有不呈现过敏性和刺激性、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透气性好的优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现今的十几年间,我国的医药研究机构、高等医药院校、制药企业不断对巴布剂进行较为广泛的研究、试制和生产,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由于巴布剂的工业化生产时间不长,加之巴布剂基质涉及物料较多,影响因素也较多,其制备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性和较深层次的研究,缺乏统一、科学地确保巴布剂制剂质量检测的指标和方法等。某些涉足生产巴布剂的企业,由于产品技术不成熟,多走弯路,蒙受了较大损失。显然,单靠至今仅有的那些零星的巴布剂资料作为技术依托,已经很不适应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急需有系统思维的巴布剂专著问世。给予大力引导,以期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化学药品严重的毒、副作用,使注射及口服途径给药有其很大的局限性。皮肤途径给药的深入研究,使经皮给药制剂成为越来越多药物的首选剂型,仅贴膏和凝胶剂,2000年全球市场总销售额就达到了53亿美元。巴布剂以自身的优势——剂型结构单一,设备要求的费用和精度不高,技术成熟产品投产后的稳定性和大生产的技术可行性,使其巴布剂贴膏受到国內外的重视。巴布剂既可制成化学药品,也可制成中药;药物的加入形式可以是固体的、半固体的、液体的;除用于外伤和骨科疾病外,还可用于内科疾病。新药巴布剂的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二次开发,具有继承、发扬、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编者长期从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来进行外用制剂(包括巴布剂)的科研、技术经验及文献积累,从本世纪开始至2003年2月完成《巴布剂》初稿,其后反复推敲修改十余次,于2003年底脱稿付印。本书共8章,分3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对巴布剂作总的阐述;第2-4章,对皮肤给药的皮肤因素、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及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讨论;第5-8章,论述巴布剂的制备、质量控制及试验研究。

     作者简介

    杨基森,男,1937年出生于四川绵竹,1995年毕业于绵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现任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第二批名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导师,药学教授。曾获多项科研成果匀,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药制剂设计学》、《中国药酒学》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巴布剂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巴布剂的特点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 皮肤给药的解剖、生理基础及经皮吸收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结构及生理

    第二节 药物通(透)过皮肤的途径

    第三节 中药巴布剂药物成分的释放及经皮吸收

    第三章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第一节 药物的性质

    第二节 皮肤条件

    第三节 基质性质

    第四节 透皮给药和药物吸收的动力学

    第四章 经皮吸收促进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 二甲亚砜及其类似物

    第四节 氮杂环化合物

    第五节 用作促渗剂的其他化合物

    第六节 中药及中药成分

    第五章 巴布剂常用物料

    第一节 黏着剂

    第二节 填充剂

    第三节 保湿剂

    第四节 抑菌剂

    第六章 巴布剂的制备

    第一节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节 巴布剂基质的制备

    第三节 巴布剂的制备

    第七章 巴布剂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巴布剂物理特性的考察

    第二节 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

    第三节 巴布剂稳定性及稳定性实验

    第八章 巴布剂开发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药物皮肤渗透实验技术及方法

    第二节 巴布剂的药理学评价

    第三节 巴布剂的毒理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