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首页 > 医学图书 > 医学 > 精神病 心理病学 图书编号:22506
 
《精神科特色治疗技术(名院名医)》
作者:沈渔邨,崔玉华 主编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7502344403 定价:42元
    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为国内著名精神病专科医院,院内汇集有众多的知名专家教授,本书由该院名誉院长、工程院院士沈渔邨教授主编,作者则以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主,他们在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同时又尽可能使用较通俗的语言,反映了该院目前的主要特色治疗技术。

    本书面向综合医院各科的临床医师,也面向基层医院,社区保健院的全科医师,同时亦面向非医学专业以及病人家属等广大读者,基于读者的特点,本书仍首先介绍了精神病学的基本知识,如第一篇精神病医疗机构的特点、症状学和分类等。之后在各章节中亦分别简介了相关的基本要点,如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等,但重点则是各种特色治疗,包括12种临床常见和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以及第三篇的专门治疗等。关于各种特色治疗,介绍时又尽可能做到突出特点,既要考虑其系统性、全面性,又要简明实用,利于操作。

    由于学科的不断发展,再加上这里仅为一家医院的治疗技术,无论如何均不可避免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本书作者尽可能将新观点、新技术融合进去产,但肯定仍会有很多遗漏和不妥之处。因而,读者在读本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理解和灵活使用相应的治疗技术。

    作者简介

    沈渔邨,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2月出生于杭州市。1944年至1946年在昆明西南联大生物系学习。1946年6月至195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期学习。1951年毕业后同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医学院第一医院攻读精神病学研究生。1955年8月获前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北京医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WT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主任,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精神病院管理模式和社区精神防治康复模式。70年代首创在京郊农村开展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为25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家庭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为精神科专业人员与设施极为贫乏的我国农村创造一个有效的服务模式。以第一作者荣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成果已在国内推广。

    80年代初引进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并获得改革开放前有价值数据,以第一作者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1995年WTO已将全部资料用英文出版。80年代后期引进老年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进行老年期痴呆发病率、患病率调查及老年性痴呆(AD)发病危险因素的国内协作研究,此课题以第一作者在1993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60年代初建立精神疾病生化代谢实验室。80年代建立精神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展氟哌啶醇药物治疗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等,对抑郁症进行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神经代谢和临床疗效关系研究。1992年获国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正在进行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我国蒙族对酒依赖起保护作用为ADH遗传多态不同类型。

    主编《精神病学》大型参考书于1980、1988、1995年出版三版,分别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第五届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二版、第三版,主编《精神病防治与康复》,获中宣部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二等奖。

    发表论文150余篇,1980年以来发表文章被SCI收录17篇。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90年被国家精神病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研究员。WHO总部精神卫生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已连任5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副主编。

    目录

    第一篇 精神病医疗机构特点及精神障碍基础知识

    第一章 精神病医疗机构的特点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

    第二篇 临床常见和急重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一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二节 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第二章 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酒精相关问题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

    第四节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相关障碍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治疗

    第五节 预防复发,促进社会康复

    第四章 情感(心境)障碍

    第五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六章 神经症

    第七章 癔症

    第八章 心理因素相关精神障碍

    第九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第十章 精神发育迟滞

    第十一章 儿童少年品行障碍

    第十二章 儿童期精神障碍

    第三篇 治疗学

    第一章 精神药物治疗

    第二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第三章 量表及其应用

    第四章 其他主要治疗技术